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娜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互联网对年轻人异地婚恋的影响
——透过时空变化的视角
陈 娜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大卫哈维的时空理论可运用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篇文章从时空变化的视角来分析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对年轻人异地婚恋的影响。交通“秒速”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带来人们时空观念与心理上的巨大改变。传统社会异地婚恋呈现出见面难、说话难、感情维系难等特点,同时也与现代环境下新型时空观影响中的异地婚恋的见面容易、交流便捷等形成鲜明对比。互联网所带来的现代时空观的改变不仅仅给异地婚恋带来有利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快餐爱情”等不利的方面。由此,探讨出在互联网影响为主的时空观下异地男女婚恋形式及模式的建构,从而对现代生活中异地男女的成功婚恋给予实践性的指导意义。
互联网;时空变化;异地婚恋;影响;模式建构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全方位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种改变基于时空观念的变化。古代社会相隔万里便是生离死别;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分居两地的年轻人可以通过“鸿雁传书”进行交流,即便交通运输技术有所发展,但囿于技术条件的影响,时间和空间的间隔依然是异地婚恋的最大障碍。时间和空间使得年轻人相识、相知和相恋难以发生,发生了难以发展,发展了难以维持。互联网技术带来时空观念的变化,这些改变使得异地婚恋一改前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从此异地婚恋呈现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特点。那么新的时空观念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前互联网时代时空背景下的异地婚恋的特点是什么,互联网时代的时空变化对异地婚恋又有哪些影响,新的时空背景下如何探讨和建构良好的异地婚恋形式与模式等,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关于时空观念的转变,牛顿曾经指出:“绝对的,真正的和数学的时间,它自身以及它自己的本性与任何外在的东西无关,它均一地流动。”他还指出:“绝对空间,它自己的本性与任何外在的东西无关,总保持相似且不动”[1]。有的学者在对大卫哈维的时空理论进行描述的时候指出:“在辩证时空乌托邦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宰制下扭曲、异化、碎片化的城市空间将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希望的空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会是和谐、平等的”[2]。哈维曾经在研究时空观念之后指出“一个长期且持久的历史地理革命视角”[3]的现代时空观理念。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在继承牛顿等前人的时空概念的同时,将地理与历史结合到现代城市化中来。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城市中互联网信息的普及、交通工具的“秒速”化,都给人们最直观的时间和空间方面不断改变的感受,这些转变不仅影响人的观念也对人的心理以及行为产生影响。
(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时空变化
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标志着人类进入新的时期——信息时代。这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再也不会受到空间距离、地理环境上的制约。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话、语音软件听到对方声音;通过视频通话看到地理上很远的亲人朋友;通过短信、微信、QQ等来进行信息聊天;通过微博、朋友圈等进行互动沟通。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的虚拟娱乐场所、会面场所、交易市场、远程办公等完成超越空间上的时间的集聚。通过网络,购物实现了不出门、互赠礼物也可以足不出户。
尼葛洛庞帝认为:“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4]。还有一些学者发出了“地理学的终结”、“距离的死亡”等惊叹。[5]不难看出,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的转变。
(二)“秒速”交通的时空变化
互联网通讯技术发展的同时,交通也越来越便捷。交通的发展是现代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大城市之间交通的多元化与便捷性代表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程度,同时城市内部交通的发展更是一个国家或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代表性指标。从发展趋势来看,交通与市民的关系愈来愈密切,出行在市民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的血管,如果堵塞,就会形成“血栓”,那么现代城市将陷于瘫痪。
交通的变化压缩了人们交往的空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居民,其感受都是最真切的了。这是关乎民生的大事,交织在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当中。工业革命之前,无论多远的地方,都是通过步行、骑马然后到后来的自行车等完成人与人之间的“交通”的。伴随着蒸汽机的普及,火车、汽车、轮船等的出现又进一步拉近了不同城市、区域的沟通交流。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城市的地铁、高铁、小汽车以及飞机的出现,更是可以让东南西北的人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跨越最长的空间距离实现“交通”。这种“秒速”带来的交通的改变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三)时空变化与人的心理
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秒速”交通等带来的现实生活中人们时间和空间上的压缩与重组,正如人们走入了新的生活世界,观念上的接受过程与心理上造成的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同时,或许恐惧于网络虚拟空间信息的准确性,带给现代人太多的不安全感,甚至怀疑生活。所以说,时空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当前,无论中年、青年男女都受惠于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它使得距离那么遥远的两颗心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与信息连得更近。便捷的网络互动中加深彼此的感情。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即便在远离亲人、朋友和恋人时也不会感受到前互联网时代的孤独,也不会因为疏于联系而产生隔膜。
科技的发展还体现在现代愈来愈先进的交通上,“秒速”交通是现代城市化的重要标志,缩短距离上的时间,带给人们迅速到达目的地的快乐。这也是现代社会异地婚恋出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依赖于交通的便捷,减少因为距离上带来的顾虑而后大胆地开始异地婚恋的生活。这些都是异地婚恋在现代越来越多以及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不仅给一个国家带来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改变,对“人”的改变也存在一种由外到内、由内到外的交替提升的过程。本文所指传统社会,是针对前互联网时代而言。可以说,即便经历了工业革命的洗礼,然而传统社会的时空观念与延续千年的时空观并没有多大区别,人们并不能利用工业革命的技术在虚拟空间中感受到时空压缩所带来的互动方式的便捷和直观。城市化进程之前的中国社会,恋人之间的相互守望亦如前现代社会。
(一)传统时空观中的互动方式
学者余祖伟曾经指出:“受几千年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婚姻观表现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青年择偶的主要方式”[6]。青年未婚男女在结婚前不能相识,更不用谈及婚前遥远的异地婚恋了,更何况在当时骑马、步行、马车的缓慢交通年代,一封书信往往都好几个月才能收到,婚前的异地婚恋在当时就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即使有异地婚恋的状况,那么也只能如诗中所说女子独守空闺,丈夫出征在外或者外出有事,望月遥寄相思。时间和空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恋人所能做的便是借诗言情,无限哀思,无限惆怅。在传统的时空观念中,异地相恋的人往往只能是“相思南越山河远,只见浮云不见君”。姜夔在《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写道“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其中所表达的便是传统社会人们受制于时空而发出的叹息。恋人之间的互动在缓慢的时间当中展开,跨越广阔空间的相会只存在于梦想之中。
传统社会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些抑制人性的思想依然存在于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之中,但是正如学者曹锐指出:“在社会转型期,青年婚恋观不断趋于自由、平等、开放与自主”[7],倡导“自由恋爱”是异地恋的前提条件。电话、书信、火车等相对发展的互动方式和往来方式带来人们对时间、空间上面的观念改变,人们往往会因为求学、工作方面的原因而分隔两地,再加上恋爱观念方面的更新,未婚的异地青年男女也是逐渐增多。媒体对那些南北相隔,异地相思的报道反映了前互联网时代青年男女的悲情。如电影《相爱十年》中男女主角的互动便是难以跨越时空对异地恋限制的经典。女主角经常会通过宿管电话接到对方的来电,有时候偶尔会收到几封来自家乡的书信,男主角如果要来看望女生,往往要坐几天几夜的火车才能到达。其中感情跌宕起伏恰恰在于跨越时空交流的艰难。可以说,随着社会发展,前互联网时代的异地恋与工业时代的异地婚恋交往方式有所改变,但依然是处于缓慢的一种状态。
(二)传统时空中的异地情感维系
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一方面阻碍了异地恋的产生,另一方面即便恋爱发生了,但是感情维系依然困难。古代,如果丈夫在外出征或者外出从商,去与回的路程上往往有好几个月的时间耽搁,其中若是信中有事,几个月后另一方的人才会知晓,这也就失去了信原本的时效性,空间的限制使得时间尤其珍贵,然而时间却又是如此漫长。更有甚者,这些限制导致近乎黑色幽默,因为彼此最熟悉的人却是“陌生人”,感情因此而断裂者比比皆是。前互联网时代,对于异地男女来说,看上去是时空对有效沟通的制约,异地恋男女所面对的无疑是一种人性的压抑。可能女子的一生都会在遥远的思念中度过,并逐渐走向衰老,无论男人或者女人在感情上、心理上都得不到该有的异地维系。
总的看来,前互联网时代,由于求学和工作等原因,逐渐增多的异地婚恋男女受制于传统的时空中,而在时空观念所带来的影响更是使得感情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现代相比,那时并不发达的交通,相恋双方彼此好几年见一次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平时各自忙着工作和学习,要等很久才能等到对方的回信,两个人之间见面很少,思想情感得不到有效的沟通交流。总有矛盾产生的时候,不能及时的面对面解决问题,使得双方怀着感情上的心事然后各自去学习或者工作的话,无疑对于双方的生活来说也是一种折磨。因此,往往会因为男女双方各自所独有的性格特点双方不能理解感到累和疲惫而使两个人之间的感情走到尽头。
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在社会学家的眼中早已得到了研究,正如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现代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上表现最深刻的就是距离缩短了,接触加多了,范围扩大了,相互来往频繁了”[8]。互联网时代时间、空间被压缩了,新的时空观正在被建构。对于异地婚恋男女的感情发展来说,技术带来观念的变化既为维系情感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但是时间和空间的压缩毕竟存在于虚拟世界之中,由此互联网空间提供互动的便捷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异地婚恋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是因为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特性。
(一)新的时空背景下的异地婚恋
新的时空下的异地男女婚恋,首先表现便是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交流,其次表现是利用现代的运输工具相会。技术既压缩了空间,又扩展了空间。压缩表现在通过电脑屏幕,在方寸之间便可以面对面交流,而空间的扩展表现为互相爱慕的恋人可以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情感的触觉依然可以到达。空间的压缩和扩展在时间上的表现便是时间大大地压缩了。从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看,利用高铁、动车出行,原本坐火车需要好几个小时,现在在“秒速”交通下一个小时不到就可以到达对方的城市。城市内部地铁的发展,更是缩短了一个城市中人与人之间见面的时间空间成本。
互联网带来现代时空观的改变从而影响异地婚恋是通过具体的互联网平台实现的。异地情侣可以通过视频通话每时每刻都可以看到对方在外表、言行举止上的改变,从而避免传统社会中最熟悉的人成了“陌上人”的尴尬境地。相反地,学者张娜认为:“第三地促进了都市邻里中路人的对话,每个人都能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在讨论过程中行动者慢慢建立对每个陌生人的具体印象”[9]。当然,异地情侣既可以通过一些专用的APP也就是“第三地”来交流沟通感情,又可以在朋友圈、QQ空间完成远距离的有趣互动,增加彼此的了解。还可以利用网上预订的服务为对方购买零食、书籍和各种饰品等让对方享受爱情的甜蜜。这些都是在现代网络科技交通发展下的异地男女婚恋交流沟通的互动方式。
(二)时空转变对异地婚恋的影响
新时空背景下城市发展对异地婚恋有一些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在异地男女远距离的情况下,现代科技“秒速”交通已经超越地理空间上的限制完成最短时间内的见面,大大地减少了传统时空下用在交通方面所付出的时间成本。这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沟通和交通便捷让异地情侣的感情能更好的维持下去。在互联网技术压缩的时空背景下沟通,通过现代交通技术弥补沟通的不足。有言曰“千个电话不如见一面”,互联网技术提供了面对面的虚拟空间的“见面”,而现代交通技术提供了现实层面的见面。即使双方在虚拟空间中吵得再凶,见一面就能解决问题。经常沟通和经常见面在维系异地双方感情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另外,一些网上服务也让对方在远距离的情况下想给对方一些惊喜或者表达爱意提供便捷的方式从而促进感情的加深。这些都是在新的时空转变下给异地婚恋所带来的积极方面的影响。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其两面性,时间、空间上的重组整合也给城市中的异地男女婚恋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秒速”的交通让彼此见面更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财富在交通方面成为一笔不小的支出。许多异地情侣也会因为交通发达而经常见面,这会让彼此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上更易感觉到疲劳和辛苦,更有甚者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并不利于两个人之间感情的升温,反而更会因为疲惫而解散。另一方面,冯务中在其书中写道:“矛盾普遍性原理适用于现实世界,也适用于网络世界”[10]。人们越来越多的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倾注更多的时间,往往会造成对身边的朋友亲人的忽略,影响年轻人在现实世界中的正常交往和发展。并且,异地婚恋男女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感情,形式方式的多样化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不能让彼此明辨是非,更不利于彼此间最基本的信任产生。频繁多样的网络沟通也会更容易让矛盾产生。还有一方面,那就是时间、空间上的越来越快,让人们不自觉地加快速度,就很容易产生现代的“快餐爱情”。
总而言之,即使在高科技发展的现代,异地男女婚恋交往也要注意适当的见面频率,量力而行;并且严格控制倾注在互联网中与对方交流的时间,以免影响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当今社会年轻人异地婚恋的群体越来越庞大,因而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异地婚恋受惠于技术,因而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形态。异地情侣婚恋既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又是时空观念改变的结果。毋庸讳言,新的时空观下的所带来的变化,也给异地婚恋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而需要在新的时空观下建构相应的异地婚恋原则,同时分析更有利于异地情侣发展的婚恋形式与模式。
(一)新的时空观中建构的原则
异地婚恋男女在现代时空观中应该遵循相应地原则:首先是信任。异地情侣不在身边更应该信任对方,不轻易听信网络上的一些“心灵鸡汤”。其次是互相理解。只有彼此都理解对方为什么不陪伴在身边,理解对方说出的话和做出的事,才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争吵。再次是忠诚。现代时空下,年轻人受到的诱惑越来越多,那就更应该保持一颗忠诚的心才能与自己爱的人走到最后。此外是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必不可少的步骤,更何况是一对异地情侣之间。还有是一个目标。双方异地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忍受异地的辛苦,就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下去,所以现代异地情侣更应该树立同一个目标坚定地走下去。最后就是勇气。男女在开始异地婚恋的时候,就应该有面对失败的勇气,面对异地婚恋艰辛的勇气。
现代快节奏的时空观下,异地情侣更要去遵循这些基本的原则才能使彼此的感情在现代“灯红酒绿”的城市中延续下去。谷海苗认为:“不能盲目,不能随便,这样可以为日后的婚姻生活奠定稳定的感情基础”[11]。由此,盲目和随便是导致婚姻感情破裂的重要因素。
(二)新的时空观下的异地婚恋形式探讨与模式建构
在对社会进行调查后大体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年轻异地男女的婚恋模式:第一就是似恋非婚,在快节奏和大压力下的生活中,异地男女可能只是在互联网这些虚拟的空间中为了寻求心理或者精神上的释放而进行的“流氓式”的消遣,而并非是恋爱中的男女,更不用谈及是为了婚姻的恋爱。第二就是恋而不婚,互联网带来人与人之间时间、空间的改变同时也让两个人很容易因此而恋爱但是却永远不会达到步入婚姻的程度。第三就是长恋短婚,掌握正确的异地恋爱形式,异地男女在新型时空下可以长时间的恋爱下去,但是一旦脱离虚拟空间或者异地这种方式进入婚姻,却会很快发现对方的不合适而结束短暂的婚姻。第四就是且恋且婚,这是在当下最合适的婚恋模式,异地男女既可以遵循适当的异地婚恋形式充分利用科技等维持恋情,也可以尽可能的结束异地进行长久的婚姻生活。
这四种不同的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在新型时空观下对异地男女婚恋的有利的影响和不利的方面,当然,我们最提倡的就是第四种“且恋且婚”这样的异地婚恋模式。要想达到“且恋且婚”完美的模式,异地男女不仅应当尽可能的结束异地,而且在异地期间更需要按照以上的现代异地婚恋形式进行比较更容易契合对方的感情需要来维持现代时空观下的异地婚恋。
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人思想的变更,异地情侣为了与对方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依然感情坚固大体可以依照以下形式来进行良好的异地婚恋。
1.适时地表达情感
异地情侣最害怕的就是安全感,现代网络与交通如此发达的社会,主动适当地表达对对方的情感,更让对方觉得安心和开心,更有利于现代异地情侣感情的维持。
2.多多利用现代发达的科技网络与服务为对方制造惊喜
网络的发展不得不说真的很强大,你可以在很远的距离在网上为对方订购一束花朵,马上就会送到他或她的面前给对方带来恋爱的惊喜。也可以在APP上为对方买喜欢的零食和书籍同样都会让对方感受到你浪漫的惊喜。
3.合适的范围内多见面
在现代交通如此发达的现代城市,异地婚恋男女无论工作和学习有多么忙碌都要坚持与对方约定好的见面,见面是沟通双方感情最好的方式,当然也是维持异地情侣感情最好的方式。
4.利用网络进行视频语音等
信息网络在现代城市的发展,早已跨越了空间上的限制可以让两个分隔两地的人在手机电脑上进行“面对面”的聊天。各自分享各自遇到的事情与生活点滴,看到你的表情和言行举止,再也不要是单纯地利用电话听听声音而已。
5.两个人可以共同规划未来的生活然后携手并进
对于现代时空观下的异地情侣来说,给彼此一个有未来的未来才是最真实的爱,最坚实的维系异地情侣方式也就是两个人的眼睛朝着一个方向看,共同营造出属于自己的感情世界,这也是维系现代时空下异地婚恋的重要桥梁。
总之,时间、空间的变化在现代城市中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的一点点发展也会带给人们观念上的很大的改变,异地婚恋是当代城市社会发展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一种现象。鉴于很多前辈与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经济学的角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异地婚恋,本文只是从时间、空间在现代生活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异地婚恋,探讨出现代成功异地婚恋的形式与模式,不可否认,文章本身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与改进之处,但依然希望在新型时空观影响下能给广大异地婚恋男女带来一些实际性的借鉴意义。
[1] [英]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赵振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7.
[2] 王新焕. 大卫·哈维城市“时空修复”批判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3] 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M].胡大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6.
[4]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3
[5] 汪明峰.浮现中的网络城市的网络——互联网对全球城市体系的影响[J]. 城市规划,2004,(8):26~32.
[6] 余祖伟. 网络与传统婚恋探析[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5~97,103,112.
[7] 曹锐.现代性与传统影响下的当代青年婚恋观——基于阶层认同的解释[J]. 青年探索,2015,(3):92~97.
[8] 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J].炎黄春秋,1999,(3):2.
[9] 张娜.互联网、性及其关系的主体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81.
[10] 冯务中.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9.
[11] 谷海苗.浅析社会巨变对中国青年婚恋观的影响[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6):36~37.
责任编辑:吴惠娟
C913.1
:A
2095-4654(2017)04-0127-05
2017-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