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明, 汪 杨
(1 安徽大学文典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2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
赵 明1, 汪 杨2
(1 安徽大学文典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1;2 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命题对网络文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诛仙》为案例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推断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预测网络文学今后的发展前景。
网络文学; 经典化; 内在品质; 外在力量
随着网络文学越来越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网络文学研究逐渐兴起。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学经典化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颇有争议性的热点问题。
网络小说《诛仙》自2003年开始在网上连载,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影响深远。一方面,它与小说《飘邈之旅》、《小兵传奇》并称“网络三大奇书”;另一方面,它又被广大阅读者称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圣经”。可以说,《诛仙》是中国网络小说发展前期的一部重要网络小说。本文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内外部因素进行探讨,并以《诛仙》作为案例对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与传统文学或历史、哲学等典籍不同的是,网络文学相较之下可以称为“易碎品”。虽然也有一定的特例,但网络文学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时效性特质。
网络文学的创作往往具有“著读同步”的特点,网络文学用同时代大众所关注的题材、所熟悉的语言方式进行创作,以此引起阅读者的情感共鸣,并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当大众的关注点转移到其他方面上时,旧的网络文学作品就显得过时了,阅读者难以获得相类似的情感体验。正如我们所知,当今的网络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商业化的影响,而这就决定了网络文学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迎合阅读者的阅读体验,从而不断的以时代性的语言写时代性的话题。大部分网络文学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受到时效性制约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样看来,似乎网络文学作品天生与“恒久性”无缘。出于网络文学作品这种“易碎性”的“刻板印象”,似乎很难将网络文学作品与“经典”一词联系起来。
的确,网络文学的这种“易碎性”的特质是由网络文学本质导致的。追求阅读者的情感共鸣已经成为网络文学的内在要求,这也就外化表现为网络文学的“时代性”特征:网络文学以时代性的语言歌咏时代性的题材。
在此,我们有必要指出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从本质上来说并非是阻碍其经典化的因素。实际上任何一种文学的创作,都或多或少的沾上那一时代的一些特质。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来说是创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表达,而创作主体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会表现在作品当中。因此我们可以断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具有时代性,而这种时代性只是在网络文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已。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文学直白式的时代性表达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影响到作品与阅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但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能够满足后人审美的、娱乐的、求知的等等种种需求。古往今来的艺术往往以“带着镣铐跳舞”作为普遍特征,而相较这些艺术形式,网络文学在文体、题材等方面的限制较少,较为自由,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堪称最为自由的文体形式。而这种自由的文体形式使得作者可以更为自由的进行创造,尽情的发挥自己的灵感。所以说,单纯的“时代性”特征虽然会影响情感上的共鸣,但并不影响后人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反复诵读。
从目前网络文学的发展来看,这种“时代性”特征的确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历程,甚至导致部分人认为它是不堪卒读的作品。的确,这种情况的确是受到了“时代性”的影响,但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时代性”的必然结果。
网络文学的创作往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有“续更性”特征的。创作者会将创作的部分作品发布到网上供阅读者阅读,然后再创作剩余的部分,而这种创作方式往往会导致作品前后出现脱节的现象。网络文学的“时代性”特征要求创作者创作的作品带有那一时代的气息,“续更性”的特征则导致了同一作品创作的时间跨度大。创作者已发布的部分作品难以进行修改,在这种情况下,作品很容易出现前后风格不同乃至于前后矛盾的现象。而这种普遍出现的逻辑混乱现象,则是阻碍网络文学作品经典化的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时代性”和“续更性”两者作用产生的结果,但并非是必然产生的结果。创作者如果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写作逻辑,此类现象应当是可以避免的。
以网络小说《诛仙》为例,其文本中虽然也存在语言时代化的现象,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引入了散文诗化的表达手法,使作品更加唯美化。可以说,作者用优美洗练、诙谐幽默的语言掩盖了时代性语言的不足,维持了作品对读者审美的向心力。
具体来看,除了高超的语言技巧,《诛仙》实现自身超时代性的原因还有以下两点:
首先,《诛仙》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神魔小说以及武侠小说的特点,成为仙侠类网络小说的开山之作。网络小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后,仙侠类型已经成为网络小说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在起点中文网“仙侠”分类下的作品就有198557部(2017年5月数据)。在这一现实面前,《诛仙》便成为了后来许多网络小说模仿的对象,比如《惟我独仙》一书的前期创作,很明显有着模仿《诛仙》的痕迹。其他还有像《诛仙》中的“青云门”,已经成为许多仙侠类网络小说的标准配置。由此可见,《诛仙》已经成为网络小说中典范性的作品之一。
其次,《诛仙》完成了对传统的继承和演变。张小凡作为《诛仙》的主人公,集佛道魔于一身,这种思想的复杂性,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体现。道家的出世、佛家的渡世、心魔的阴影、巫术的神秘,这一切我们都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而实际上,《诛仙》一书抛弃了传统的善恶二元对立思想,着重刻画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诛仙》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善恶两面,而这也集中表现在主人公的身上。在正道时的真诚光明,入魔道后的疯狂与杀戮,以及最后被激发的善良与责任感。可以说,主人公集人世间的善恶、美丑、真伪等于一身,而这种复杂性则产生了美。可以说,《诛仙》对人物塑造的深刻充实了其可读性,使其具备了超时代性。
众所周知,文学的经典化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当承认,内部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性的影响,是文学经典化的前提。但同时,众多的外部因素也是构成经典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经典的选取与生成与时代的社会意识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关联性。而对于当代经典而言,学校和教科书、期刊杂志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科书、期刊、杂志等本身是大众媒介的产物,同大众媒介一样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它们着力强调的、凸显的作品和作者,构成了我们心目中经典和经典作家的认定[1]。
教科书的编选在当今实际上已经成为了甄选经典的标准之一。对于网络文学这一门类来说,只有当其被写入文学史中或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才能够进入教科书中,才能真正的为社会主流意识认可为“经典”。网络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门类,发展历史不过20余年,依据文学史的编写传统,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被写入文学史中的。而在成为学科这一方面,网络文学已经走出了坚实的一步。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 年第一篇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论文开始,中国期刊网到目前(2012年)一共有1469 篇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论文。此外,出现了《网络文学论纲》、《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网络文学批评论》等多部网络文学的研究专著[1]。2014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更是创办了中国首个网络文学专业,而这可以说是网络文学正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标志。而研究网络文学的学者的增多必然会导致网络文学经典化的进程的加快。
其次,正如我们所知,网络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两者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愈加迅速,网络所覆盖的群体也愈加的多样化、多元化。可以说,当前的社会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学习往往也离不开互联网的辅助。在这一情况下,网络文学的阅读所占的权重也逐渐提高,甚至成为大部分人阅读的主要方式。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传播中具有“马太效应”,这也意味着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学在大众阅读中的地位会越发的重要,而这也成为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基础之一。
在过去,“经典”的选取往往是由具有知识的所谓“精英阶层”完成的。批评家通过比较、评估,制定出经典化的标准尺度,并据此甄选出“经典”。这也决定了所谓的“经典”必然是“精英文学”。而在当今时代,随着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具备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给予了大众一个抒发个人见解的舞台,这种得天独厚的传播方式使得大众舆论具备了前所未有地力度。这些综合性的因素导致“经典”评判标准的下移,经典越来越成为“群选经典”[2]。“经典”也不再仅仅只是“精英”的经典,同时也是“大众”的经典。
网络文学以引起广大阅读者的情感共鸣为目的,因此具有点击率高、阅读量大、辐射面广等特点。在当今时代,这些特点导致网络文学成为了大众文化的代表之一,而这也促进了网络文学的经典化。
最后,经典的形成往往是社会意识的选择,而一个时代的政治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意识进行引导。而政治的影响往往体现在各个不同的方面[3]。
在2015年茅盾文学奖的参选作品中,有五部网络文学作品赫然在列。虽然网络文学参选矛盾文学奖是否合理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但这无疑是表达出了一种信号:网络文学作品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中国作家协会也逐渐吸纳唐家三少、跳舞、当年明月等知名网络文学作家为全委会成员,可以说是给网络文学的作者一个合理的身份证明。这些都体现了对网络文学的一种关注。可以说,网络文学已经从最早的自娱自乐走上了正轨,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关注。
当然,这些关注并非是无缘无故的,更多的是对网络文学发展程度和影响力的一个佐证。网络文学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作为社会代表的政治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会做出一定的反应。政治所表达的关注和帮助在某种程度上会引导社会群体进一步关注网络文学,而这也将促进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是,政治方面的关注与认可为网络文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成为催生网络文学经典诞生的土壤。
当然,影响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因素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诛仙》这一作品于2003年开始在网络上连载,可以算是网络文学发展早期阶段产生的作品。在知识信息频繁更新换代的今天,《诛仙》在成书十余年后的今天依然拥有广阔的读者市场,固然有作品本身的原因,但也离不开外部推广的因素。
2007年4月,北京完美时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根据《诛仙》改编开发了同名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诛仙》,后又陆续发行了《诛仙2》和《诛仙3》。此后,完美公司于2016年又发行了同名的3DMMORPG仙侠手游。2016年7月,根据《诛仙》改编的电视剧《青云志》开始播送。电视剧《青云志Ⅱ》于2017年3月2日登录北京卫视播出。
暂且不提这些改编自《诛仙》的游戏、影视剧的质量如何,但这些行为实际上进一步扩展了《诛仙》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使其为更多的社会群体了解。这些改编行为使得作为网络小说的《诛仙》收获了一次又一次的阅读高峰,维持了广大读者阅读《诛仙》的热度,并逐渐将这种热度转换为对作品本身的认同感。可以说,《诛仙》的外部推广为其奠定了经典化的深厚的群众基础。
虽然网络文学从语言文字上来看受到“时效性”的制约,但网络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则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正如我们所知,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往往依靠单调的文字,只有少部分的作品能够做到文字与书画的结合。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作者的表达,造成“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现象。
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表达方式要丰富的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可以在一部作品中完成音、文、影的结合,把语言表述与声音表达、图影展示融为一体,实现多层次、全方面的展示,从而提高文学的表现力。
然而,目前主流的网络文学由于受到传统文学的影响,并未过多的进行这方面的尝试,而是选择与传统文学一样单纯的运用文学来进行表达。
网络文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文学的概念内涵必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尽管网络文学中也出现了“多媒体文学”“超文本文学”等文学模式,但始终都只是浅尝辄止,没有进一步的发展,更没有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随着各项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如VR技术、AR技术的进一步完善,这些类型的网络文学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网络文学始终是基于互联网而存在的,网络的发展会导致网络文学中网络一部分的特质的强化。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学和多媒体技术在未来很有可能会进一步结合,走出新的、具有独特价值的艺术道路。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除了提高创作者的文学素养外,探索网络文学新的发展道路或许也将成为推动其经典化的方式之一。
当今的时代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互联网技术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互联网也必将进一步深入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因此,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具有天然的群众基础。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文学的经典化依旧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是受到网络文学总体创作水平低劣的影响。
网络文学的平均水准较之传统文学依旧存在着相当差距。网络文学的总体创作水平不尽人意,大量的网络文学中存在着相当多的败笔,逻辑混乱现象普遍存在,蕴含的思想也不甚深刻。可以说,网络文学作品与传统的文学批评标准相差甚远,这使得部分学者选择否认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
但我们应当认识到,现代网络文学虽然脱胎于传统文学,但却有着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学特点,可以说已经走上了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道路。传统文学是属于精英文学的范畴,其目的是通过文学作品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反映这个时代的社会变迁,给阅读者以“教化”。网络文学则更加偏向大众文学的范畴,它所追求的是一时情感的宣泄,表达的是“草根阶层”的社会理想和感情思想,彰显的是民间的底层情怀。也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往往能够在直率的语言中蕴藏着时代大众的需求。或许这无法给后世的人以启示,但却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依旧运用传统的批评标准看待网络文学显然是不合适的。
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的当今,网络文学在将来逐渐会取代传统文学成为文学的主流形态。但与此同时,传统文学绝不会消亡,它将依旧屹立于文学之林当中,并以其独特性弥补网络文学的不足,使得文学世界百花齐发,各呈异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网络创作者创作手法的日益完善以及审美能力的逐渐提高,网络文学的水平必将逐渐提高,其经典化的可能性也将越来越高。
通过上述的论述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网络在经典化方面的可能性。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的环境大背景下,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前所未有地被提高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具备危机意识。在当今时代,知识、文化更新换代的速度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如果选择故步自封,网络文学的发展便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更不用说推进经典化的历程了。
经典化的可能性依旧是属于理论性的范畴,而真正想要完成网络文学的经典化,则需要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网络文学一方面要发扬自身独有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要从以往的经典作品中取长补短,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推进自身的经典化。
[1] 王小英. 网络小说的多样化传播研究——兼论网络小说经典化的可能性[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125-129.
[2] 汤小红. 网络文学的经典化[J]. 学习月刊,2013,18:21-23.
[3] 刘晗. 文学经典的建构及其在当下的命运[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版),2003(4):85-89.
[责任编校: 张岩芳]
On the Probability of Chinese Network Literature Canon-formation
ZHAO Ming1,WANG Yang2
(1AnhuiUniv.,Hefei230031,China; 2.AnhuiUniv.,Hefei230039,China)
As a new literary style, the proposition of " Network literature canon" is important for the foundation of network literature subject. Taking ‘Zhu Xi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classics of network literature, and deduce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lassics of network literature. Meanwhile, it forecasts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network literature.
network literature; canonize; inside merits; outside powers
1003-4684(2017)03-0076-04
I06
A
2017-03-11
安徽大学2016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610357331)
赵 明(1996-), 男, 安徽铜陵人,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
汪 杨(1980-),女,安徽肥东人,博士,安徽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