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媛,张 平,李 玲
(中国科学院 武汉植物园《植物科学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浅谈科技期刊论文初审的步骤及要点
——以《植物科学学报》为例
周 媛,张 平,李 玲
(中国科学院 武汉植物园《植物科学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4)
为使科技期刊论文的初审工作更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本文以《植物科学学报》为例,结合编辑工作的具体实践经验,针对论文初审过程中遇到的学术不端检测、论文学术质量把控、论文格式规范等几个步骤和要点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提高初审环节的工作效率提出了几点可行的建议。
科技期刊;论文初审;编辑;规范
初审是指对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的审查和筛选。由于大多数科技期刊采用的是 “三审制”的审稿原则,即责任编辑初审、相关领域专家外审和主编或副主编终审制,因此初审是决定期刊学术水平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影响期刊整体工作效率和学术质量的重要因素[1]。目前,《植物科学学报》的初审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由责任编辑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检测,再交由编辑部主任进行初审。学报编辑部自2015年初起,对原有的初审工作方法进行调整,增设了初审退修步骤。在以往的流程中,编辑会将不符合要求的稿件直接退稿,符合要求的稿件直接送外审。新的初审流程在其中增加了一个初审退修步骤,将初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此步骤中得以解决。通过两轮初审,编辑部对稿件初审阶段的处理结果主要分为直接退稿、初审退修和直接送外审等。2015年,编辑部初审退修的稿件占外审稿件总数的14%,2016年这一比例升至40%;而经初审退修的稿件在其他环节的退稿率由2015年的42%降至2016年的29%。可见增设初审退修步骤对于提高稿件质量,降低退稿率的效果较为明显,经过一次或多次初审退修后的文章,基本可以做到格式规范、主题明确、逻辑清晰。严格把控初审环节不仅有助于提高后续外审和终审流程的审稿速度和通过率,还可以加快后期稿件编辑加工阶段的处理效率。本文结合编辑工作的实践经验,以《植物科学学报》为例,对论文初审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要点进行了总结,以实例说明科技期刊论文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论文学术不端检测、论文研究内容以及格式的初审,并对如何提高初审环节的工作效率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术期刊采用的是中国知网(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开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用于检测期刊论文与数据库中已发表论文的复制比以及复制位置,避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进入外审环节。近年来,《植物科学学报》通过对稿件质量进行评估,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查询到的期刊论文文字复制比判定标准划为25%以内。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刊的责任编辑也没有教条地遵循这一原则,而是坚持对25%附近以及远超过该比例文章的复制情况进行检查核对,避免“错杀”了优质稿源。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文字复制比较高但没有直接退稿的情况大致有三类:一是由于生命科学类研究,譬如分子生物学和生态学等,采用的技术路线比较成熟,因此材料与方法部分的文字复制比通常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建议作者对稿件文字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以达到所要求的标准。二是某些作者投稿的论文由本人的硕、博士论文(主要是硕士论文)改写,因而经常出现文字复制比大于50%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编辑认真核对检测结果后,建议作者对稿件文字进行较大幅度的修改,且必须标明引用来源,但复制比的标准可以适当放宽[2]。最后一种情况是复制比大致在规定的标准附近,但经检测发现文章的前言或讨论部分大段复制已发表的论文,一般情况下编辑会对作者进行必要的引导,给出改进建议,情况严重的会直接退稿。这三种情况经过初审退修,再加上外审和终审环节稿件内容的多次修改,到最后待发表阶段,复制比都可以降至20%以下。经统计,2015-2016年,本刊因复制比超过标准直接退稿的论文数量约占总退稿量的12%,属于正常范围内。对于在线检测结果很低的稿件,基本可以排除剽窃的可能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文章虽然通过了系统的检测,但由于编辑自身掌握知识的局限性,很难发现论文中存在的“隐形”学术不端的行为。例如,我刊2016年送审的一篇文章,外审专家指出该文章只是重复并较差的完成了2013年一项已发表的研究成果,对稿件原创性提出了异议,据此编辑部对此文章做出了退稿处理。因此,在稿件审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多方的努力,才能尽可能杜绝学术不端的行为。
1.稿件内容是否符合期刊的办刊宗旨
论文内容的初审过程中,责任编辑首先要审查稿件是否符合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栏目设置,以确保期刊的办刊方向和特色。《植物科学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湖北省植物学会共同主办的植物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植物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在初审过程中,责任编辑会对不符合学报办刊宗旨和栏目要求的稿件,及时给出改投其他刊物的意见;对于符合要求的稿件也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甄别,及时对学术价值不高的论文给出退稿或初审退修的意见。除大部分符合要求的稿件按照常规流程处理外,责任编辑还需要独具慧眼,识别出属于当前研究热点的稿件或高水平的综述性论文,开辟绿色通道,特邀外审专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外审和终审,抢占时机、提前发表。
2.稿件具体内容
(1)摘要部分
摘要部分主要审核作者是否简明扼要的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是否条理清晰的阐明了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主要实验结果。编辑根据自己的经验可以从摘要的内容了解文章的学术水平,对文章做出初步判断。
(2)前言部分
前言一般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对文章所采用的实验材料有一个初步的介绍;为什么要开展这一研究工作,即对研究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前人已经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但还存在哪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该文章拟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解决这些问题,即文章的创新之处;完成该研究工作的具体意义有哪些。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常发现作者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介绍不充分或脱离实际、过分夸大;对他人的研究结果只是进行简单的罗列,缺乏归纳和总结;又或是研究参考的文献数量较少,不够全面,难以得出实验结论。上述内容都是编辑初审的重点,因此,前言部分需要编辑多采用具有引导性的批注语言,帮助作者理清思路、缜密思考,按照编辑的指引进行修改,充分认识自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
(3)材料与方法和结果与分析部分
在材料与方法和结果与分析这两部分的审核中,编辑首先应对文章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浏览,以便了解论文的实验数据是否充分、详实。接下来审核论文选取的实验材料是否合理,对物种的基础资料,如取样地点、管理方法、气候条件等是否有详细的说明;实验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创新性;每项实验结果是否都有对应的说明文字,采用该实验方法是否可以得到可靠的结果;文中图、表的设置是否合理,单独阅读图、表时是否可以理解作者的实验目的等。
(4)讨论部分
讨论部分是文章写作的难点。讨论的内容不仅需要与文章取得的实验结果相呼应,还需要与他人研究结果中的异同之处进行充分的比较和论述。在此部分,作者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论述的内容没有反映出文章的重点;参考的文献数量不充足,未与他人文献充分比较,做出的推断缺乏实验依据;又或是将结果部分的内容在讨论中反复赘述,不能形成自己的论点。因此,编辑需要给作者非常具体的修改意见,帮助作者认识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作者将论文修改到符合发表的要求。
(5)参考文献部分
论文所著录参考文献的数量、质量和时效性是编辑判断文章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参考文献可以直接反映作者对该学科领域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编辑也可以进一步判断论文的创新性。目前,中文期刊的参考文献应该同时包含中文和外文文献,以反映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注重经典文献和新文献相结合[4]。编辑在审核过程中需对参考文献的数量有一定要求,避免出现数量过少和过多的情况,引用文献在一定数量范围内应当尽量全面。一般情况下,我刊研究性论文文献数量约30篇,综述类文章约70篇。同时还必须注意参考文献的实效性和学术水平,即除了某些经典书籍和文献外,大部分文献应该是该领域最近几年的新文献以及权威性较高期刊的文献。
论文格式是否规范是编辑初审时对于新来稿件的第一印象,也是判断稿件学术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在科研工作中的态度是否端正和严谨,也可以体现作者对于期刊和审稿专家的尊重程度[5]。一篇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格式规范的论文,编辑和外审专家的处理时间都会相对较快,省心省力,发表周期也相对缩短,因此论文的格式规范问题不可忽视。
由于大部分稿件的作者是未经论文写作训练的研究生,在初次写作时只是按自己的习惯自由发挥,也未对投稿期刊的格式进行必要的了解,造成来稿格式不规范,不能达到科技期刊论文发表的基本要求。因此,编辑需通过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针对论文的写作规范制定标准文档,对文章的中英文题名、摘要、关键词、基金、作者信息的写法,单位、术语、标点符号的使用,图、表、图版等的规范制作等,均给出非常详细的说明,以便作者理解和参照修改[5]。
通过论文格式的修改可以进一步增强论文的可读性,但编辑在日常工作中,仍发现有作者修改不到位之处,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基因、蛋白、转录因子、突变体以及化合物的名称经常出现正斜体书写不规范;公式中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上标、下标等书写不规范;针对这些问题,编辑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文中给出示范性批注,引导作者修改。第二类问题出现在植物拉丁名的书写中,经常出现正斜体、变种、亚种书写不规范甚至错误,定名人缺失,中文名与拉丁名不能准确对应等问题,编辑会建议作者认真参考《中国植物志》及其全文电子版网站(http://frps.eflora.cn/)或者访问NCBI网站的Taxonomy进行查询(https://www.ncbi.nlm.nih.gov/Taxonomy)。第三类问题出现在参考文献中。目前,编辑部虽然已按照国家发布的GB/T 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制作了详细的参考文献规范标准,但由于参考文献类型较多,作者不熟悉期刊的要求或是对此不够重视,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认真检查,而且很多作者是人工对参考文献格式进行编辑,因而在文献数量较多的情况下难免出现差错,很难一次完全修改到位。其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除了上述物种拉丁名书写不规范,基因、转录因子、突变体等正斜体不分外,还包括标引内容与引文著录信息不符,著录项不全或著录信息不准确等[6]。针对这些问题,编辑除了进行逐条审核和批注以外,还可以引导作者采用一些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等,对引用的文献进行规范的著录,以减轻编辑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7]。
最后,笔者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初审的工作效率提出几点建议。首先,编辑应从自身做起,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勤于思考,善于总结,锻炼沟通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锻炼审稿的眼光和技能。第二,编辑部可以进一步完善初审各环节的审核标准,根据期刊的要求制作详尽的《初审稿件审核表》,帮助年轻编辑按照标准的要求逐项进行审核,也便于作者进行自查,使稿件的初审变得更加科学、高效[8]。最后,编辑部可以尝试采用一些新技术,如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等,利用这些软件制作期刊参考文献模板,推进期刊编校工作的数字化流程,减轻编辑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文章发表周期。
[1] 何洪英, 李家林, 朱丹, 等. 论科技学术期刊论文的编辑初审[J]. 编辑学报,2007, (1): 17~19.
[2] 孙雷心. 《中国农业科学》初审稿件的文本重复分析——AMLC使用经验[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 26(12): 144~146.
[3] 王银平. 论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在初审中对作者的引导作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6(3): 206~209.
[4] 杜红平, 王元地.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引用的科学化范式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7,28(1): 18~23.
[5] 叶文娟, 余茜, 杜新征. 初审在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以《水生生物学报》为例[J]. 编辑学报, 2016, (S1): 101~103.
[6] 郑霞, 徐军, 王宇, 等. 科技期刊论文参考文献的核查与校对方法[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 37(8): 62~64.
[7] 董建军. EndNote 在科技期刊编辑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2, 21(6): 78~79.
[8] 潘凤云. 编辑部初审审核对稿件审理周期及效果的影响[J]. 科技与出版, 2016, (11): 66~68.
2095-4654(2017)06-0102-03
2017-06-11
G237.5
A
彭茜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