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多维互动产出式口语教学模式构建及案例设计

2017-02-25 22:33:50肖庆华
教师博览 2017年9期
关键词:辩论智能手机口语

肖庆华

(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英语多维互动产出式口语教学模式构建及案例设计

肖庆华

(华东交通大学,江西南昌 330013)

英语口语教学在中学阶段受重视程度不够,也少有教师真正采用有效的方法实施口语教学,这导致学生整体口语表达能力偏弱,无法在真实语境中用英语有效交流。运用产出导向法,以“产出”“多维”和“互动”为核心要素从线上和线下构建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口语教学尝试。其中心教学流程分为产出驱动、产出促成和产出评价三个阶段。结果显示,多维互动产出式口语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有助于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

产出;多维;互动;口语;设计

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成英语语言的综合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了这四项技能的同等重要地位,但由于高考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且教师授课时间有限,所以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四项技能按重视程度由高至低排列却是读、写、听、说。此种做法显然和《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长此以往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完成高中英语阶段的学习后,虽然英语考试可以获得高分,但其口语表达能力却很弱,几乎无法在真实的语境中用英语和别人进行交流。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英语教育无论对于学生发展还是对于国家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提高中学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探索科学有效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势在必行。

国内外大量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表明语言输入(如Krashen,1985)、语言产出(如Swain,1995)和语言交际互动(如Long,1996)是提高学习者语言习得效果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笔者认为从“产出”“多维”和“互动”入手构建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将会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综合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将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讨论如何从线上和线下两个角度构建英语多维互动产出式口语教学模式,并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其主要的教学流程。

一、“产出导向法”理论概述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以文秋芳教授为领导核心的POA团队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外语课堂教学理论。POA的发展汲取了国内外先进的二语习得理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POA在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个方面都提出了革命性的创新思想。POA的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学习中心说”主张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服务于有效学习的发生,这一理念准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本质。“学用一体说”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一切语言教学活动都要与运用紧密相连,真正让“学”与“用”融为一体。“全人教育说”主张外语课程不仅要实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工具性目标,而且要达成教育的人文性目标,这与教育部所提倡的教育目标一致。POA的教学假设包含“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输出驱动假设”认为产出既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又是语言学习的目标,这是因为与输入性学习相比,产出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输入促成假设”提倡要为语言学习者适时提供能够促进产出的语言材料,材料要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拓展原有的知识与语言体系,提高产出的水平。“选择性学习假设”指出根据产出需要从输入材料中挑选有用的部分进行深度加工、练习和记忆比非选择性学习更能优化学习效果。POA的教学流程涵盖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教师必须在这三个阶段中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表现为引领、设计、支架等。(文秋芳,2015)

总之,POA既重视产出的过程又重视产出的结果,回归了教育的本源,为解决英语教学实践中“重学轻用”“重用轻学”“重语言轻素养”“学用分离”等普遍弊端提出了新思路,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出了新方法。目前,该理论已应用于教学实践并见成效(如张文娟,2016)。

二、多维互动产出式口语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

“多维”“互动”和“产出”三者是构建英语多维互动产出式口语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学生通过互动可以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语言知识的内化、吸收和产出,对所谈论的议题也可形成积极思考。多维的互动可以扩大互动的参与对象和口语活动的范围,让学生从更多的渠道获得指导和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议题,从而加深口语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多维”的“互动”在此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教师与学生团队的互动、学生个体与计算机的互动、学生团队成员的内部互动、学生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互动、班内学生与班外学生的互动等。“产出”活动是实现“多维互动”的载体和保障。这里的“产出”指的是口语产出的整个过程,即从口语活动的促动开始至口语活动结束后的评价。口语“产出”必须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延伸至课外,延展至网络。

三、多维互动产出式口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内容

英语多维互动产出式口语教学模式构建的内容主要包括:设置口语课程内容、建设新型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建设第二课堂、完善评价反馈体系。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要以产出导向法提出的“外语教学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为指导在课本主话题范围之内精心挑选口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每堂课要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可行的教学步骤,切实完成目标,把“学生学习”落到实处,把“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落到实处。在新型教学环境建设方面,要利用现代技术把课堂延伸至网络,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的微课和其他学习资源可以学习和锻炼口语,通过平台的交互功能可以和教师、学生、计算机实现多维互动。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除了运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现代网络教学方式,还要引进便捷的移动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快速地获得知识和帮助。在教学方法方面,要以“产出教学法”为核心,并根据课程内容补充其他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法、情景法、任务法、合作法等。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要以产出导向法的“学习中心”“学用一体”的理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产出驱动、产出促成和产出评价三个阶段,多维互动贯穿始终。在第二课堂建设方面,要打破课堂的物理界限,把课堂延伸至课外,布置丰富多彩的课外口语任务让学生完成,同时创设大量的英语情境让学生参与互动,实现学以致用。在评价体系方面,要采用多维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教师评价、机器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合作评价和学生合作评价。

四、教学案例设计

本节将以人教版高一上册第九单元高科技为主题,从教学流程的角度讨论英语多维互动产出式口语教学模式的实施。

1.选择教学主题

案例选取“智能手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利弊”为具体主题,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交际的具体语境,以高科技智能手机的利弊作为学生学习、思考和讨论的焦点。选题的原因是智能手机这种高科技产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对其各项功能了如指掌,针对此话题开展的讨论有助于学生调动原有的语言知识储备和与之相关的其他知识体系,发展其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另外,对智能手机利弊的讨论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所以选题符合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标,这也与《课标》中提出的要求一致。“高中英语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部,2003)

2.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分为语言和人文双重目标。在本案例中,人文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具体包括:(1)可以识别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观点和态度;(2)能解释和分析导致不同观点和态度的原因;(3)能为自己的观点做出令人信服的辩护;(4)能对不同观点做出合理反驳。

语言目标包括:(1)学习任务中规定的词汇和词组;(2)掌握描述事件、表达观点的句型;(3)被动语态(现在进行时);(4)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段。

3.设计产出任务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对抽选的辩题进行英文辩论。为了使产出任务能引发学生多方位深入思考,教师有必要将辩题细化。此案例设计了以下几个辩题:(1)正方观点:使用智能手机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反方观点:使用智能手机会降低我们的学习效率。(2)正方观点:使用智能手机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方观点:使用智能手机会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3)正方观点:使用智能手机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反方观点:使用智能手机会削弱我们的思考能力。(4)正方观点:使用智能手机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反方观点:使用智能手机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

产出任务总体而言具有复杂性。在语言使用方面,任务涉及智能手机相应功能的介绍、答辩词的撰写和现场辩论等;在认知和交际技能方面,任务涉及对同一问题不同观点的认知、对不同立场的分析和思辨、辩论话语和辩论技巧。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必要对大任务进行分解细化。

4.教学过程

(1)产出驱动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是产出驱动阶段的起点。在这一阶段,教师主要发挥引领作用。笔者设计了以下产出活动,互动形式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首先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调查内容是请小组学生讨论后列出旅行需要带的必备物品清单,调查结束后请小组派出代表汇报本组结果,调查会显示智能手机位于旅行清单的前列,在这个有趣结果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提出两个很可能发生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①假如你在旅行中忘了带手机,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②假如你在旅途中手机被盗,生活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教师要求学生尝试回答。然后教师再请学生对前面同学的回答进行反驳。通过一系列活动,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在语言表达和交际策略方面的薄弱之处,及时补充相应材料以帮助学生后期圆满完成辩论任务,另外,对辩论任务的初步尝试可以为学生“创造饥饿感”(文秋芳,2014),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而后,教师布置产出任务,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师给出的议题对智能手机的利弊展开英文辩论。

(2)产出促成

在产出促成阶段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每一环节以帮助学生达成任务。具体而言,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输入材料,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如何围绕产出任务进行选择性的深度学习。本案例中,鉴于任务具有较大难度,所以要采取分解促成的方法,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任务可分解为三个循序渐进的小任务,每个任务都通过各自的输入和输出活动帮助学生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从而圆满完成大任务。整个过程中的互动形式包含学生和计算机互动,教师和学生互动,学生和学生互动。

小任务1:介绍智能手机的功能,陈述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这一任务是输入的起点,通过对智能手机功能的详细了解,讨论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可以唤起学生对智能手机使用的思考。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观看有关智能手机介绍的微课,了解智能手机的各项功能,思考这些功能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变化,学习有关描述事物的词汇和句型,运用微课内的互动环节练习如何介绍事物,练习结束后计算机会给出评价。课上,教师可以请学生介绍智能手机的功能,表达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通过与计算机、教师及其他学生的多维互动,可以学会如何介绍智能手机的功能并积累有关智能手机使用和影响的一些观点,初步发展辩证思维。

小任务2:了解和解释智能手机的利弊。在这一任务中,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和接受对智能手机使用的不同观点,清楚这些观点之后的深层次原因,然后学会如何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原因。学生的困难主要在于对事物缺乏多维且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选取合适的输入材料,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课前,教师需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观看相关微课和学习资源,了解智能手机的利弊,识别讨论中所涉及的不同角度,归纳解释不同观点的论据和论证手法,学习陈述和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而后学生通过微课互动环节练习如何从多个角度讨论同一事物,计算机会对练习的结果给出评价。课上,教师则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讨论内容包括对智能手机利弊的总结和为指定的一些观点提供论据支持或反驳。讨论期间,教师进入小组参与指导。讨论结束后,学生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参与补充,教师进行点评并提出建议。学生通过与计算机、教师及其他学生的多维互动,可以逐步掌握如何提出观点、解释观点,并且对观点进行反驳,进一步发展辩证思维。

小任务3:针对智能手机具体的利弊展开英文辩论。通过前面的两个任务,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储备和论证技巧来表达和解释自己的观点。但是要完成辩论的任务,学生还需熟悉辩论流程,掌握辩论语言和辩论技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英文辩论视频和文字材料,供学生学习,学习方式仍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学习前,教师要对学习的目标和方式给出明确的指导,而后,学生选择性地吸收必要的语言知识和交际策略,并通过线上练习进行相应训练,最后,计算机对学生成果给出评价。线下学习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机会让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学生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然后,组长抽签决定辩题,学生课外根据本组组员的特长分配任务,查找资料,撰写辩论词和反驳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复制性地运用语言过渡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Nunan,2011)。准备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在线向教师寻求帮助。最后,小组在指定时间轮流登台开展辩论。辩论结束后,师生共同进行评价。在这一任务中,学生通过与计算机、教师及其他学生的多维互动,可以熟悉辩论流程,掌握辩论策略,充分发展辩证思维。

(3)产出评价

评价是教学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英语多维互动产出式口语教学模式的每个阶段。此节着重讨论产出活动结束后的评价环节。“POA认为,产出是对输入促成阶段获得的理解性知识和产出性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产出评价阶段是语言技能最可能接近熟练的冲刺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花费气力,就可能事半功倍。”(文秋芳,2016)所以,在辩论结束后,教师必须采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的产出提出准确的评价,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出的质量。

为了让所有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感,有必要在教师评价的同时引入学生评价,即采用师生共同评价的方式。在师生评价环节时,教师要发挥专家引领的作用,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特点精心设计评价表,评价表人手一份,评价不仅要给出分数,而且要简要评述。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认真观看、深入思考、有的放矢,做出较为中肯和准确的评价。

师生评价的顺序是先学生评价后教师评价。学生首先根据评价表做出评价,其次与所在小组其他组员交流意见,然后小组代表表达本组提出评价意见,最后教师根据辩论组的现场表现和文字稿提出自己的评价和建议,同时对其他组的意见进行点评。课后,学生依据教师的修改意见,改进文字稿,然后把自己组的辩论录制成视频上传至开放的校园网络平台,组间再次互评。在网络平台上,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有计划的普查或抽查,及时指出学生在后期修改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把优秀的作品加入精华区让学生观摩和学习;另一方面,其他班的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加入观看和讨论,和辩论小组成员互动。

从产出活动的开始至产出活动的结束,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各种形式的评价。他们既需要认真聆听教师的评价,又需要进行独立的自评和评他,还要参与课堂、课后和网络的互评,如此下来,每个学生都会对相同的内容进行几次深入的思考和反复的学习。“这种有意义的变化重复既能促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又有助于加工结果进入长时记忆,是提高外语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所在。”(文秋芳,2016)

五、结语

产出导向法倡导语言教学要重视“学用一体”和“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引入了“驱动—促成—评价”的课堂组织形式。运用该理论为指导,以“产出”“多维”和“互动”为核心建立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教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和有效训练,从而帮助他们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1]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2]Long,M.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In W.Ritchie&T.Bhatia(eds.).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6:413-468.

[3]Nunan,D.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4]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G.Cook&B.Seidlhofer(ed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r of H.G.Widdo wson[C].Oxford:OUP,1995:125-144.

[5]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2):3-12.

[6]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387-398.

[7]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Foreign Language World,2016,(5):37-43.

[8]张文娟.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106-114.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肖庆华(1977—),女,江西南昌人,华东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语篇分析。

责任编辑陈 清

猜你喜欢
辩论智能手机口语
智能手机是座矿
智能手机脸
英语文摘(2020年5期)2020-09-21 09:26:30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英语文摘(2020年4期)2020-07-28 07:57:34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8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英语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6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英语文摘(2019年3期)2019-04-25 06:05:32
酒中的口语诗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18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趣味(语文)(2018年8期)2018-11-15 08:53:00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学生天地(2017年10期)2017-05-17 05:50:44
口语对对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