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六一幼儿园 李君玲
案例:用爱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青海省六一幼儿园 李君玲
小泰是这学期来到我们班的插班生,在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和其他的孩子有一些差距。初见小泰,孩子扑闪着一双胆怯又冷漠的大眼睛,一句话都不说。他的爸爸解释说,小泰是撒拉族,由于父母离婚一直跟着爷爷在老家生活,平常和他们交流都是用撒拉话,因此他不会讲普通话。我想,中班阶段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孩子的适应能力又很强,小泰学说汉语肯定没问题,但是他那胆怯、躲闪的眼神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困惑。从那天起,我就下决心一定要让他尽早的适应这个环境。
我对小泰的关注越来越多,生活中每一个表扬的细节我也不放过,无论是吃饭还是拿杯子、站队,午睡,只要他能做的我就及时的给予肯定。可是,两天、三天……一周过去了,小泰还是那样,每天来到幼儿园一言不发,就连最基本的“老师好”“老师再见”都不愿意开口,不论做什么事情,他那双胆怯的大眼睛始终在躲避,点头和摇头成了他和我交流的唯一方式。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有的拍球,有的赛跑,有的玩沙包,可小泰独自一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一言不发,就是有老师和同伴拉他,他都一动不动;区域活动时,小朋友有的玩过家家,有的玩时装表演,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唯独小泰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椅子上不加入同伴们的游戏,一副事不关己的漠然神情。不得已,我实施“逼”计——我发现平时小泰吃点心时特别快,而且每次都要吃第二块点心,于是,当他像往常一样把碗伸到我面前时,我明知故问:“小泰,你想吃第二块点心,是吗?”孩子点点头。我说:“你用小嘴告诉我,我就拿给你。”孩子低下头,突然一转身,直直地回到了座位上。孩子宁愿不吃也不开口这一招令我大感意外。一连几天,他都跟我较劲儿,不再上来拿第二块点心,慌得我每次看到他吃完了,忙不迭地“送货上门”。开学快一个月了,他始终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小嘴总是紧紧抿着,依然用点头、摇头表达着他的意愿。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先从小泰的家长入手。通过和他爸爸的交流,我了解到孩子在家也很少说话。孩子沉默寡言的原因大致有四个:一是遗传因素,孩子父母均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二是孩子出生后,一直由爷爷看管,独自玩耍,没有同伴;三是孩子和同伴语言不通;四是孩子父母离异,跟随爷爷生活,孩子缺失了父母的爱。了解到这些情况,我和配班老师、保育员坐在一起,研究讨论应该怎么办,最后制定了相对应的教育措施:加强个别指导,每天来园,把小泰作为重点对象,对他多一份关注,多一点帮助,多一些爱心;发挥同伴作用,精心安排四个活泼开朗、喜爱交谈的孩子和他坐在一起,有意识地帮助他,和他一起游戏、学习,增强孩子交往能力;鼓励赏识孩子,当小泰取得进步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及时表扬,使他逐步树立信心;争取家长的配合,请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多和孩子交流,主动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并让孩子的妈妈来园探望孩子,和妈妈一起交流。
我们班的每一个人都积极主动地走近小泰,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跑步;操作活动中,老师手把手地教他对学具进行分类;午睡时,我陪在他的身边讲述童话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手拉手,让我明显感觉到小泰的变化——入园时,他会说“我没吃饭”;画画时,他会说“我想用红色”;他会主动抬着小椅子坐下来;排队时他知道他应该站在哪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进步,让我兴奋不已。月底,我刻意在他的家园联系册上画了一个开心大笑的娃娃,并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读了对他的评价:小泰,午餐时,你不挑食,能很快地吃完饭菜;午睡时,你会自己脱衣,安静地入睡。你是个会照顾自己的小男子汉,老师真为你高兴!可每次老师和你讲话时,你总是点头、摇头,老师心里很难过。多么希望听到你开口说话,那声音一定非常动听,老师等着那一天到来。
让我期待已久的一幕终于发生了。一天,我中午接班,配班老师已带孩子们在室外进行散步活动。我匆匆走进教室,突然一个陌生的声音冒出来:“老师!”咦,谁叫我?孩子们不都下去了吗?我心中好纳闷,仔细一看,只见教室里面小泰一个人坐在位子上,难道是他在叫我吗?可小泰低着头,那神情让人怀疑,“小泰,是你叫老师吗?”没应答。“老师!”呀!是小泰在叫我,一阵惊喜涌上心头,我连忙走过去:“小泰,真的是你在叫老师?”“是的,老师,今天我不想下楼去散步。”“好的,我们在这里说说话,好吗?”小泰终于开口说话了。虽然他说的不是很连贯,也不是很清晰,但对我来说,这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是孩子给予我的最大的成就。
1.承认并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促进每一名幼儿的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强调“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这些都突出强调了一个教育理念——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但是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孩子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有部分孩子明显高出或低于应有的发展水平。作为教师,要承认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具备“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基本功,细心研读每一位幼儿,因材施教,耐心运用各种方法来进行鼓励、指导和帮助,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落实《指南》精神,以幼儿为本。
以幼儿为本,是《指南》的核心要义。我们努力要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和谐的、安全的、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由自在地在这环境中生活、游戏、学习、发展。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这不仅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更包含了幼儿主体性的思想。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果对孩子没有足够的了解,对幼儿所关心的一切没有足够的关注是不能做好工作的。只有当我们真正了解幼儿,进入到幼儿的内心世界时才能和幼儿交朋友,才能和幼儿进行心灵的沟通。
3.相信孩子一定行,学会耐心等待。
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天使,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或是聪明可人,或是调皮淘气,或是安静羞涩。面对小泰,我在心底悄悄地告诉自己,他是最棒的,他是最出色的,他一定行!事实证明,正是我给他创设了宽松、自由的环境让他释放出了自己的个性。我们信任孩子,就会全面地了解孩子。这个了解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教师的等待,等待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任。
“迟开的花最美”,如果没有耐心的等待,又怎么能开出最美的花呢?我们只有学会等待,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学会等待,才能了解孩子的心灵之声;学会等待,才能收获孩子的奇思妙想;学会等待,才能感悟出幸福教育的真谛。
4.家园合作,共促发展。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取得充分的功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指南》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的确,家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要认真做好家长的工作,取得他们的信任,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关心的话题——孩子,有一个共同追求的目标——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儿的发展是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让微笑、鼓励时刻伴随孩子,让孩子在接纳、理解、关怀、尊重中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