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范学院教育与科学学院 宣海宁
转型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课程发展问题研究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与科学学院 宣海宁
我国师范院校在转型背景下有规模转型、学制转型等趋势,并且专业课程存在着盲目追求短平快,课程设置的比例失调,课程评价指标不合理等问题。针对问题,本文提出了制定课程长期发展战略,建立课程的动态机制,科学设计评价指标等建设性的意见。
高校转型;师范院校;课程资源
1.1 地方师范院校学制的转型
地方师范院校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学年制,很严格地规定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并要求在课程上有很多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修满学校所规定的学时与学分才能顺利毕业。但是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弹性学制更受欢迎,地方师范院校也逐渐从以前的学年制与学年学分制慢慢地改变,学生自己可以缩短或延长学习时间来修满学时与学分,逐渐向完全学分制转变,同时,一系列的学制转型也将对学校课程的设置和评价机制等带来许多新的挑战。
1.2 地方师范院校发展规模的转型
伴随着国家对地方师范院校保护政策的逐渐削弱,还有高等院校之间的激烈的生源竞争,对于拥有着很好的品牌效应的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其广泛知名度与很好的声誉的优势逐步增加其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但是大多数的地方师范院校都存在着比较低的知名度,与综合性大学相比,竞争就存在着明显的劣势。于是便有许多地方师范院校通过各种方式与高校合并,作为自己的依托。并通过各种方式扩大自己院校的办学规模,从而增加自己的生源,使自己的院校得以发展与生存。
1.3 地方师范院校管理内容的转型
地方师范院校在管理机制上采用统包统配的制度,这样的管理机制在之前我国的师范院校事业的发展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过这样也就很容易使师范院校形成依靠与等待国家统一安排的思想。在人们的教育观念、思想不断提升扽情况下,政府与国家也逐渐认识到应当适度地改变这种机制,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当前,国家对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在管理机制上采用了逐步松绑的政策,把重点放在了保证基础教育的顺利实施上。
2.1 盲目追求短平快
随着各个高校的迅速发展,学校的办学规模在逐渐扩大,而且为了向综合性大学靠拢,吸收更多的生源,很多地方师范院校设置了许多的非师范类专业。如此发展非师范类专业实际上很难在师范专业里找到依托,并且,由于各个院校盲目地追求学校发展速度的快,而忽略了学校自身的课程设置,对教育方面的改革完全是速成、即兴与突发式的,在不能保证专业课程质量的前提下追求短平快,这样容易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2.2 课程设置的比例失调
目前,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科专业课课时相比较多,而且难度比较大[2]。师范院校一般来说师范性的课程较多。因其本身注重师范性,所以还有很多相关的教育课程,种类相对较多,导致课程的难度增大,这样对于师范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师范性的优势是不利的,对于地方师范院校的学术性研究与学校的师范性发展的同时提升也是不利的。目前,教育类院校的课程一般为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这些课时再加上实习的课时约占据总课时的 10%,目前,地方院校更多地是将学科专业课同教育学的教育类课程一同开设,这样开设课程可以保持学科课程的教育专业训练的连续性,不过,与此同时,教育类的课程也将受到学科专业的挤压,会浪费学生学习的精力,教师的讲授效果也不能保证。
2.3 课程评价指标不合理
国家对于高等院校教育学课程的评价与监控体系远不及中小学的课程评价,高等院校有着学术与教学自由的精神,不像在中小学的学校课程有着很强的监控体系,加上各个地方师范类院校的教学目标还有培养目标各异的问题,从而使国家无法对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学课程进行很好的监控与评价,只能从整体上提出指导性的意见。
3.1 制定课程长期发展战略
目前,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在转型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迎合时代教育,盲目地追求发展速度,并将发展的重点都集中在了非师范专业的建设上,因为大多数的师范院校领导者认为自身的专业建设已经很成熟,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更多的非师范性的专业来向综合性大学靠拢。但是很多的地方师范类院校在自身的师范专业建设上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为地方师范院校的优势就是教师教育,所以各大地方师范院校还应将重点归于教育课程教学,制定长期的教育专业课程发展战略,不能盲目地追求速度而忽略总体课程的质量。
3.2 建立课程的动态机制
地方师范院校应当对教育专业课程建立动态机制,针对地方师范院校课程比例失调的问题,在保持其他课程都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在课程体系、结构、实施及评价标准等方面预留必要的弹性和余地,从而使地方师范院校教育学课程能够在整体的课程开设中得到适合的比例调整,地方师范院校的优势就是发展教育学课程建设,所以应当调整学校的教育学课程比例,建立课程的动态机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教育学课程,并形成对课程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发展能力。
3.3 科学设计评价指标
目前,地方师范院校的课程评价体系相对来说薄弱,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对于提高课程质量来说则应当建立有效的监管和评价体系。现实教学中,在教学管理者不参与的情况下,只能由课程教师来进行评价,而教育学课程教师所掌握的评价信息是有限的,所以,地方师范院校应当落实课程监管和评价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并且加强教学交流,改变课程评价指标不合理的状态。
[1]李婷婷.当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03:99-101.
[2]彭拥军,侯晓红.关于师范院校转型问题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4,0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