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核心素养落地的探究路上
——湖南省株洲市贺家土小学核心素养落地路径的实践探索

2017-12-18 05:45
中小学校长 2017年11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 龙 洁

行走在核心素养落地的探究路上
——湖南省株洲市贺家土小学核心素养落地路径的实践探索

◎ 龙 洁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中国教育正式从“知识为本”时代迈向“素养为本”时代。如今,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指向。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贺家土小学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如何培养这样的人”两大教育问题,开展深入分析与探讨,积极着手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新构想的研究,努力投身核心素养课程转化、教学转化与评价转化的探索之中,逐步走上核心素养落地路径的探究之路。

一、顶层设计:研制校本化的核心素养提升目标

研制校本化的素养提升目标,这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而尊重学校办学历史、秉承学校发展经验,是研制校本化的素养提升目标的关键。这就需要校长立足学校实际,从校史中寻迹、在经验中挖掘,因校制宜、创造性地进行顶层设计。

2017年是学校建校六十周年,我们借校史馆建设契机,认真梳理和总结学校60年办学经验和教育成果。六十一花甲,通过一代又一代“贺小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然而,贯穿于六十年教育始终,依然不变的是对“人”的关怀——以“人”为学校教育的原点和目标,积极促进人的发展,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对“人”的发展需求。尤其是近20年来,学校一直倾心于环境教育、国学教育的研究,以及信息化校园的打造,致力于“现代中国人”的培育,这既是对“人”的关怀和对生命的观照之具体体现,也是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以及学校办学使命的具体要求。

鉴于对学校发展特点和办学使命的认识,基于对“人的现代化”和“现代人”特点的深入思考,2015年在“知行合一,精微至大”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在“办具有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小学”办学目标的引导下,我们力图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本土和国际相结合,把“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作为学校育人目标。进一步分解该目标,主要包括以下维度: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自信个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自主学习者;具有创新意识、勇于创造的创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我们逐步明晰自信的个体、负责任公民、自主学习者、创新型人才“四位一体”的校本化素养提升目标,并提出贺家土小学学生发展“五大”核心素养,即创新与实践素养、公民与社会素养、终身学习素养、身心素养、审美素养。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出台后,我们不断调整和完善校本化设计思路,认真对比分析学校核心素养提升目标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两者之间的关系,查找两者之间的契合点。比如,“自信的个体”对应“自主发展”,“负责任公民”对应“责任担当”,“自主学习者”对应“学会学习”,“创新型人才”对应“科学精神”、“实践创新”。通过比对,我们发现学校核心素养提升目标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非常吻合的,它是“贺家土人”对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也是贺家土小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校本化素养提升目标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在操作层面,我们要解决“如何来培养这样的人”的问题,即让核心素养落地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借助学校课程体系的重构、教学方式的改进和评价方式的转型等方面来实现。

图1 贺家土小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模型

二、课程重构: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载体。为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学校育人目标,我们必须从校情出发,尊重学生发展差异,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建立起一个适合学生需要、多元发展的课程体系。

重构课程结构。我们紧扣自信的个体、负责任公民、自主学习者、创新型人才“四位一体”学校校本化的素养提升目标,将国家课程进行统整,研发适合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一套包括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和特色课程“四大”类的课程体系,以此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能力,提升年轻一代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人的现代化。

基础课程,即国家课程,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学生素养的根本途径。根据各学科的自身属性与共同价值培养功能,我们对各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品德与社会、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融合。

图2 贺家土小学学校课程体系结构图

拓展课程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与基础课程相辅相成、有机融合,是基础课程的延伸与补充。共分为“四大”类别,即悦读、创意、情趣和健身,指向的是阅读素养、创新素养、审美素养和身心素养。每一类都分别设置相应的校园节日,这为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精彩的舞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品格教育,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与体验,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培育。主要包括德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特色课程满足于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学校育人目标的需要,分为国学课程和国际课程。主要指向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素养培育。

课程体系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整体性,力图将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之中,既扎根中华,又面向全球,不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成就既具民族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现代公民。

统整课程内容。学校课程体系的重构,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搭建一个框架和平台。而科学合理、立体融合的课程内容,则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目标和学生实际水平,在重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加以补充和统整。

一是统整学科内课程内容。我们树立整体教学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提炼单元主题,围绕主题,通过选择、处理、补充、拓展、整合等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和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以语文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以教材为蓝本,可以把相同主题的课文予以整合,还可选择教材外相关主题的文章,予以补充和拓展。比如,人教版五年级教材上册的第七单元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共安排《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四篇课文,而在五年级下册中也有同样主题的课文,比如《金色的鱼钩》,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追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比如《十六年前的回忆》《灯光》等,我们把这些文章有机统整。教学中,精读《圆明园的毁灭》《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略读《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金色的鱼钩》《灯光》,同时一篇带多篇补充《虎门销烟》《刻骨铭心的国耻》《我是中国人》《飞夺泸定桥》等进行群文阅读。这样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益,又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同时还能深化主题,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增强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是统整跨学科课程内容。核心素养不是各学科素养的简单相加,它是跨学科、跨领域的。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考虑各学科知识结构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打破泾渭分明的学科间界限,将不同学科内容有机地统整在一起,强化课程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比如,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细心观察”主题,与三年级的科学《观察身边的植物》、四年级的美术《草丛中》,虽然学科侧重点不同,但都紧紧围绕“观察”这一主题,于是我们设计《寻美之旅——走进身边的绿色世界》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用多种途径搜集和整理植物的知识,用科学的方法观察校园内外植物,用语言和文字感受身边的美好,用绘画和制作表现对植物的喜爱,将语文、科学和美术学科进行有效对接和融合。

三、教学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绿色课堂研究

课堂是核心素养落实到课程中最为微观、具体的层面,是核心素养能否真正落地、培养出所需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当下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这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是很难培育出核心素养的。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寻找核心素养与学科之间的关联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突破以知识为本的教学痼疾,实现由知识指向向素养指向的转变。基于此,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我们鲜明提出“构建绿色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乐园”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积极开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绿色课堂行动研究。

深入探索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绿色课堂基本理念。核心素养的核心宗旨是以人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更注重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在“素养时代”到来的今天,我们发现仅停留在课堂模式的研究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取而代之的应是课堂内涵探寻的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认识,厘清绿色课堂概念,探索绿色课堂基本内涵,将是我们深入绿色课堂研究的基础。于是我们认真学习核心素养理论知识,在大量教学实践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建构一个涵盖“概念(尊重学生天性、充满人文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闪耀着智慧光芒,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目标(生命:关爱生命、激发生命;生活:联系生活、享受生活;生动:思维灵动、师生互动;生长: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特征(形式活泼、自主;氛围和谐、宽松;内涵科学、有序;过程愉悦、高效)、原则(培育情感、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提升能力)”为一体的、具有素养特征和校本特色的绿色课堂理念体系。以该理念体系为依据,确立绿色课堂的评价标准,形成绿色课堂的评价指标体系。绿色课堂理念的提出,既让课堂与核心素养进行衔接,又为课堂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深度调研绿色课堂理念下的学校课堂建设现状。在绿色课堂理念的引导下,以绿色课堂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为衡量依据,我们采用师生访谈、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方式,对学校课堂教学现状进行深度调查和分析。为了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们精心设计和反复修改访谈问题和问卷内容,力争全面、科学。访谈分集体访谈和个人访谈。集体访谈分成四组,分别为语文组、数学组、非语数组和学科组长组,访谈考虑和选择各个层面教师代表。集体访谈后,我们又从每个组中分别抽取3—4位教师进行个人访谈。同时还对部分学生进行随机访谈。师生访谈共计时长约500分钟,整理出近6万字访谈记录。问卷采用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方式。教师问卷面向全体教师。学生问卷面向四五六年级、好中差不同层次的3个班级,共9个班的所有学生。在整理分析访谈内容和问卷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各学科课堂观察结果,认真查找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深入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站在学校整体层面寻求改进对策,形成1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为学校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指明方向和路径。

积极探寻学科素养背景下的绿色课堂教学范式。注重教学方式转变,强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实施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绿色课堂的教学追求。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质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外在表现;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我们以课例研究载体,深入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创设情境,设疑激趣;独立思考,个性表达;合作探究,评价反馈;自主建构,拓展延伸”的绿色课堂基本教学范式。在此基础上,2017年开始,将依据学科的特点,研制学科核心素养,探索学科绿色课堂的教学范式。我们采用典型引路、突破难点的研究策略,从科学学科切入,带领全体科学教师先行研究。在研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科学学科特质出发,结合绿色课堂特点,在凝练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分低中高三个年段细化科学学科素养的具体目标、制定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大胆研讨。下一步,我们将采用课例研究的方式,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形成科学学科基本教学范式。以科学学科为示范,再推广到其他学科。

四、评价转型:指向核心素养的多元发展评价

教育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改革的一大瓶颈问题,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学生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而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体系,又能有力地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为了破除评价瓶颈问题,改变过去过分关注知识的评价现状,促进以知识为本的评价向以素养为本的评价转型,近几年来,我们遵循“全面性、全程性、全员性”的“三全”原则,大力开展指向核心素养多元发展评价的实践探索。

开展学科素质测评。改变单一的纸笔测试形式,结合学科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制定学科素质评价方案,开展学科素质测评。比如,语文学科开展拼音过关、查字典、书写、朗读和古诗文背诵等专项测评;数学学科开展口算测试;英语学科开展听力、口语和情境表演专项测试;科学学科开展实验操作测评等。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全员测试和学校、教育局层面的随机抽测相结合的方式,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质的提升。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从芦淞区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出发,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等五个维度进行细化,制定和完善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时关注学生发展结果,更强调学生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和家长评等形式,采用观察、谈话和成长档案袋等方式,分别对学生的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努力实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目标。

研制“六好小公民”评价体系。从落实“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中国人”目标出发,以落实学生五大核心素养为重点,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和做法,研制贺家土小学“六好小公民”学生评价体系。“六好小公民”,即“道德小天使、学习小主人、运动小健将、艺术小精灵、实践小能手和创新小达人”。按照从1年级到6年级,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的发展原则,逐年细化“六好小公民”评价标准和要求,采用活动“争章”的方式,给予学生评价和奖励。这既符合小学生的天性和心理,充满童真和童趣,又能引发学生在“争章”过程中不断达标、提升素养。

总之,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复杂、系统的工程,我们的研究还刚起步。研究路上有发现、有成长,但更多的是有疑难、有困惑。比如,学科核心素养如何与核心素养有效对接?如何制定科学的学科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等等,都需要深入探究。我们将继续借助教育综合改革的“春风”,追寻在课程改革的路上,不断探索、深入研究、释疑解惑、总结提升,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G4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9949(2017)11-0042-04

(作者:湖南省株洲市芦淞区贺家土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严加红]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