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没有分数的成绩单
丹麦政府重视国家教育事业,注重智力开发,无论在文学、哲学领域,还是在物理学、电磁学领域,都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在世界上颇具影响力。
期末没有分数的成绩单
丹麦的孩子交给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绩单”,上面没有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的分数,也没有老师的评语,更没有排名。事实上,这份成绩单是由孩子自己或写或画完成的,上面只有四个格子,分别是“最喜欢的事情”、“最讨厌的事情”、“最擅长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学习的事情”。
许多还不会写字的孩子,在四个格子里只用图画表达。这份“四格成绩单”是每学期末老师与家长面谈的根据,谈话的重点不是学科成绩,而是孩子的发展、个性以及同学间的相处。
丹麦儿童教育从人出发,每个阶段都有教育的重点。幼儿时期,重点在孩子适应能力和社群能力的培养;大一点,重心逐渐转移到好奇心的激发,训练孩子跨领域的知识运用,探索兴趣,多元认识自己;到了小学阶段,教育的重点则转移到团队合作和主动探索知识方面。
不跟别人比较,只追求自己天赋的发展
丹麦学校没有模范生这回事,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者彦斯认为,表扬模范生是一种“非常不丹麦”的做法,“我们反对这种做法,我们希望关心那些落后的人。因为那些已经很棒的孩子,不管在什么环境里,都可以有很好的表现” 。
没有模范生,只有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使得孩子不必跟别人比较,只要追求自己天赋的发展。丹麦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既有安全感又自信,懂得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
银匠麦克有三个女儿,他说,大女儿的志向是做演员。当问到“会支持女儿这样的志愿吗?”他说:“当然。她们必须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找到自己的人生!快乐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必须要能选择自己的人生!”“难道不会担心女儿浪费时间吗?”“不会,我只担心她们能不能得到好的教育、能不能快乐。”银匠的语气很肯定。
这就是典型的丹麦思维。在这个不求快的社会,孩子有时间、空间,被鼓励去探索世界。如果人们问:“为什么丹麦人如此快乐?”答案也许就在他们的童年教育里。
(《家教世界》2016年第7期 《家教世界》编辑部/文)
(本栏责任编辑 林 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