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过程中的乡村文化变迁探微
——以湖北省崇阳县“提琴戏”的考察为例

2017-02-24 20:40王樱娜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崇阳崇阳县戏班

王樱娜

(湖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现代化过程中的乡村文化变迁探微
——以湖北省崇阳县“提琴戏”的考察为例

王樱娜

(湖北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提琴戏是流行于湖北省崇阳县的一个地方戏曲品种,是我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独具特色的一枝。200多年来,提琴戏的发展经历了几度繁荣与衰落,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市场经济的冲击使提琴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困境,需要新的政策与技术支撑。

乡村文化;提琴戏;传承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各地区各县市利用大好时机,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文化发展思路,发挥比较优势,培育了一大批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湖北省崇阳县的提琴戏就是其中之一。

一、提琴戏简介

崇阳县位于湖北东南部,位于湘鄂赣三省交汇处。面积1 968平方公里,区域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四面环山,峰峦叠嶂,成盆地之势。海拔高度在40-1 100米之间,地貌特征“八山半水半分田”。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深厚的地方文化,形成了崇阳民俗民间文化生长、传承的丰厚土壤。

提琴戏是流行于湖北省崇阳县的一个地方戏曲品种,是我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独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大约200年前,提琴戏在崇阳兴起。1885—1889年间,岳阳花鼓戏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前后率戏班到崇阳卖艺,后因各种原因戏班解散,蒋传玉留在了崇阳,收徒传艺。在演艺过程中,立足崇阳,并吸收周边地区花鼓戏、崇阳地方小调、民间音乐等的风格,逐步演变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崇阳提琴戏。主奏乐器是当地艺人用蛇皮、楠竹筒、梨木等制作的一种形似二胡、但上部的两个弦轴分别装在琴杆两边,下部与琴筒固定,演奏者以虎口夹住琴杆、将琴筒抵在腰间站着也能拉的琴,人们称之为“提琴”。 提琴戏在鄂东南、湘北及赣北等广大地区广为流传,其唱腔优美朴实,乐曲短小工整,旋律明快流畅,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是当地群众休闲娱乐的极好享受,也是崇阳在外游子思乡情绪的一种最佳寄托。

二、提琴戏的发展概况

提琴戏在崇阳兴起最迟在清道光年间,清同治县志载:“花鼓谣腔,屡禁不止”。至民国年间,提琴戏在崇阳、通城一带席卷开来,大部分以村落或屋堂组班,忙时务农,闲时唱戏,人们自制、自拉、自唱自乐,民间艺人不下千计,演戏和听戏成了人们休闲娱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提琴戏进入鼎盛时期,有乡班一百多个。1956年,艺人孟福昌等参加湖北省首届戏曲汇演,得到了田汉等艺术家和领导的亲切接见,传统剧《菜园会》获优秀剧目奖,《闯宫》获二等奖。1964年现代剧《老两口看比武》获孝感地区戏曲汇演二等奖。文革期间提琴戏一度受到抑制。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心灵的解放,提琴戏经过漫长的“冬眠”再度复兴,县政府及主管部门顺势诱导,加强管理,成立了专业提琴戏剧团和提琴戏协会,每三年举办一届提琴戏艺术节,提琴戏乡班一下发展到了80多个。1988年,钟清明用提琴戏音调创作并用提琴演奏的鄂南提琴二重奏《曲曲山路悠悠情》获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一等奖,1989年随湖北民间艺术团赴德国访问演出,同年参加北京建国40周年庆典和第二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这一年,金亚敏等编辑整理的《提琴戏音乐》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92年,钟清明根据提琴戏音调创作的高筒提琴独奏《醉金秋》获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一等奖,全国电视比赛三等奖。1999年,湖北省文化厅命名崇阳县为“湖北省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2000年文化部命名崇阳县为“中国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2007年,湖北省政府把崇阳提琴戏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国务院把有近200年历史的崇阳县提琴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崇阳提琴戏的发展进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佳时期。[1]

三、提琴戏的衰落

20世纪80—90年代,是提琴戏发展的黄金时期。2000年以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提琴戏的发展又一度衰落,这一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剧种在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潜在的危机。笔者老家在湖北崇阳,几十年来一直关注提琴戏的发展。调查研究发现:

1.20世纪80—90年代几乎人人会唱提琴戏,现在虽然大部分村民还熟悉提琴戏的音韵,但熟知并能表演的村民不多了。

2.20世纪80—90年代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戏班,忙时务农,闲时唱戏,现在一个乡镇都难有一个戏班;以前每遇红白喜事都有提琴戏演出,现在一年甚至几年也看不到一场自发组织的提琴戏演出了。

3.提琴戏的传人和观众群体都有老龄化的趋势。在崇阳乡村,村民与物质生活相关的一系列低级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为了谋生,中青年大量外出打工,除年节外,家中只有留守老人和小孩,致使提琴戏的民间戏班后继无人,观众老龄化,乡村缺乏活力,外聘提琴戏班演出的消费能力也及其有限。说到提琴戏的传承与保护,86%的村民尽管认为应该把提琴戏很好地传承下去(有9%的村民认为提琴戏已经过时,也有5%的村民持无所谓的态度),但言语间流露出无奈,对于提琴戏的衰微感到束手无策,如果政府不能大力扶持,就只有任其自生自灭了。

总的来说,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没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提琴戏生存空间日渐萎缩,许多提琴戏面临失传甚至绝迹,尤其是乡村戏班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提琴戏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

四、提琴戏衰落背后的成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着近200年发展历史的提琴戏,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两度繁荣,又于文革期间和90年代以后出现了两度衰落,究其原因:

1.国家政策大环境的影响是主要的外在因素。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改造、十年探索、文革中的失误与偏差以及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都对乡村文化包括提琴戏在内带来繁荣、挤压或冲击,造成了乡村文化的危机和“边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年战乱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领域环境宽松,提琴戏得以良好发展。文革期间,破除一切封建文化,百花萧杀,提琴戏作为封建糟粕,其发展步入寒冬。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从文革的禁锢中得以解放出来,提琴戏的发展也迎来了有史以来的发展春天。然而,仅仅20多年过去,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提琴戏的发展再次陷入衰微。

2.新时期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提琴戏的冲击。调查中,关于提琴戏衰微的原因分析,有51%的村民认为是新时代娱乐方式的冲击(33%的村民认为是表演形式陈旧,9%的村民认为是提琴戏内容枯燥乏味,有7%的村民认为是宣传力度不够)。大城市是各种文化的交汇点,乡村青壮年大量外出谋生,受大城市各种文化现象的熏陶,他们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回乡后再通过他们影响和主导在家的留守成员,这样的“城乡交流”使崇阳原本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孕育的地方特色文化提琴戏受到了强有力的外来冲击。一部分村民保留原有的审美情趣和对提琴戏的偏好;另一部分村民尤其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青壮年则受城市各种文化现象的冲击而对提琴戏越来越淡漠。

3.提琴戏自身的运作制约了提琴戏的传承与发展。进城打工的村民由于自身教育背景的局限,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有些村民不免“取其糟粕,弃其精华”。提琴戏为了迎合某些人的需求,受黄、赌、毒的影响,有的剧目有低俗化、庸俗化的趋势,严重影响了提琴戏的声誉,制约了提琴戏的发展。提琴戏民间艺人缺乏专业训练,存在一定的专业盲区,尽管表演技术比较精湛,但艺术层面往往比较苍白,致使技与艺不能很好的融合,缺乏创新,提琴戏的表演后继乏力。大量与提琴戏有关的珍贵实物和资料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研究人员和经费短缺制约着提琴戏的传承与发展。

五、提琴戏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湖北省崇阳县作为提琴戏产生发展的源地之一,是目前仅存的保持提琴戏原汁原味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地区。我们地方戏曲工作者应该从提琴戏的传承和保护出发,借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时机,加大提琴戏的宣传、保护和创新,把崇阳提琴戏打造成一个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更上一个新台阶。

1.紧扣时代需求,打造地方戏曲品牌文化。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是与它依存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的。前文提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提琴戏出现了两度繁荣又两度衰落,究其原因,国家政策大环境的影响是主要的外在因素。这段时期是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崇阳封闭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都受到外来因素的冲击,提琴戏的发展也处在了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上文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关于提琴戏衰微的原因分析,有51%的村民认为是新时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提琴戏要传承与发展,必须找到传统文化与市场的结合点,才能给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入新的活力。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休闲、养生成为都市人的一大需求。提琴戏的发展应该仅仅依靠“鄂南天府”的生态美誉,充分利用崇阳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把提琴戏的发展和旅游产业相结合,走文化旅游的特色发展之路。

2.以财政为支撑,加大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3]《纲要》突出了政府和市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供给者的地位。然而,几百年来,民间传统戏曲的发展都是靠戏班维系,市场运作,其繁荣或萧条都有赖于戏班本身。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专业剧团和民间戏班之分,一定时期政策或宽松或严紧依国家大环境而定,传统戏曲的发展也是起落不定。现如今提琴戏的发展赶上了国家乡村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全国各地以不同的方式都在抢救古民居民俗等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载体。我们崇阳地方政府理应加大扶持力度,加紧平台建设,包括项目申报、剧目创作、资料收集整理、研究中心、剧院建设、新闻宣传等等,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汇集省市县财政和民间资本等多方资源,合力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精粹,避免提琴戏的衰微。

3.提琴戏本身的传承与创新是关键。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地方政府的扶持都只是外因,提琴戏的生存发展以致进一步发扬光大,关键靠自身的内涵建设。上文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关于提琴戏衰微的原因分析,还有33%的村民认为是表演形式陈旧,9%的村民认为是提琴戏内容枯燥乏味。长期以来,提琴戏的生存土壤主要在民间,民间艺人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戏班是其最主要的载体。这样的传承方式有其优势,就是扎根乡村,乡土味浓而深受村民的喜爱。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提琴戏原来赖以生存的封闭的地理和人文环境被打破,村民们休闲娱乐的方式开始多样化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琴戏要传承与发展就必须走创新之路,包括剧目、内容、表演风格、传承人队伍建设、戏班或剧团的运作等等,融进时代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提琴戏的内涵式建设健康发展,优化提琴戏的演唱风格,提升艺术品位,避免提琴戏剧目出现庸俗化低俗化的趋势。

4.创造良好的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乡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很好地传承。我的另外一文提到,城市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崇阳广大乡村处于传统和现代的边缘,一方面放弃了自身的优良传统和习俗,失去了乡土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对于城市的外来文化,又不能很好的驾驭,村民从精神上处于危机的边缘。在这样情况下,提琴戏作为崇阳乡村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优秀地方戏曲,其存在与发展尤显重要。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4]提琴戏的发展是与当地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的,提琴戏起源于民间,其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民间的需求。为了培养村民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喜爱,当地文化部门可以把提琴戏纳入当地音乐教育的范畴,激活民间音乐的娱乐功能,培养当地年青一代对提琴戏的热爱,培育有利于提琴戏传承与发展的文化氛围。

[1] 金亚敏.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书——崇阳提琴戏[R].2006-04-19(10).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 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03-17.

[4]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2095-4654(2017)06-0059-03

2017-09-15

G05

A

王淑华

猜你喜欢
崇阳崇阳县戏班
等天晴的时候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崇阳《双合莲》的自由抗争与诗性传统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天府之城”的涅槃新生 崇阳县住建局擦亮城市风貌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毛竹发笋与幼竹生长规律研究
密度对毛竹林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
崇阳县水果产业发展对策
Love and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