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方式变革与文化身份转换

2017-02-24 19:37:23吕双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纸质学者身份

吕双伟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阅读方式变革与文化身份转换

吕双伟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随着互联网的无处不在,数字技术的精益求精,自媒体的迅速普及,大数据、云时代已悄然来临。面对触手可及的海量信息,随处可见的电子书籍,我们是敞开胸怀,热烈拥抱,还是漠然置之,无动于衷?保持传统的阅读方式岿然不动?还是应与时俱进,接受网络时代的电子文献与屏幕阅读?下面我从阅读方式与文化身份转换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理解。

(一)阅读方式标识文化身份

阅读是现代人最重要的日常行为之一,除非目不识丁,否则都有阅读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能力。阅读及其效果的实现,对人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完善具有重要作用。和今人多通过网络,使用屏幕阅读不同的是,古人主要是通过绢帛、竹简和纸质文本来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不仅与科技发展有关,也与读者的性别、职业、地位等身份息息相关,并非人人都可随心所欲地阅读。西周以前,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控制,学在官府,阅读是贵族的权力与专利,庶民丧失了阅读的机会。春秋以来,礼坏乐崩,学术下移,学在民间,孔子应时而生,广收门徒,因材施教,打破了教育垄断和学术专断,庶民才有可能获得教育与阅读的机会。但纵观中国古代,直到清末,阅读始终是少数人的行为,是贵族和中小地主家庭的权力。虽有寒门士子通过阅读来改变命运,但毕竟是少数,大部分贫苦家庭的人缺乏阅读的条件和基础,因而也就缺乏自我言说的话语权力。文人学士从读书到著书立说,到写诗作文,传播和表达的主要是自己而不是对象的观念和感情。战国诸子的著书立说,唐五代词中的“以男子作闺音”,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表现。虽然其中不排除有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思考与悲悯,但主要还是个体思想或情感的表达。因此,这种言说其实是脱离普通大众的实际的。实际上,在古代,普通大众连阅读的权力或能力都缺乏,更不必说对阅读方式的选择了。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不在阅读媒介,而在倾听宣传和模仿行动,通过对日常经验和生活常识的倾听和模仿来实现对自然、他人和社会的认知与行动。所以,古代贤哲所说的阅读之法,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朱熹所说的“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苏轼强调的“一意求之”,都是知识人对自我阅读经验和阅读方式的总结。对广大的平民百姓来说,没有数年如一日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缺乏阅读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激励机制,甚至很多人一字不识,又怎能接受并付之于行动呢?文化身份的缺位,导致了普通大众阅读的不足;而阅读的不足,又反过来影响了文化身份的改变。

现代以来,随着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水平的提高,阅读才能走出高门大院,走出书香门第,“飞入平常百姓家”,进而全面世俗化和平常化。传统文士依靠纸质阅读的主导地位,逐渐让位于今天无处不在的屏幕阅读,过去的精英阅读也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大众阅读。在这个信息量爆炸、信息传递速度快捷、信息传播途径多样的时代,传统阅读方式无疑备受冲击。当代中国,公交车上,地铁上,高铁上,甚至行走中,随处可见以手机或者Ipad等为载体进行屏幕阅读的人。这种阅读多不是专业阅读,而是娱乐性和消遣性的阅读,是对紧张生活的放松,对旅途时间的打发。毋庸置疑的是,这种阅读方式的选择或者说偏重,与主体的文化身份关系较以往更加紧密,更加复杂。当然,任何阅读方式都是一种存在,都能暗示着作者的身份,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从阅读的角度来说,简单的说,当代人的文化身份大略可分为知识群体和普通大众。作为高校人文学科研究者,这里的知识群体,主要指向为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文学者;普通大众则指不以研究为目的或职业的社会大众。

(二)文化身份形塑阅读方式

学者的文化身份影响甚至决定其阅读方式。学者为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究,试图通达智慧或建构体系的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中国古代社会,学者与儒学的关系紧密。对儒家经典的训诂和注疏是古代学者的头等大事,述而不作是很多学者的为学理想。在这样的学术背景和文化环境中,古代学者的阅读方式以纸质媒介为主,以成册书籍为对象,强调专精和细读,字字分明,一丝不苟,从而以求得对经典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今天的知识群体,特别是高校学者多肩负着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强调学者应该以学术本身为目的,追求学问的自足性,不应该为他人,即曲学阿世。他们可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可以为一字含义,考订至万言,追求学问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种阅读方式,至今仍有警醒世人的意义。然而,在今天的语境下,对于学者来说,过于强调学问的独立性和自足性,甚至只知自娱自乐,沉醉于自己的研究对象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精神可嘉,但忽视学术的社会性和现实性,忽视了学术的经世致用功能和现实指向,或许会导致学术之路越走越窄,践行能力越来越弱,最后沦落为自我欣赏的文字游戏了。当然,我们不要求所有学科都实现现代性转换,都指向现实,关注民生,都高唱“安得广夏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至少应该有对现实的怜悯和关怀之心,有解决现实困境的思路或者对策。这样,才能让学问之花厚重地在中国大地上结果,让学术研究的光芒照射在中国大地上。在信息化时代,学者的阅读方式不应该抱残守缺,泥古不化,应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积极主动开展多样化的阅读。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其文化身份的转换。

与学者以阅读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以阅读作为生活方式不同,普通大众多以阅读为消遣,为娱乐,而不是指向学术研究。网络阅读的便捷性与广泛性,是一般的纸质媒介无法媲美的。手机的便于携带,便于存储,便于点评等也使得网络阅读非常快捷。特别是对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来说,相对枯燥、朴实的纸质文本的吸引力不大。但他们对微信、平板电脑等网络媒介的阅读兴趣大。时尚化的风格,娱乐化的内容,图像化的页面等使得普通大众趋之若鹜。虽然阅读载体的图像化、信息传播的网络化、阅读手段的快捷化和阅读目的的功利化,造就了短平快的浅阅读,但它无疑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满足了人的欲望快感和无障碍交流。虽然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物欲的膨胀与意念的转瞬即逝,永恒成为奢望,理想成为笑谈,价值变得虚无,但无疑它适应了当代生活节奏紧张,人与人之间相处越来越艰难的现实。这种阅读方式的弥漫性发展,容易让大众失去生活目标和价值,变得不知所措,茫然无从。同时,沉迷于网络阅读或电子阅读,在电子设备的辐射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在屏幕字小,对眼睛还存在伤害之前,确实对人的身体和生理伤害比书本要大。完全依靠电子阅读,抛开纸质媒介,会使得人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当然,对于习惯于电子阅读的年轻一代学人来说,在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内容完全一致,没有文字版本错误的前提下,主要依靠前者并不会影响其研究目的的实现,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是可以达到同样的研究效果的。当然,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对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方式的态度不同,好恶的程度不同。持之以恒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消解不同媒介带来的短期不适,从而实现文化身份的形塑。

(三)文化身份与阅读方式的互动

知识群体和普通大众的阅读方式虽然存在差异,但也可以互补。学者和普通大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对象,可以彼此融通,互为所用。

当代学者既需要大量阅读纸质文本,也需要阅读电子文本。两者互为补充,各有侧重,不分彼此,各取所需。尽量感性与理性结合,从而使得研究成果有血有肉,充满生机与活力。新媒介阅读,只要主体态度认真,用心,并不会改变传统阅读的深刻性。新媒介改变的是技术,不是文本内容。学者只有习惯于电子文献阅读,习惯于屏幕阅读,才能足不出户就能看到古今中外的文献资料,看到异国他乡的珍稀善本,从而摆脱时空限制,畅游于电子书籍的海洋,为研究省却翻检之力和跋涉之功。电子文本的智能性和信息的海量,在检索关键词、查阅字词典故来源、寻找遣词造句的相似度和共同性等方面,一键敲击,秒数单位时间内就能将对象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是人工阅读纸质文本所无法达到的,因而在这一方面无疑具有优越性。同时,学术研究往往需要对主题材料旁搜远绍,竭泽而渔,这样,电子检索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在资料收集最为齐备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更好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但这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要对资料理解和熟悉,甚至对资料的前后关联、内在逻辑和整体特征有深入把握,则需要对文本反复把玩,要对阅读对象加以缜密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即需要慢慢阅读而不是快速阅读。对没有习惯电子阅读的人来说,纸质文本比电子文本,书籍比网络更加适合作为研究的载体运用。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在大量屏幕阅读,快速阅读的同时,也需要回归经典,回到书本,对某些重要的内容进行纸质阅读,含英咀华,体会其内蕴和余味,增加其审美感受。多读一些纸质媒介,多一点阅读的从容和把玩,多对阅读对象进行恰当选择和辨析,养成一种阅读习惯,成就一种读书的生活方式,那么,主体极可能向往崇高,追求健康甚至高尚的生活情趣,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温文尔雅的气质和超凡脱俗的行为。通过阅读,可以见贤思齐,与前人对话,与历史接触,与美好同行,从而超越人的自然本能与欲望,追求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和天地境界等,达到生命的自足与愉悦。在书香的环绕和陪伴下,在好书的熏陶下,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与超越。不管文化身份如何,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当代社会发展,大众文化层次提高的必然结果。阅读行为成为普通大众的自发性、主动性和思索性行为,而不是受到外力的强制和规劝,这对如今沉迷于打牌、娱乐的普通大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改变。只有当整个民族形成以阅读为主要消遣方式或者说益智方式时,社会才会书香四溢,举手投足之间才会充满文化底蕴,人与人之间才有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贤人境界。

同时,不仅阅读主体的不同导致阅读方式存在不同,阅读客体即阅读对象内容的性质也影响到了同一阅读主体的阅读方式。知识群体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上神仙,也不是闭门造车,自我作古的私塾学究,而应该是视野开阔,胸怀博大,知识渊博,办事切实可行的真学者,具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具有人间情怀的践行者。这种潜在要求使得知识人不仅要有纸质阅读,也要有屏幕阅读,包括手机、电脑等载体上的微信或微博等方式,了解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了解本学科之外的相关信息,如研究文学的,需要了解哲学、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了解之后才有可能运用,运用之后,做出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更接地气,更有弹性,更有生命力。

总之,阅读方式的完善和阅读时间的长短、效率的高低一样,对于个体的心智完善、社会的文明程度和民族的未来发展等,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善于阅读,勤于阅读和喜于阅读的民族,将是一个充满智慧,极富创造和敢于自我更新的民族,将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

猜你喜欢
纸质学者身份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2期)2022-05-10 04:13:10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管子学刊(2022年1期)2022-02-17 13:29:10
跟踪导练(三)(5)
学者介绍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纸质书与《北京是个好地方》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24
独立书店浪漫的纸质生活
Coco薇(2016年1期)2016-01-11 03:00:59
互换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