论山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2-25 22:44彭明志
中小学校长 2017年11期
关键词:山区供给办学

◎ 彭明志

论山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彭明志

全面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新形势下发展教育的重大战略举措。山区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最短板,面临诸多困境,更需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实现突破。要深刻认识教育发展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切实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正确处理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加大外部供给,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实现山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山区教育;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并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指明了路径。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涉及广泛的深层次利益关系调整,当前,我国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全方位教育改革的格局已经形成。

一、供给侧结构改革可以摆脱山区教育发展困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都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提出了议案或提案,引起了社会的共鸣和关注,加快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网络和专家热议的话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提供更多、更好、更个性化的学校和教育给社会,这是新一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牛鼻子,是关键。农村教育,特别是山区教育的发展出路在哪儿?教育政策制定者与教育实践者都在追问和思考。笔者投身教育13年,在城区高中、农村高中、教育局机关、山区中学均有工作经历,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和高初中一线教学工作,感受很深。当前,山区教育的发展面临困境,必须加快突围,补齐短板,超常规发展,才能实现教育均衡,实现教育真正公平。

山区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多年以来的素质教育改革并没有真正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特别是“优质资源短缺”的难题没有解决,在部分地区反而拉大了差距。大量的物质资源和政策资源流向了城区学校、大学校。东部优于西部,城市优于城镇,城镇优于农村,农村还要分出几个层次的现状没有根本转变,山区的农村教育成为短板中的最矮板。“木桶原理”发生作用,发展滞后,社会反映强烈。近年来,国家采取“普九化债”、“‘两基’国检”、“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等措施,让山区教育终于提速换档,给山区学校松了绑,成为近年来国家主导的基层教育发展的三大抓手。各地也相继提出了“教育强省”、“教育强市”、“教育强县”的发展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目标得以在战略上体现。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教育投入机制更加完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社会参与度更高,改革方式更加灵活,顶层设计与地方试点有机结合,从而产生了更为巨大的社会效益。

教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教育资源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山区学校、城区学校教育改革的出路都在于找准社会需求,并根据社会需求探索供给侧的改革路径。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教育需求发生了急剧变化,矛盾突出,主要也是教育资源供不应求。山区教育则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资源大量流失,政策不平衡、信息不对称等因素都使供给侧面临极大挑战。然而,农村空心化、农业产业化、教育扶贫攻坚又对优质教育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需要教育为农村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二是要实现农村人的全面发展,保障每一位农村的孩子都要接受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对教育的期待更高;三是城乡一体化就要保障教育资源与教育机会的均衡化甚至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求变了,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倒逼着要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

二 、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政策支撑,调整投入重点

要加强对山区教育的政策支撑,把投入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实现政策的结构性调整,实现教育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服务平台均等化,加大对山区教育的投入力度、速度、准度和投入效益,调整政府教育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向与结构。这一环节是关键,是核心,是以前的短板。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改革与发展,更加突出教育公平,注重教育质量,出台了一系列改善农村教育的政策和乡村教师扶持政策,要求做好底部攻坚,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保基本,补短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国家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担当。投入机制有了保障,将保持教育投入的“三个持续增长”写进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国家对农村学生的政策资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实行“两免一补”、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国家助学金、地方助学金;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薄弱学校、山区学校加大了投入力度;各级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加大了转移支付和项目直接支持力度,快速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使得山区学校的校园面貌有了质的飞跃。笔者所在的合江县先滩中学是一所山区县直属初级中学,一年来就获得了344万元的基建项目投资及近100万元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实现了信息化的升级改造,学校也由“小步慢走”向“快步超越”转变,硬件建设和信息化发展已经赶上或超过部分城区优质学校,实现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其他学校也充分利用均衡教育发展的契机,大力争取项目支持,切实改善办学条件,让山区孩子也能享受到城区学校一样的校园环境和教学硬件条件。

对于教师,国家也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政策供给充足。特别是教师职称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突出向农村学校、山区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又助推了城乡教师的双向流动,一有些地方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时代教育》杂志报道了甘肃天水市秦安县的教育园区教师“走教”制度就是一种机制创新,是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可以借鉴的新模式。教师周转房项目是农村教师、山区教师的福音,解决了教师现实的最大困难,乡镇的差异化生活补贴让教师能静得下心去教书育人,让农村、山区也能留得住人,稳得住心,守得住根。新课程改革、国培计划及各种项目培训支持计划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了更高、更新的平台。“互联网+”使教育进入了信息化快车道,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山区学校得到实惠,享受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是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福祉。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要借助社会力量,加大外在供给,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从法律的角度支撑了社会力量办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民办教育发展是引进社会力量办学的新模式,当前许多地方也在探索教育“PPP模式”(公共私营合作制),四川的成都、德阳、绵阳、宜宾、泸州等地都开启了这种模式,成立了教育投资集团公司,利用这一平台进行教育融资,这是地方政府支持教育,创新教育发展的有力举措和大胆尝试,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改革试点。目前,政府与社会资金合作投资办学的“PPP模式”主要集中在城区,尚未在广大山区学校全面推进,但在幼儿园、培训机构办学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从整体看,这种模式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办学质量、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不够高,且主要是个体力量介入较多,管理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政府应加大管理力度,规范法人登记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与准入机制,完善退出机制。

三、改革需要处理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关系

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育需求侧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供给侧是基础,需求则对供给侧具有反作用,也会倒逼供给侧。当前,教育需求侧的要求很高,社会关注度大,是民生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需求侧的结构也需要合理调整,政府与社会要加以引导,特别是政策引导和宣传,促进矛盾化解。比如,生源的不均衡流动、教师的反向流动、城市集中度过高、规模过小学校拆点并校以及因地制宜恢复办学点等问题,都是教育需求侧出现了问题。任何教育的需求都有时代性,国家政策也有时代性和阶段性,且不断适时调整。我们要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常态,从需求侧的角度引导生源、师资的有序合理高效流动,切实缓解城区入学难、入园难、入学贵等问题,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山区学校教育也要紧盯教育需求,实现教育多元化发展,可以引导一部分学生就读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成为农村致富能手,这也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精准脱贫要求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正是从教育需求的角度做出的重大决策。

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抓住重点,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关键要做好顶层设计。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社会稳定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不能全面开花,要稳步推进,要找准切入点,找到突破口。山区教育发展的关键点是持续性投入推动学校形成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投入保障机制要向引导学校形成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效能方向转变,否则达不到预想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有的贫困县先搞了高标准教育信息化,再来加强学校基础建设,提升教师能力,这样的改革试点未能成功。学校基础建设不达标就失去了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载体和依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及能力提升也不是单纯用行政指令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从学校教育需求的角度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明确阶段重点,打好攻坚战。要搞好制度建设,多部门参与,多力量配合,多层次思考,多维度研判,做好顶层设计,同时鼓励个别地方或学校进行试点探索和管理创新,摸索出有益的经验,上下联动,相互支撑,实现教育发展。

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充分发挥好政府、学校、社会、教师、学生的综合力量,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政府行为,这只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社会的广泛参与是改革的关键,要依靠各种力量,特别是学校与社会的力量。

G46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949(2017)11-0026-03

(作者: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刘斌]

猜你喜欢
山区供给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山区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