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变迁角度来理解阅读方式的转变

2017-02-24 19:37:23唐元超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阶层信息时代纸质

唐元超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从社会变迁角度来理解阅读方式的转变

唐元超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很高兴参加本次研讨会,感谢《云梦学刊》的邀请!听了前面几位师友的发言,可以明显感受到大家对于信息化时代人们阅读方式转变的一些矛盾和担忧,其集中指向电子阅读替代纸质阅读带来的种种弊端。如果从社会科学一般的方法论要求出发,我想,我们在对这一“社会事实”进行价值评判之前,首先应该去“理解”这一“社会事实”,理解构成这一“社会事实”的人们——也就是说,去理解这个时代中人们赋予这一行动的意义。因此,我的发言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第一部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认识阅读方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第二部分讨论这一阅读方式的转变意味着怎样的社会意义;第三部分在简要总结的基础之上提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阅读方式的转变。

(一)

本次讨论会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信息化时代”,二是“阅读方式”。就我理解而言,信息化时代很重要的特征就是信息丰富多样,不仅信息的数量众多,而且参与制造信息的主体也极为多元,这凸显了我们身处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信息技术条件大为改善,人们的“个体性”也不断增强,人们不再满足只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而且还积极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传播当中。以我们最为熟悉的微信阅读为例,很多人在转发文章的时候,往往也加上一些评论,甚至有人直接说“还是正文下面的评论精彩”,这说明人们在使用电子阅读的时候,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甚至哪怕仅仅是围观,来体现每个个体的自主性,这与传统的纸质阅读有较大区别。同时,应该看到中国的电子阅读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即人们大量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阅读。刚才也有老师提到,如果在国外机场大厅,看到拿着手机阅读的基本都是中国人——这反映出部分事实,中国人“偏好”手机阅读;然而,这种现象可以用文化或“国民性”这样模糊的概念来解释吗?我想更为实际的解释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国家,利用了后发优势,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大部分民众跨过了PC互联网而直接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中国,哪怕是再偏远的地区,你都能看到手机的身影,智能手机以及新媒体为民众带来了阅读的平台和资源。在这个快速变迁的社会中,中国的人口流动频繁,中国从“乡土社会”逐渐变为“流动社会”,这种“流动性”不仅指人们在不同空间的迁徙和移动,还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地点的“分离”,人们闲散时间的“分割”,这种“流动性”表现为人们生活的“变动不居”,而移动互联网正好适应了这个社会的“流动性”。为什么中国人的藏书少,纸质阅读量少?这与社会目前的流动形态很有关系。

从横向层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高度流动的中国社会;如果从纵向看,中国社会则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有学者将中国分为“十大阶层”。这种分化也会体现在阅读方式上。刚才一些师友批评说电子阅读信息众多,质量良莠不齐,并且无法做到深度阅读,此话自然不假——但是这话背后的假设是阅读者至少是作为“有闲阶级”,因而他需要深度阅读。然而,我们随便打开自己的朋友圈,就可以看到不同阶层的人所阅读的东西也是不同的。换句话说,不同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反映的正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人们通过自己阅读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我们在批评电子阅读不够纸质阅读深入时,其实过于理想化地认为在没有电子阅读的时代,有很大一部分人在阅读纸质书籍,恰恰相反,正是在电子阅读的时代带来了人们的广泛阅读,信息化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便捷、可及的阅读资源;加上中国的知识产权、出版等制度规定,寻找电子读物成为了更加便捷、便宜的代表,这符合更大阶层人们的实际利益。

另外,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适用于不同的“功用”。刚才有年纪稍长的老师提倡应该多读纸质书而少看电子书,但是紧接着就有年轻老师站起来说自己更多的是看电子书,因为电子书方便检索、携带方便。这说明什么呢?互联网时代中的代际差异自不必多言,但同时也是由于阅读的目的不同而导致了阅读方式的不同。如果从“做学术”本身而言,我们需要讨论一下现代学术体现。现代的学术更多地已经成为一种“知识生产”,“知识”作为最终生产的产品,其生产的过程已经被纳入一整套规范体系之中,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分为上游下游,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讲究“效率”和“成本”。在这样的学术体系和评价机制之下,“做学术”就如同生产产品一般,“越快越好”、“越省力越好”。信息时代的“知识”可以通过检索而快速、大量的获取,这是传统时代只能靠摘抄、翻找所不能比拟的;同时,网络平台变成了知识生产最新的“交换市场”,电子阅读方便学者追踪“学术前沿”。然而,如果阅读作为一种“安身立命”的凭借,阅读不在于量多而在于精,“快速”和“大量”只会变成我们“感受”、“消化”、“吸收”的障碍,最终败坏了胃口、麻木了心灵,我们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之中迷失。

(二)

刚才谈到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阅读的行列,但这是否就说明人们的知识品味得到了提高呢?或者说大众的大量阅读是否意味着大众的大量“启蒙”?康德曾经为“启蒙”做出过经典的定义,他认为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就是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上面提到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自主性显著提高,但同时也看到了这种“自主性”提高的另一面又是“制度性的非自主性”,也就是说他虽然获得了选择阅读方式和内容的自由,但是却深受阶级等制度性因素的限制。换句话说,人们看似更加自由,其实只不过是在自己营造的“意义之网”里面攀爬而已。还是以微信为例,大家在选择关注怎样的公众号的时候是自由的,但是这种选择总是与其前期所受的教育、所在的阶层等各类既有的制度性因素有极大关系。我们经常见到的是,自己不同阶段的同学所转发内容的差异,有的人关注“心灵鸡汤”或“成功学”,其朋友圈总是一种“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的样子;有的人则是转发各类“养生保健”;或者有的直接就是“民族主义”泛滥,上面的信息多种多样,并且包含了很多错误信息。在座的各位大多会对这些嗤之以鼻——这本质上反映了中国阶层的“断裂”,面对大众在信息爆炸中的“自我狂欢”,知识分子更多的是选择退却和鄙夷。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时代往往是和“消费社会”联系在一起的,“消费社会”的最终逻辑是通过“制造社会差异”来实现对消费的刺激。伴随着电子阅读发展起来的是一系列营销策略,其背后指向就是“鼓励人们消费”,于是我们在网上进行阅读的时候,各类广告总是无孔不入,各类“抓人眼球”的新闻推送也随时跳出,这些都成为影响阅读连贯性的“无关信息”。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信息统一塑造了“中产阶级”的消费取向,将原本充满阶层划分的社会完全拉平,人们一方面沉醉在被塑造的“中产梦想”之中,另一方面又挣扎在残酷的现实之内,最终导致个人追求撕裂与社会怨恨累积。

因此,表面上信息时代人们通过电子阅读等方式增加了阅读量,社会好像步入了“大众阅读”、“大众启蒙”的时代,但事实却是,人们依然不能获得自由,“大众阅读”依然不是以大众为本的阅读,仅仅是“消费社会”塑造的产物。

(三)

如果看到阅读方式转变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意义,我们就知道单是简要对比分析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利弊,还远远不够,因为无论喜欢或者不喜欢,“阅读方式”的转变是必然的——纸质阅读面对电子阅读的时候,“遭受冲击”是固然的,而且这一趋势会一直下去,直到我们这个“变动不居”的社会真的变得“安定和谐”起来。但同时,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也应该去主动引领,积极参与到信息时代当中,撰写“反思性”、“启蒙性”、贴近大众的文章,努力改变当前电子阅读的“信息生态”,为当前鱼龙混杂的信息环境贡献“清流”。

猜你喜欢
阶层信息时代纸质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00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英语文摘(2019年7期)2019-09-23 02:23:24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中华家教(2018年8期)2018-09-25 03:22:42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商周刊(2018年14期)2018-07-14 02:41:08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19:41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信息时代
领导文萃(2017年20期)2017-11-03 14:15:40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4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 03: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