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友芹
写好身边的“情”书
——黄厚江“共生教学思想”观照下的亲情类作文教学实践
■黄友芹
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但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往往会忽略生活中的点滴,习惯去“编”,选材常呈现平、假、旧、偏等问题,且语言太过概括。受到黄厚江“共生教学思想”的启发,在2017年5月盐城市初中作文教学推进会上,笔者开设了题为《写好身边的“情”书》的作文教学示范课,指导学生如何写好亲情类记叙文。笔者践行黄厚江“共生教学思想”,通过“树式共生课堂结构”,选好一个点、沿着一条线,分层推进,以期达到“多点共生”的教学之效。
黄厚江指出,共生原点的选择,要有较强的开放性。选好一个原点,由此生发、生长开去,形成一根课堂教学的主线。笔者把本节作文示范课的共生原点,确定为刚刚结束的月考作文题《我读懂了……》(要求写一个亲情故事)。这个“原点”与黄厚江所描述的共生原点的特征是吻合的:具有生长性,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课题《写好身边的“情”书》的设计,既巧妙地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道出了亲情故事的触手可及。笔者以考场佳作《我读懂了那半城柳色》的构思导入新课:
母亲打电话问候外公,外公报平安。话虽平常,但母亲感觉有些异样。不安之下,她让我去看望外公。于是,在这柳絮纷飞的春日,我前往外公家。原来是外婆病了,他们怕母亲担心,就隐瞒了外婆的病情。老夫妻用谎言来支持女儿的工作,我读懂了其中的那一份深情。
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其获得阅卷教师青睐的原因为:选择身边小事,演绎动人真情;标题把抽象寄托于具体;让读者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接着,再呈现一些考场低分素材,让学生“照镜子”。在此基础上指出:即使再普通的家庭,生活也一定总是烟火浓浓的,只要仔细观察。
在播放摄影师焦波的作品《俺爹俺娘》这一环节,通过播放爹娘做早饭、剪指甲、挑木刺、盼儿归、送儿走、病中照顾、下地干活、穿新衣、登泰山、乘飞机、伤离别等图片,让学生感受到深情总在细微处。照片中的岁月、风雨、坚忍和相守,刹那间触动了学生的心弦。
“共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以活激活”:内容是“活”的,方法是“活”的,过程是“活”,结果是“活”的。
在学生为“俺爹俺娘”的平凡生活细节震撼之时,适时指出:好的亲情作文,往往就需要捕捉这些亲切、具体的而又令人感动的真事、小事,于平凡之中显深情。进而启动“真情开关”,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描述家庭生活中一个动情的画面,课堂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生:老师,我的亲情故事与你有关。那一次,我“恨”死你了!
(全班哗然。)
师(惊讶):是什么?说来听听。
生:上次,我语文默写没有订正,你叫我家长来学校。那天傍晚下大雨,我爸刚放晚工,他本可以坐下来休息,可你却要他冒雨来办公室,我家是全班离学校最远的。浑身湿漉漉的爸爸推开办公室门的刹那间,我终生难忘。
师(脸红):不好意思啊!那天,我太心急了。那一瞬间,是什么触动了你?
生:爸爸的眼神。
师:他看你和看我的眼神一样吗?
生:当然不一样。他看我时,焦急、担心、责备、慈爱、恨铁不成钢,好像什么都有;看老师时,充满歉疚,好像在为自己没有能够把孩子教育好而感到难为情。
师:说得真好!替我向你爸致歉。你也要懂事一点呢!爸爸这么辛苦,怎么忍心再让他操心呢?
这个环节,致力体现黄厚江所说的,让课堂真正“动”起来:生发一些有质量的思考、有质量的讲述、有质量的交互对话。师生分享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互相启发、碰撞引领,唤起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度。过程中,笔者尊重所有学生的学习表现,敏锐捕捉课堂“突发点”,演绎“闪光点”,形成“共生情景”。
“共生教学思想”还指出,作文课要用“写作教写作”,教师必须懂写作,必须亲历写作过程,用自己的感受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用自己的写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体验。因此,笔者紧接着设计了一个环节——“老师讲述自己家的小故事”,引导学生懂得:要用心捕捉那些带着自己家“DNA”的故事。
“共生教学思想”的核心词是“共生共长”,“生”就是体验、发现,进而创造,就是要关注过程,促进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资源共生、言语共生、技法共生和情感共生。笔者以“怎样把这些细微的故事讲好,把读者带到我们真实故事的鲜活现场”这一问题引发下一环节,用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用有质感的文字,构建情感磁场,提升表达能力,促进“共生过程”。
1.多层次。假设情境创作,写人物在某一情境中的眼神或是动作——从示例中习得四种技法——用所学技法提升情境创作。
2.多角度。从教材中学会“细化动作,延长过程”;从名著中学会“细写感官,具体可感”;从学生习作中学会“虚实结合,丰富内涵”;从教师随笔中学会“善用修辞,生动形式”。
3.多形式。四例分别采用“朗读体悟法”“合理添加法”“分类研究法”“学生讲解法”,致力体现黄厚江所言“写作的规律必须依靠学生自己去体悟”。
“共生教学思想”特别关注教学现场的价值,教学的过程一定是开放的、生成的、多元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要有明确的指向,执教者的教学引领作用也要充分体现。
师:一个热爱写作的人是幸福的,写作就是我们与生活对话的另一种方式。今年清明假期,我在医院受到了一次很大的惊吓。我借笔一吐为快——
PPT展示:
(一)医生看着检查单,默而不语。我的心像被一只冰凉的手紧握着,握得人生疼生疼的。当他说出“也有可能是不好的情况”的那一瞬,我觉得那紧握着我心脏的大手,猛然又“嘭”地松开了,浑身的血液都汩汩地喷出,整个人都流空了。
(二)(外出检查后)突然间,我有一种“刑满释放”的感觉!不,还不够确切,我就像是古代一个已被押上刑场的囚徒,在满脸横肉、杀气腾腾的刽子手高举起屠刀的刹那,忽听得远方快马加鞭尘土飞扬一路高呼“刀下留人”……
师:老师用了什么方法让读者体会到“我”当时的心情的?
生1:“我的心像被……”这句运用修辞,写出“我”误以为自己得了大病的极度恐惧。“我……整个人都流空了”这句则写出了“我”的颓废、崩溃。
生2:“刑满释放”写出了自己得知不是绝症刹那间的极度放松,而“刀下留人”则是绝处逢生的狂喜。恰当地运用修辞,将抽象的感觉具体可感了。
生3:这段经历的心理曲线图是:担心生病——以为生病——得知没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师:为大家的精彩发现点赞!同学们,在具体写作时,还可以把我们刚刚总结的这几种技法加以糅合,自成一体!
“共生教学思想”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低教学姿态,用情绪影响学生,用感情打动学生,用体验激活学生,用思考启发学生,用问题唤醒学生,用点拨启发学生,特别要考虑到那些发展有差异的学生。笔者在备课时想,假如学生中有情感不够细腻的,他们一时无法详细地描写一个片段,怎么办?有没有一种更为简易、便于模仿的方法?于是,笔者增设了以下这一环节——
师:有时,在某段中,我们需要突出人物的性格,或要突出某一情感,但你不太擅长细描段落,怎么办?
(PPT展示:教师的小示范)
……为什么父亲这么渴望回到老家呢?在故乡他是自由的,可以到田野里吼几嗓子乡村小调(细节1),可以蹲在墙角和田家老哥一起谈论农事(细节2),可以提上竹竿去村头河边钓鱼(细节3),还可以呼上左邻右舍来嘬两盅小酒(细节4)。在故乡他是清净的,他的耳朵只有清风和蛙鸣,再也不用灌进那暴躁的摇滚和粗鲁的汽车鸣笛(细节5)。最重要的是,在故乡他是骄傲的,他精心伺候的庄稼总是长势最旺的(细节6),他的瓦匠手艺是远近有名的(细节7)……对于父亲来说,故乡的泥土,才是他的根。
师:老人对回故乡的强烈渴望,跃然纸上,奥秘何在?就在于老师把同一朝向的一些小事件、小情况、小情节、小环节等,一句一句累加、堆叠起来,同时发力,集中突破!
(PPT展示:高密度细节法的“写段建模”)
第一小层:段落总领句;
第二小层:多细节铺排;
第三小层:段落小结句。
师:我们来现场操练!有人说,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为负数,而当一个女人做了母亲之后,她又会变得神通广大、法力无边!我们来写一写如何?
(PPT展示:写段练习)
第一小层:每一个母亲,都有无所不能的“神力”吗?
第二小层:……
第三小层:这,就是上帝赐予母亲的超能量。
要求:小组合作,在第二小层的省略号处写话,每人写一句。
这一设计,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模仿,更在于生生互助、彼此碰撞。“共生写作”就是通过个体的相互激活,顺应言语生命的生长,引领学生在言语上自我实现,从而促进其写作能力的最大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真诚唤起学生的真诚,用言说激发那些潜伏在学生生命深处的表达欲求。
帕克·帕尔默有言,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至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师生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成长。在黄厚江“共生教学思想”的观照下,本节课笔者让学生丰富写作积累、感受写作过程、形成写作经验、体悟写作规律,从而真正把写作当成是思想与情感的旅行。
(作者为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