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017-02-24 08:33郑山明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培训

郑山明



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郑山明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文章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内涵的界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现状及成因分析,以高校转型发展为背景,提出以四种校企合作方式提升教师四类实践教学能力的路径。

高校教师;校企合作;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高校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新任务,既对培养什么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挑战。没有一支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型教师队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这支新型的教师队伍与传统教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具有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然而无论从理论探讨还是实践探索来看,对如何建设一支富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目前尚未取得共识,也未能提出管用的可复制的路径和措施。笔者认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可以多措并举,其中最有效的路径就是深度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是实践教学,而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1]地方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不仅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式,更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平台。应当把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标。“要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2]

一 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主要内涵

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一个复合概念,是相对于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而言的。以前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首要任务的时候,教师只需具备理论教学能力便可称其为好老师。随着培养目标向应用型人才转轨,高校教师也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能力,能传授学生有应用价值的知识和实际操作的技能。综合起来,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大致可分解为四个方面。

一是实践应用能力。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不再是纯粹的书斋学者,做着纯理论的研究,他们还要掌握专业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情况,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熟悉产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关键难题,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有较深入的研究。教师一旦做足了这些工夫,就能获得相应的实践应用能力,并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搭建一座从抽象到应用的桥梁,打通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技能的转换通道,从而将学生的兴趣点从理论导向实践,从书本导向社会,使学生的死知识变成活学问,并在实践中丰富阅历,提升实际动手能力。

二是专业指导能力。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包括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的能力,作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组成要素,这里的专业指导能力主要指实践指导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师,熟悉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了解机器设备的性能特点,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术,是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训的前提条件。老师是学生实习实训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既能随时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疑惑,又能解决较为复杂的专业技术问题;既能指导学生了解各种仪器设备的性能,又能协助学生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能;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产工艺和流程的特点,又能指导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方式。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是否具有创业创新能力,是判断是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准。地方本科院校能否培养出有较强的创业创新欲望和能力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是否具备创业创新能力。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在校期间依托所学的专业知识创办经济或科技实体,在实干中增长才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但无论是经验阅历还是专业能力,学生要创业成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这种指导既有技术上的指导,还有思路、措施、管理上的指导。同时这种指导又是独特的、个性化的、根据学生创办实体的具体情况因时因事制宜的指导。这是老师的份内之责。老师只有自身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履行好这一职责。

四是协调管理能力。教师既是授业者,也是管理者。如果把老师比作“牧羊人”的话,过去对学生实行“圈养”,大多数时间都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现在则是“放养”: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生产建设第一线,顶岗实习,调研走访,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育人模式从“圈养”到“放养”的转变,要求老师具备不同以往的管理能力。老师要善于与企业行业沟通,妥善解决学生实习锻炼的场地问题;要根据企业行业的相关规定,有效约束学生遵规守纪;要积极争取企业高管支持,保证学生实习实训时能够接触企业的先进工艺和技术;要协调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要防范和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实习实训期间的生命财产安全。对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而言,这些都是全新的课题,也是现实的挑战。

二 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缺乏的成因分析

实践教学能力缺失是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多数教师的共同特征。很多教师上理论课“头头是道”,讲实践课“理屈词穷”;一些老师课堂驾驭能力较强,组织协调能力不强,不敢或不愿带学生去企业行业实习实训;很多教师科研论文不少,能够转化为实际应用成果的很少;不少教师理论研究能力很强,创业创新能力不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一是意识的缺失。从思想观念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满足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模式,其精力和注意力依然集中在学术研究和理论教学上,实践教学能力被当作是细枝末节,不愿或不屑于在这方面花时间费工夫。不少老师把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校看成是一流学校,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老师看成是二流老师。观念的落后既是表现,也是根源,是影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最大障碍。

二是经历的缺失。从地方高校教师队伍的构成看,绝大多数老师来自学术型高校,本科、硕士、博士均攻读专业理论。某地方本科院校的数据显示,专任教师队伍中93%毕业于学术型大学,剩下的7%大多数是兼职教师。相关行业的历练和专业技能的缺失,致使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先天”不足。这种不足也没有在“后天”得到弥补: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师资欠缺,一些新进教师来不及去企业行业实习锻炼就直接走上了讲台。所有专任教师中,进入高校后参加过企业或行业实习锻炼的不到30%。

三是本领的缺失。受学历和经历的限制,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本领。同时由于发展方向不明确,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以当地经济产业和社会文化为对象的应用型研究基本没有开展起来,教师没有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平台和机会,他们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基本处于传统状态,既不能传授学生必要的应用型知识,也无法指导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至于科技创新和组织协调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四是机制的缺失。从现有评价体制看,长期以来考量教师能力水平的主要尺度是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教师评职称、定待遇,主要依据课题数量、论文质量。受这种导向影响,地方高校习惯于以学术成果论高低,以科研能力论优劣。这种评价机制扼杀了教师由学术型向“双师型”转变的动力,桎梏了教师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专业发展愿景。时至今日,引导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机制在很多地方本科院校还没有建立健全。

三 在校企合作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校企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平台。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校企合作方案时,务必把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全程跟踪,严格考核,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在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综合作用。

地方本科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的方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方式。其中每一种方式在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上都有不同的侧重和效用。

(一)通过与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合作,是基于资源互补,利益共赢。“每一个具体的合作模式就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基于各自利益考虑所进行博弈的结果。”[3]企业需要高校的专业知识,学校需要企业的生产平台。合作的方式之一就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在国家实行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必须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淘汰低端过剩的产能,加速产业的升级换代。对许多企业特别是绝大多数地方企业来说,本身并无独立完成这一任务的可能,必须借助地方高校的技术资源,根据市场需要,联合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共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对学校而言这是加强科技合作的良机,利用学校技术力量雄厚、专业人才聚集之优势,全方位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可以加强横向课题合作研究,从产品设计、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方面向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可以就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在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过程中,组织学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与合作研发,在参与中体现教师的专业价值和社会地位,检验和弥补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缺陷。教师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过程中,必然要将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企业具体的生产环节和生产流程,促使他们花更多的精力从事理论成果的应用和转化研究,从而彻底突破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局限,不断提升实践应用能力。

(二)通过与企业开展培训合作,提升教师的理论指导能力

企业员工的职业和技术素养决定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是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而企业本身多为操作型技工,能够从专业知识、企业文化和职业伦理上对员工进行培训的师资十分稀缺。“企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将职工培训的任务转交给学校,减轻企业的培训压力。”[4]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既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教书育人的专业能力,把培训员工的任务交由学校完成,是企业的最佳选择。学校通过为企业培训员工,既可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联系,还可以增加办学经费,更可以提升学校教师的理论指导能力。学校应尽力促成这种校企合作,多形式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培训以短期业务培训为主,辅之以时间较长的少数专业技术培训。学校根据培训内容,组织相关老师参加这类行业培训。员工培训不同于学生培养,培训的内容和方式都要求较强的应用性和指导性。在培训授课前,老师既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温习和整理,也要挤时间了解行业的相关情况;培训授课时,教师通过与企业员工交流互动,了解来自生产一线的信息,丰富知识贮备;培训授课后,教师与企事业员工保持联系,拓宽信息来源渠道,提升实践认知。因此,对老师而言,培训员工的过程也是授受并举的过程,一方面老师通过授课,用专业知识去辅导员工,另一方面,教师能接触大量来自生产一线的信息和实情。教师为企业培训员工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通过参与企业培训活动,教师理论研究的应用性指向会更加明确,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也会明显提升。

(三)通过与企业开展技术转让合作,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拥有不少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这些成果必须通过某种渠道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发挥其内在价值。将科研成果转让给企业,是比较直接的一种路径。“把高校的知识创新力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既可以体现地方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又可以将智力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学校通过召开科技成果发布会、邀请企业家和专家到学校参观考察等方式,大力推介学校师生创造的科技成果或发明专利,展示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吸引企业行业的兴趣。对高校教师而言,转让科技成果或发明专利,直接收获是物质利益,间接收获则是提升其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被企业所接受,教师的劳动价值为社会所承认,将进一步激发教师内在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潜力。在技术转让的后续服务过程中,教师将通过接触更多的技术细节,不断修改和完善技术成果和发明专利,进一步了解企业和行业对科研成果的需求方向,拓宽教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思路,提高科技创新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在技术转让合作中经受实践锻炼的教师,创新意识、创新思路、创新能力全方位优化,他们不再是书斋里的“学究”,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名师,是引领和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导师”。

(四)通过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合作,提升教师的协调管理能力

在职业教育序列里,职业学校根据企业订单来培养企业所需技术工人已是校企合作的常见模式。地方本科院校也可以参照职教模式,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合作,在学生修习完通识课和专业理论课之后,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企业签订人才供需合同,制定和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订单,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加重实习实践课程份量,突出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专业能力和特长,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这种订单培养的方式,强化了校企对接,既解决了企业高水平专业人才不足的困难,也缓解了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本科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合作,不能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老路,必须在培养目标上找到合理的定位,重点为企业培养管理型、综合型、创新型的优秀人才。订单培养模式是校企搭台,教师唱戏,教师始终是开展订单培养合作的主角。除了上好每一堂课之外,还需做好与企业的衔接协调工作,商定订单培养细节,调校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要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确保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能接触到关键技术、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准确评估订单培养的效果,发现并解决订单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完善订单培养的流程与机制。这些具体而繁琐的工作,既是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锻炼教师综合统筹能力的契机,他们在为企业行业培养适用人才的同时,也在有效提升自己的协调管理能力。这恰恰是地方本科院校老师亟需提升的实践教学能力之一。

[1]徐明成.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7).

[2]刘印房.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2,(7).

[3]况红.校企合作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5).

[4]熊维.高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困境与出路[J].社会与管理, 2015,(7).

(责任编校:何俊华)

2016-09-20

郑山明(1960-),男,湖南新田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G64

A

1673-2219(2017)01-0109-03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培训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培训通知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