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高校为例

2017-02-24 08:35
关键词:科技人才环境

朱 伟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朱伟.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对策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4):113-117.

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高校为例

朱 伟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是由内因、外因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外因是指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外部环境,是其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的大政方针指导下,我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进一步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爱才”“用才”“砺才”“留才”和“激才”上做文章。

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环境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人才弥足珍贵。问题是,科技创新人才是怎样成长发展起来的?从根本上说,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自身的努力奋斗,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作为其成长发展的外在条件,国家与社会组织是否善于培育,是否能够为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这个问题也不可忽视。我们以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为背景,对这一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问题进行一些探索。

一、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所谓科技创新人才,是指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够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能为科技发展、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做出重要贡献的杰出人才。当今世界,高等学校既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科技创新人才集中的地方,就此意义上说,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参照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与分类标准以及社会评价,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绝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达到要求,因此,我们可以把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界定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长期、持续从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活动,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兴趣、意志与情感等多种因素,为科技发展、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做出一定贡献的高校教师。

理论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是由内因、外因两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内因是指科技人才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努力奋斗精神和强烈的成就欲望,外因是指科技人才成长发展的外部环境。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既包括微观的工作环境、人文环境、制度环境、激励环境、竞争环境、管理环境、创新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等,也包括宏观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信息环境等。这就像禾苗是在沃土中植根发芽、胚胎是在适宜的温度中孵化发育一样,这些环境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直接间接地、显性隐性地通过科技创新人才的心理变化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取向,进而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发展。高校科技人才管理的实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能够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大学环境,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善于创新的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因此,开展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环境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开拓人才成长发展研究的新领域、新天地,有着不可或缺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环境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要求

人才强国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党和国家从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而做出的重大决策。当前要实施好人才强国战略,就要努力造就一支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新科技革命发展形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的人才大军,高校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科技部公布的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中,有18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8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13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来自高校,它们分别占其总数的58.82%、53.85%和39.39%[1]。在高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说到底就是要创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氛围,创造一种“栓心留人”的良好环境,从而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因此,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是高校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环境是实现中原更出彩的客观需要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2]如何将“中原更加出彩”落到实处?关键在于人才。因为抓住了人力资源培养这个关键因素,就能够把河南的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推动河南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大省转变,从而打造“中原更加出彩”的人才高地,为“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近年来,河南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战略任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数量不断增长,人才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持续。截止2015年,全省拥有各级各类人才978万人,在全国排名第10位[3]。但必须看到的是,河南在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环境还存在着一些制度性障碍, “河南不缺人,但缺人才”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例如,根据2011年的数据,河南省的人均专利密度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在中部六个省份排倒数第二,河南99%的工业企业是“零”专利[4]。这就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人才意识,完善服务机制,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彰显了河南“栽梧桐、引凤凰”的魄力和诚意,以充分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为中原更加出彩贡献智慧力量。高校是河南科技创新人才集中的一个地方,必须也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也应该更加重视优化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

(三)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环境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5]。根据《指导意见》,地方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应当充分发挥其科技支撑作用,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加速器”,具体说就是:面向市场,为解决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科技支撑;内外联动,切实推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着眼长远,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向纵深发展;优势互补,以协同创新助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地说,近年来河南地方高校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高校科研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错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层次不高,深度不够,有“虎头蛇尾”之嫌;科技创新人才缺乏,资源整合利用不够,优势作用发挥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或多或少地与我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不佳,缺乏一套符合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和特点的选拔、使用、管理、激励的政策体系有关。因此,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有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对形成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推动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的大政方针指导下,我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让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建功立业的社会风气日益浓厚。但必须看到,目前河南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与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要求相比,与建设创新型河南相比,与“中原更加出彩”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有利的科技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艰难的探索、实践过程,具有周期长、风险大、不确定性多、失败率高等特点。因此,“宽容失败”的舆论环境是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极其宝贵“软实力”,其目的是支持失败者从失败的过程中汲取成功的因子,继续坚持不懈地进行创新、探索,直至取得最后的成功。在现实生活中,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功利主义原则的支配,人们往往过于强调科技创新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科技创新特别是重大科技创新,以及那些从新技术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生产实践性创新,缺乏足够的耐心与支持,过于关注成功的创新,不接受、不支持、不鼓励、不宽容失败的创新。这种做法严重扼杀了高校科技人才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科研人员难以在宽松的环境中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其对科技创新的消极影响无法估量。另外,一些高校在保证科技创新人才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科研经费的使用权、提供外出调研考察和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科研时间的保证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二)缺乏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

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部分高校至今尚未形成充满活力的人才培养、选拔、激励、约束机制,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大显身手,主要在于,不能用当其才,部分科技创新人才或者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或者忙于完成学校规定的基本科研工作量,或者把大量时间用于诸如报账之类的繁琐事务中,事实上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其才能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能用当其时,受论资排辈、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平均主义等传统文化的影响,时至今日,唯学历论、唯职称论、唯身份论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从而导致科技创新人才在最佳年龄阶段往往得不到重用,其年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能用当其位,不敢让科技创新人才担当重任,不能把科技创新人才配置在合理的学术梯队中,致使科技人才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甚至产生摩擦和矛盾,群体内耗严重,人才资源严重浪费。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部分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良,队伍不稳,外流严重,引进乏力,科技创新的动力不足,效果不佳。这种情况在各类高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在地方高校尤为明显。

(三)缺乏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不可否认,我国高校长期沿用的以论文数量、论文级别以及引用率作为主要衡量标准的考核评价机制对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即是证明[6]。但是,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一是过分强调数量的考核评价机制容易助长科技人员的急功近利思想,以至于陷入“科研就是发表论文、科研就是申报项目”的怪圈。许多科技人员不敢、不愿也无法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发表的论文、申报的项目往往是有科研无创新、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无大师,不利于有创新价值的前沿性科技成果出现。二是过分强调数量的考核评价机制忽视了科技创新的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对所有科技人员采取“一刀切”的考核评价机制,要求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科技人员都要写论文、做课题、搞技术推广,只能把科技人员培养千人一面、没有任何专长和特点的“全才”,却扼杀了科技人员在某一方面的潜质和创新,最终将不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

三、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当前,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已经成为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重要选择。高校是“众创”时代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聚集高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是“众创”时代的主要引领者和重要参与者。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进一步优化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发展环境,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爱才”“用才”“砺才”“留才”以及“激才”上做文章。

(一)营造良好的“爱才”环境

高校相关部门要满腔热情、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人才,把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发展留人、待遇留人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政治上关爱、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怀,鼓励和帮助科技创新人才干好事业、干成事业。要科学认识人才,遵循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努力创造一种鼓励成功、善待失败的爱才环境,鼓励科技创新人才扬长避短,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要公正看待人才,正确认识和看待科技创新人才的优势和不足,识人之长、容人之短,不以“完人”的标准苛求科技创新人才。

(二)制定科学的“用才”机制

要合理使用人才,真正做到思才、爱才、求才、重才、用才、容才、敬才,按照人才使用的“能位适合”原则,及时地把科技创新人才配置到最能发挥其专业特长的岗位上去,努力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能。要敢于和善于让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唱主角、挑大梁、显才华,不仅要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扶持、早使用,更要努力做到用当其位、用当其长、用当其时,给科技创新人才搭建一个优秀的展示舞台,让他们在最佳创造年龄期得到重用、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有所建树、有所创新。

(三)创建和谐的“砺才”氛围

高校在人事管理上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本领的选拔任用机制。要摒弃唯学历论、唯职称论、唯资历论、唯身份论等落后思维方式,把爱岗、敬业、创新、能力、业绩、贡献作为衡量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标准。要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科技创新的舞台,为他们搭建施展拳脚的平台。只要他们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就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有地方干事,有条件干事,能够干成事,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的人生出彩,让他们的梦想成真。

(四)提供适宜的“留才”条件

要想方设法改善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条件,大力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平台建设。要努力克服只使用、不培养的现象,积极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学习、进修、交流、访问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通过多种形式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以心情舒畅和团结向上的人际关系促进科技创新工作健康发展。要给科技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保障条件,注重人文关怀,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搞科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建立科学的“激才”措施

要建立面向实际贡献和创新质量的价值导向,引导各类科技创新人才潜心研究,提升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要构建分类评价标准,为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建立各有侧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支持人才冒尖,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以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其效益作为评价科技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

[1] 赵秀红.科技部正式公布2014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名单[N].中国教育报,2015-03-17(01).

[2] 平萍,张建新.努力建设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习近平总书记河南考察侧记[N].河南日报,2014-05-12(01).

[3] 冯芸,李凤虎. 海纳百川聚英才——近年来我省人才工作回眸[N].河南日报,2015-08-24(01).

[4] 张高峰. 河南99%的工业企业“零”专利[N].河南商报,2011-04-08(04).

[5]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2015-03-24)[2015-11-16].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

1113_218942.html.

[6] 李军锋.深化高校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53-55.

[责任编辑 曹 琪]

Thecountermeasurestudyonoptimizingthedevelopmentenvironmentforinnovativetechnologytalentsin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ZHUWei

(ShangqiuNormalUniversity,Shangqiu476000,Henan,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echnology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s determined by both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The external cause refers to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echnology talents, which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ve technology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in our province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olicies favoring the talents’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at can no longer be ignored. In the new situation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 people-oriented concept must be established to “love, use, evaluate, retain and motivate” talents, further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innovative technology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ies; innovative technology talent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4.018

2017-03-24;

2017-04-10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72400410383)。

朱伟(1963—),男,河南夏邑人,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E-mail:sqnuzw@163.com

G47

A

1673-9779(2017)04-0113-05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环境
人才云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