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银
(咸安区政协,湖北 咸宁 437000)
咸宁方言的特殊称谓语
陈大银
(咸安区政协,湖北 咸宁 437000)
咸宁方言称谓语与普通话相比,差异较大,如“爷”与“爷爷”的含义不同,“妈”与“妈妈”的含义不同。对岳父、岳母和姐夫哥的称呼别具一格,“姑娘”的含义与普通话截然不同。习惯在称谓前冠“老”或“细”,称某些人为“某佬”。
咸宁方言;称谓语;普通话;对比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处湘鄂赣三省结合部。咸宁方言中的特殊称谓语,有的与赣西方言相通,有的与湘北方言相通,并且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其中,有些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词条,《新华字典》没有收录。
爷,《新华字典》的解释是:父亲;祖父,如爷爷、姥爷(老爷);对长辈或年长男子的敬称,如张大爷;旧时对官僚、财主等的称呼,如县太爷、少爷;对佛、神的称呼,如佛爷、财神爷。《新华字典》对“爷爷”的解释是:祖父,父亲,对男性尊长的称呼。由此可见,“爷”的第一个含义是“父亲”,第二个含义是“祖父”;而“爷爷”第一个含义是“祖父”,第二个含义是“父亲”。当释义为“父亲”时,咸安读[ia31]。口头称伯父为“大爷”,称叔父为“细爷”,称舅父为“舅爷”,称姑父为“姑爷”,称姨父为“姨爷”,称岳父为“妻爷”。
咸安称“爷爷”为“爹”,读成[ti44]。赤壁、崇阳、通城分别读成[tiɑ44]、[ti212]、[tiɑ212]。咸安分别称爷爷的兄、弟为“大爹”、“细爹”;称奶奶的兄、弟为“舅爹”,或“大舅爹”、“细舅爹”;称爷爷的姐夫、妹夫为“姑爹”,或“大姑爹”、“细姑爹”;称奶奶的姐夫、妹夫为“姨爹”,或“大姨爹”、“细姨爹”;称妈妈的爸爸为“家[kɑ44]爹”。家爹,即:家婆爹、外公、外祖父。家婆,即母亲的母亲,家婆妈、外祖母、姥姥。
《新华字典》中“爹”、“爹爹”意思是:父亲,如爹爹、爹娘;对老人或长者的尊称,如大爹、老爹;祖父(方言);旧时对官长的尊称或作官长的代称。可见,“爹”、“爹爹”的第三释义才是祖父。咸安话“爹”、“爹爹”仅指第三释义,即祖父。咸安称丈夫为“爹者”,戏称与儿媳妇有不正当关系的公公为“灰爹”。崇阳称外祖父为“大爹”。嘉鱼、赤壁、通城称奶奶为“细爹”、“细爹爹”、“爹爹”。嘉鱼、赤壁称祖父为“胡爹”(因年纪大的老人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有胡须而得名)。通城称爷爷为“大爹爹”,崇阳称爷爷为“大爹”,通山称爷爷为“阿爹”,咸安称菩萨为“阿爹”、“阿爹佬”。
《新华字典》对“妈”的解释是:称呼母亲;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如大妈、姑妈;旧时连着姓称中老年妇女,如刘妈、鲁妈。《新华字典》对“妈妈”的解释是:母亲;称年长的已婚妇女;称老妻;称老年女仆。《新华字典》对“妈”与“妈妈”的解释虽有细微区别,但第一释义都是母亲。
咸安称“奶奶”为“妈[mã44]”,分别称爷爷的兄、弟的妻子为“大妈”、“细妈”,称奶奶的兄、弟的妻子为“舅妈”,或“大舅妈”、“细舅妈”;称爷爷的姐、妹为“姑妈”,或“大姑妈”、“细姑妈”;称奶奶的姐、妹为“姨妈”,或“大姨妈”、“细姨妈”;称母亲的母亲为“家婆妈”。通城称母亲为“姆妈”,赤壁称母亲为“汁婆”,崇阳称母亲为“阿”,通山称母亲为“阿奶”、“阿姆”,赤壁称奶奶为“姆[mu55]妈”,通山称奶奶为“阿婆”。
咸安称“妈妈”为“娘”。分别称父亲的嫂子、弟媳为“大娘”、“细娘”;分别称父亲的姐、妹为“大姑娘”、“细姑娘”,分别称母亲娘家的嫂子、弟媳为“大舅娘”、“细舅娘”;分别称母亲的姐、妹为“大姨娘”、“细姨娘”,称妻子的母亲为“妻娘”。还称做种的楠竹为“竹娘”,称做种的芋头为“芋头娘”或“芋头爷”。咸安双溪镇担山一带称母亲为“姨”。姨,即:父亲的小老婆,庶母。咸安读成上声。旧时允许一夫多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一夫一妻”制,就没有妾了,但仍习惯称母亲为“姨”。嘉鱼渡普西湖村大屋章称“妈妈”为“毑”,把“毑jiě”读成[tiɑ31]。
由此可见,在普通话与咸安话中,“爷”与“爷爷”,“爹”(“爹爹”),“妈”与“妈妈”的含义不同。在咸安工作的外籍同志,必须掌握这些异同点,以便随乡入俗。
普通话称妻子的父亲为“岳父”,称妻子的母亲为“岳母(丈母娘)”。咸安分别称岳父、岳母为“妻爷”、“妻娘”,称岳父的哥哥为“伯妻爷”或“大妻爷”,称岳父的弟弟为“叔妻爷”或“细妻爷”,称岳父的嫂子为“伯妻娘”、“大妻娘”,称岳父的弟媳为“叔妻娘”、“细妻娘”。有的人把妻爷、妻娘写成“亲爷”、“亲娘”,固然体现了“把岳父、岳母当作亲生父母”的意思,但容易与亲生父母相混淆。而且,《新华字典》没有“亲爷”的词条。对“亲娘”的解释没有“岳母”的含义,而是“亲生母,对祖母的称呼”。妻,即:妻子。在咸安方言中,“妻”是多音字。在“妻爷”、“妻娘”以外的语言环境里,咸安将“妻”读成[‘ɑi44]。
普通话称姐姐的丈夫为“姐夫哥”,咸安称姐姐的丈夫为“一哥”。称一哥就是看成与大哥相同的哥,另外的哥,又一个哥,含“希望姐夫哥从一而终”之意。
1956年,外籍一位县级领导调任崇阳县委副书记。上任不久,前往某村看望一户烈属。这户烈属全家只有母女两人,女儿还未到谈婚论嫁年龄。见到县委领导前来慰问,那位母亲高兴地端椅让坐,女儿热情地烧开水,用茶叶、花椒、黄豆、花生米、米泡、芝麻泡茶,双手恭恭敬敬地端着红色圆盘请客人喝茶。这位县领导接到茶杯后很有礼貌地说:“谢谢你,小姑娘。”这个女孩听后很不高兴,跑到屋内哭泣起来。原来,鄂南称未婚女童叫“做花的”,称未婚女孩为“伢崽”、“女伢崽”、“扎脚的”、“包脚的”、“青头姑啦”,到了谈婚论嫁年龄才能称“女崽”。鄂南只能称父亲已出嫁的姐姐、妹妹为“大姑娘”、“细姑娘”(或“小姑娘”),称父亲未出嫁的姐姐为“大爷”或“伯爷”;称父亲未出嫁的妹妹为“细爷”或“叔爷”。有的地方按父亲兄弟姐妹排行称呼父亲的姐妹,分别称“大爷”、“二爷”、“三爷”、“四爷”、“五爷”等等。咸安称“娘”为[niõ21]。因“娘”的使用频率很高,各地对“娘”的读法有细微区别。
这位县领导喊未婚女孩为“小姑娘”,在普通话来说,是亲切的称呼。而鄂南人听后,就意味着被称呼者是已婚妇女。这个女孩当然接受不了。经过同行的干部一番解释,这户烈属母女都笑了起来。
《新华字典》对“姑”的解释是:称父亲的姐妹,如姑姑;丈夫的姊妹,如小姑、小姑子、姑嫂;旧时妻称夫的母亲,如翁姑;少女,亦作妇女的通称:姑娘(未婚少女,“娘”读轻声);姑母,即丈夫的姐妹。《新华字典》对“小姑”的解释是:称丈夫之妹;少女;小女巫,小道姑。《新华字典》对“小姑娘”的解释是:称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女子,指未婚的年轻女子。
按照《新华字典》对“姑娘”的解释,这位县委副书记没有错;按照鄂南方言的释义,这位女孩对“小姑娘”的理解也没有错,她跑到房内去哭泣情有可原。为了避免出现这个矛盾,建议在鄂南工作的外籍干部多了解当地习俗;同时鄂南人民也应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早日学会普通话。
老弟,即对于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朋友的称呼。咸安称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为“老弟”。老哥,即:成年男性间的尊称。咸安称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或同族同辈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为“老哥”。
老,即:年纪大,时间长,有经验,陈旧的;对年纪大的人的尊称;老年人;晚年;敬老,养老;与“嫩”相对;词头,用于表排行,用于表相互尊称,如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与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互称“老表”,咸安读成[n42]。咸安大幕、高桥一带习惯称孙子、孙女为“老孙”。“老孙”的“老”,是虚化的前缀词,仅起到构词的作用,无实际意义。
大哥,即:排行最大的哥哥;尊称与自己年纪相仿的男子;同辈称排行最大的儿子;妻子称丈夫。咸安称在兄弟姐妹排行最大的哥哥叫“大哥”。如果有三个哥哥,则分别称为“大大哥”、“二大哥”(或“二哥”)、“细大哥”(或“细哥”、“三哥”);分别称大大哥的妻子、二大哥的妻子、细大哥的妻子为“大阿嫂”(“大嫂”)、“二阿嫂”(“二嫂”)、“细阿嫂”(或“细嫂”、“三嫂”)。咸安书面称在兄弟姐妹排行中最大的姐姐叫“大姐[tiɑ42]”(口头直呼“哥”)。如果有三个大姐,则书面分别称“大大姐”(或“大姐”)、“二大姐”(或“二姐”)、“细大姐”(或“三姐”);分别称大大姐的丈夫、二大姐的丈夫、细大姐的丈夫为“大一哥”、“二一哥”、“细一哥”(或“三一哥”)。
上面称呼中的细大哥、细阿嫂、细大姐、细一哥、细老弟、细妹夫,在普通话中分别叫“小大哥”、“小阿嫂”、“小大姐”、“小一哥”、“小老弟”、“小妹夫”。咸安在称谓中把“细”等同于“小”,读成[s213]],将“小”读成[i42]。
咸安话在称谓语中,习惯用“细”替代“小”。称父亲几个哥哥中年纪最小的哥哥叫“细大爷”,称细大爷的妻子叫“细大娘”;称父亲几个弟弟中年纪最小的弟弟叫“细细爷”,称细细爷的妻子叫“细细娘”;称父亲姐姐中年纪最细的姐姐叫“大细姑娘”,称大细姑娘的丈夫叫“大细姑爷”;称父亲妹妹中年纪最细的妹妹叫“细细姑娘”,称细细姑娘的丈夫叫“细细姑爷”;称母亲几个哥哥中年纪最小的哥哥叫“大细舅爷”,称大细舅爷的妻子叫“大细舅娘”;称母亲几个弟弟中年纪最小的弟弟叫“细细舅爷”,称细细舅爷的妻子叫“细细舅娘”;称母亲姐姐中年纪最细的姐姐叫“大细姨娘”,称大细姨娘丈夫叫“大细姨爷”;称母亲妹妹中年纪最细的妹妹叫“细细姨娘”,称细细姨娘丈夫叫“细细姨爷”。
咸安还称最后出生的小孩、动物和同系列中最小的叫“细末揫”、“落巴稊”。揫(jiū),即细小,咸安读成[tiɑu55]。稊(tí),即杨柳新长出的嫩芽,咸安读成[t‘33]。
佬,成年的人(含轻视意),如阔佬。粤人称男子为佬(多含轻视意),如船家佬,咸安读成[n42]。可是,咸安扩大了“佬”的运用范围,称侵略中国的外国人时,在外国国名后面缀“佬”,如“美国佬”、“德国佬”、“英国佬”、“日本佬”等,称外省、外市、外县到本地做生意的商贩或挑货担走村串户的行商,无论男女,皆在其所在省、市、县后面缀“佬”,如“广东佬”、“湖南佬”、“黄陂佬”等;分别称外籍前来修铁路、挖煤、烧砖瓦窑等的男女劳力为“铁路佬”、“挖煤佬”、“窑佬”等;贬称乡下男女老少为“乡巴佬”、“乡下佬”;分别贬称湖区、山区男女老少为“湖佬”、“山里佬”;分别称大哥、二哥为“大佬”、“二佬”;分别称调皮小孩、嘴馋小孩、不讲卫生的小孩为“顽皮佬”或“调皮佬”、“好吃佬”或“忺食佬”、“龌龊佬”;称说话结巴的人为“结巴佬”;称不敢得罪人的人和善于调解纠纷的人为“和事佬”;称包工头等某方面负责人为“头目佬(脑)”;称从广东引进的白薯为“广东佬”。
地处鄂东南的咸宁六县市,不但方言语音复杂难懂,而且词汇、语法也多有别于普通话。咸宁方言称谓语作为一类特色鲜明的词汇,至今活跃于民间。其中,既有古音古语的存留,也有南北语汇的体现,是我们研究地方语言文化,推广普通话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 湖北省咸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咸宁市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803~806.
[2] 湖北省嘉鱼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嘉鱼县志[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3.914~921.
[3] 湖北省蒲圻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蒲圻志[M].深圳:中国海天出版社,1995.631~634.
[4] 崇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崇阳县志[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667~674.
[5] 湖北省通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崇阳县志[M].通城:内部发行,1985.615~624.
[6] 湖北省通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通山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574~580.
责任编辑:余朝晖
2095-4654(2017)02-0005-03
2017-02-26
H17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