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梦月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系,湖北荆州434020)
论福克纳小说中独特文化视角的成因
曹梦月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系,湖北荆州434020)
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南方作家,他的作品与美国南方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研究理论认为作家所处的地理、社会、政治及经济等文化环境对其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南方文化在地理背景,种族氛围和宗教环境等方面都有着区别于美国其他地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对福克纳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小说创作均以他的家乡为原型,呈现了独特的文化视角。从文化研究理论的角度来考究福克纳独特文化视角的成因,有利于对其作品的准确解读。
地理背景;种族氛围;宗教环境;文化视角;独特性
福克纳是美国现代主义时期的重要南方作家之一,他一生著作丰硕,其作品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生态,宗教,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文化信息,极富影响力。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福克纳在作品中关注人性,呈现的文化视角是传统的,本土的,有一定的独特性。根据文化研究理论的观点,文学是文化的一个特殊分支,文学研究应是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对文学作品进行文化解读有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福克纳生长在南方,创作在南方,他作品中的文化信息也都不可避免地有着南方文化的痕迹。美国南方在地理条件,种族意识及宗教思想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文化研究理论的视角出发,可以说美国南方文化的独特性造就了福克纳文化视角的独特性。作为美国文学地方主义和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美国南方独特的文化特征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均有体现。
美国地形地貌变化多端,中西部多为平原,北部地区狭长,而南部则地域广袤。美国南部地区拥有16个州,其中包括佛罗里州、乔治亚州、弗吉尼亚州、阿拉巴马州、肯塔基州、密西西比州和田纳西州等诸多知名州郡,人口众多。同时,美国南部地区气候多样,包括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多种气候形态,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土地条件,这片地区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合各种作物的种植。另外,南部地区的风景也别具一格。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各不相同的地理风貌,一则为各种树林,藤蔓与花卉构成的美景,二则为由河流,沼泽与海湾等构成的地理景观,景色秀丽。美国南部这种特征鲜明的地理条件为福克纳小说创作中自然环境设定提供了独特的背景原型。
于地理背景而言,福克纳是典型的南方地域主义代表作家,他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地方主义,这主要体现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系小说中。福克纳在这一系列的小说中都以“约克纳帕塔法县”为地理背景设置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约克纳帕塔法县”是福克纳以他的家乡为原型而虚构出来的一个地方,寓意为“河水静静地流过平原”,这个名字本身就富有南方气息,并且福克纳还在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中为这个地方精心地绘制了地图,赋予其生命。该地图显示“约克纳帕塔法县”南接密西西比州,北连田纳西州,且此地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树林,沼泽和河流相映,风景优美,小说中各色人群在这里生活,各种故事在这里发生。
作为“约克纳帕塔法”系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村子》这部小说中的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叫做“法国人湾”的南方化的村子。在小说开头的第一段,福克纳就对这个地方作了详细描述:“法国人湾是由河谷形成的乡村的一部分,土地肥沃,地处杰弗逊镇东南方二十英里的地方。这地方四面环山,地域偏僻,地形明晰可辨,可又没有确切的地界……也有一部分早已变回过去那种藤蔓与柏属植物交错丛生的丛林。”[1]从这段描述中可以察觉《村子》这部作品中村子的自然风景都酷似南部地区的地理背景——依山傍水,藤柏茂盛,丛林掩映。换言之,在小说中,福克纳就是以美国南方的地理背景为其创作的原型,展示南方独具特色的地理文化,由此可见,美国南部独特的地理背景对福克纳本土化的文化视角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1861年美国爆发了著名的南北战争,其主要原因是南方的种植园经济与北方工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矛盾的焦点在于是否废除奴隶制。美国种植园奴隶制是美国南部利用奴隶进行大规模种植的一种形式,早期主要为白人契约奴,殖民时期黑人奴隶高达70万人,取代契约奴隶成为南部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奴隶制也随之演变成了终身制,黑人奴隶成为了奴隶主的个人财产,有支配其劳动和生命的权利,且一人为奴,世代为奴,黑人奴隶制极其残忍,奴隶们过着非人的生活。尽管后来南北战争中北方获胜,并废除了奴隶制,但由于其规模之众及影响之深使南方社会依然残存着不平等的种族主义思想和白人至上原则,即保护白人的利益,特别是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这也是南方区别于北方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就了美国南方独特的种族氛围。
福克纳的祖父是南方的种植园主,曾参加过南北战争,在战斗中为南方利益英勇奋战,是福克纳崇拜的对象以及想要成为的人。从小就生活在种植园的家族中,福克纳深受其祖父的影响与熏陶,同时也深知种植园主与黑人奴隶之间的矛盾及地位差别,这为福克纳之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黑人形象,如《喧哗与骚动》中的黑人女佣迪尔西及《八月之光》中的克里斯默斯等。福克纳善于通过心理分析来反映人物的内心,关注种族主义和人性的善恶,呈现了其独特的文化关注。
《八月之光》是福克纳反映种族主义作品中的一部,其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是一名有着黑人血统的孤儿,但因其黑人身份遭到白人阶层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因此,养成了一种对待生活毫无热情,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不懂得如何去爱,也拒绝被爱,最终因杀害自己的情人而受刑于白人种族主义者。在克里斯默斯这个人物身上,福克纳充分地刻画了其冷酷无情的性格,突显了不良种族主义对人造成的伤害,从而强调了人性之恶。福克纳在小说中通过对男主人公社会身份和人物性格的塑造生动地诠释了南方社会白人至上的原则,展示了其关注种族和人性的独特文化视角,而这种特殊视野便是得益于美国南部独特的种族氛围。
美国南方文化在宗教,语言,饮食,音乐和运动等方面都独具特色,但值得一提的是南部的宗教文化。南部地区的宗教形式多样,有由英国传入的圣公会和长老教会,有内战后盛行的浸信会与卫理宗教会,还有活跃在人们生活里的福音派、新教、天主教等教派,拥有众多的基督教教徒,因此,美国南方素有“圣经地带”之称。同时,圣经文化对南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圣经文化强调生命的神圣,倡导人们珍爱生命,反对各种不正常的两性关系,鼓励大家积极行善,圣经文化中的这些观点都是正统的思想观念,这为福克纳作品中呈现出的传统文化视角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福克纳在复杂多元的宗教环境和浓厚纯正的圣经文化中生活与创作,南方宗教文化在其作品中的渗透是不言而喻的。在他的《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去吧,摩西》和《圣殿》等主要作品中宗教的痕迹随处可见,有圣经典故的引用,基督教妇道观的体现,圣经人物原型的呈现,宗教意象的运用以及宗教仪式的描写等,这充分说明南方宗教文化对福克纳创作的影响。福克纳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宗教文化意识深化了其作品的主题意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圣殿》是福克纳小说中最畅销的一部,因其故事情节曾被划分到庸俗小说的范畴,然而这部小说也极富宗教色彩。小说中很多人物形象都在圣经人物中有迹可循,时间与意象等细节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圣经文化意义,且基督教的妇道观在小说中也有深刻的体现。“基督教的教义中要求妇女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忠于家庭、忠于丈夫,把女人的贞操与家庭的荣誉看得高于一切,这就是基督教的妇道观。”[2]在《圣殿》中,鲁碧为了能让戈德温出狱不惜卖身,然而鲁碧的牺牲并没有换来戈德温的感激,反因失去了贞洁遭其毒打,鲁碧的悲惨遭际就是基督教妇道观的真实体现。在福克纳的其他小说中有很多女性人物也有着鲁碧同样的命运,如《喧哗与骚动》中的凯蒂,也是基督教妇道观的受害者。这些深受伤害的女性人物生动地展示了南方宗教环境对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影响,同时也解释福克纳传统文化视角产生的原因。
福克纳生在南方,长在南方,写在南方,被称之为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言人,他的小说创作被南方文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美国南方在自然风景,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文化领域都有着不同于北方地区的独特性,如南方有着独树一帜的地理背景,白人至上的种族氛围以及形式多元的宗教环境。在文化研究理论的框架下,显而易见的是美国南方文化的独特性使得福克纳的作品呈现出与其他现代作家世界主义视角不尽相同的文化视野。在作品中,福克纳从传统的视角出发,关注人性的善恶美丑,表现出较强的地方主义和本土特色,可以说美国南方独特的文化环境造就了福克纳文化视角的独特性。
[1]威廉·福克纳.村子[M].张月,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2]曹梦月.圣经文化视野中的圣殿[J].安徽文学,2008,(8).
(责任编校:周欣)
I206
A
1673-2219(2017)03-0066-02
2016-10-21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院级项目“福克纳小说创作中文化视觉独特性研究”(项目编号201604)。
曹梦月(1982-),女,江西九江人,长江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