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湖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推进策略
徐辉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随着湖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劳动力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分析湖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现状、问题,以及阐释湖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并指出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是切实选择。
绿色发展;农业现代化;动力机制;对策
湖南省地处长江下游南岸,作为传统农业大省,自古就有“九州粮仓”、“鱼米之乡”的美誉,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绿色发展进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业生态资源优势显著,农业生产能力稳步增强
湖南省自然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厚实。“十二五”期间,全省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其中稻谷、生猪以及油茶的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蔬菜、棉花、茶叶、柑桔、甘蔗、烟叶和淡水鱼等其它农产品的产量均排名全国前列;农业总产值也逐年提高,年均增长率达3.7%,其中,农、林、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0%、6.4%、1.8%、5.0%和6.8%,全省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实现了20.7%的增长;同时,农业机械化、产业化水平也不断提高,2015年全省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约为67.2%,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2480亿元,占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的24.8%。
(二)政策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农业产业化率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湖南省颁布了一系列聚焦“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从财政、金融、工商税务、保险等方面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在芷江、洪江、攸县等20多个县市区建设了一批无公害、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二是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750家,实现销售收入1.18万亿元,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56家,销售收入达4630亿元;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2015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5406个,合作社成员约244.6万户,占全省总农户的17.7%,初步建成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三)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发力湖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例如,2015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约为60%,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一是省内各农业科研院所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如在超级稻、生猪、蔬菜、油菜、油茶等方面培育出了一大批新品种,推广了一大批新技术,形成了一批特色农产品,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二是政府实施“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鼓励产学研、农科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作用。同时,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更进一步推动了全省农业朝内涵式增长和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
尽管湖南省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农产品价格波动较频繁
价格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因而保持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十二五”期间,湖南省部分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甚至出现“过山车”式剧烈震荡。以生猪价格波动为例,2011年10月全省生猪价格开始震荡下跌,并历经三年多的市场低迷,2015年3月价格开始反弹,在短短半年时间内,生猪均价就从12.57元/公斤上涨到19.21元/公斤,出栏生猪从每头平均亏损150多元迅速转变成盈利400多元,生猪价格上涨在给养殖户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容易导致养殖户一哄而上、盲目扩大生产,长期来看这不利于生猪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农业生态污染日趋严重
由于农业供给矛盾突出,加上过度依赖化肥、农药等资源和要素的投入,导致农业可持续生产受到影响,以及耕地资源减少、土壤产能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严重。“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化肥使用量由2011年的824.90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840.13万吨;农药使用量从2011年的118.76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122.35万吨;畜牧粪便排放量年均达2.3亿吨,导致约25.8%的农田灌溉水和18.3%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同时,由于全省农村能源消费方式仍较落后,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产生了严重挑战,例如,农业建设仍高度依赖煤炭、汽油、柴油和电力等传统能源,对绿色、环保清洁型能源的开发利用严重不足。
(三)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
近年来,湖南省持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要素投入,但由于生产结构不尽合理,导致生产成本逐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就农产品结构而言,湖南省农业的粮猪二元结构特征显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差,缺乏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因而很难跨区域参与市场竞争。以现阶段稻米生产为例,国内外粮食价格严重倒挂,粮食补贴政策乏力,加上粮食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全省中小粮食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粮食的市场竞争力正日益削弱,这严重损害了粮食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引发较严重的粮食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粮食生产结构亟待调整。
湖南省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湖南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各种动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驱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具体说来,表现如下:
(一)内部动力的构成及作用机理
一是企业竞争驱动力。在推进湖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企业生产将面临市场竞争和农业生态安全的双重制约,因而企业目标不仅包括利润最大化,还包括农业生态资源安全。为此,企业不断开发绿色农产品,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绿色消费市场,既能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又能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能,从而实现企业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的统一,促使企业生产朝绿色方向转型发展,这是绿色农业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是激励机制驱动力。绿色农业企业通过制定必要的激励政策,并采取相应制度规范加以保障,从而对开发绿色农产品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给予丰厚的物质及精神奖励,能充分调动全体员工钻研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并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开发注入动力。因此,完善的绿色农产品开发激励机制是驱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制度动力。
(二)外部动力的构成及作用机理
一是需求动力。随着湖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日益呈现出绿色、安全、健康的特点,绿色消费观念增强促使绿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从而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契机。就农业绿色发展而言,由于它是在资源稀缺、绿色消费、食品安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符合居民绿色消费诉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作用机制归纳为: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增强→绿色消费品需求增加→绿色农产品市场扩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绿色发展。
二是供给动力。由于绿色农业生产的是符合市场需求、安全、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能够为生产者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收入增加会促进农民绿色生产的积极性,并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安全,以生产出更多绿色、安全的新品种,从而进一步促进居民绿色消费,扩大绿色农产品消费市场,最终促进湖南省农业绿色转型发展。其作用途径表现为:绿色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绿色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绿色发展。
三是技术创新动力。绿色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会增加湖南省绿色农业产量及农民收益,从而调动农民学习、应用新技术的热情,促使农民的劳动素质也相应提高,这使得开发和应用更多绿色农业先进技术成为可能,因而绿色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最终促使农业朝绿色方向转型发展。具体表现为:农业新技术应用→学习外溢和扩散效应→绿色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绿色发展。
为加快推进湖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提升湖南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湖南省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最终实现由农业大省迈向经济强省的目标,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通过制度设计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发展高效安全、生态和谐的绿色农业。首先,应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实施免费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切实将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其次,要大力改善农技人员的科研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农技人员的生活福利待遇,鼓励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积极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最后,要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着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进程,通过创新发展经营主体的联合、合作以及产业化等方式,努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不断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让农民真正享受发展绿色农业的实惠。
(二)强化农业生态功能管理,促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
首先,应加强农业资源养护,加快修复农业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态安全。必须严守耕地资源保护红线,努力提升耕地质量,确保粮食生产自给、质量安全;加强对重点水源涵养区、重要饮用水源区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严格管理山林采伐,持续开展山体修复、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湖南省“矿山复绿”行动;加快推进农村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对养殖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其次,应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在加强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的同时,深入开展生态绿色家园共建和乡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乡村。
(三)发挥政府引导功能,建立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为促进湖南省农业绿色发展,政府既要守住生态红线和农产品安全底线,还应加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一是要加大财政、金融、保险等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对绿色农业建设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和生态农业项目,并运用“绿箱补贴”、绿色补偿等治理手段,实现农业补贴与农业绿色发展相结合,确保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村生活质量改善。二是要尽快完善土地、水、大气污染治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激励机制和经济约束机制,控制农业资源开发强度,增强农业绿色产品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向集约高效、绿色安全方向转变。
[1]谢培秀.新常态下我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1):36-42.
[2]周栋良.湖南两型农业建设及纵深推进战略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1,(3):122-125.
[3]赵大伟.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制度变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1):72-78.
[4]王沛栋.四化同步视域下我国农业现代化路径创新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5,(4):96-102.
[5]吴海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中州学刊,2016,(5):38-42.
(责任编校:周欣)
F327
A
1673-2219(2017)03-0085-02
2016-11-15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型社会背景下湖南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项目编号2010YBB0 14);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服务四化两性建设的湖南高职教育与农民工职业培训有效对接研究”(项目编号XJK011CZJ036)。
徐辉(1969-),女,湖南永州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