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历史考察及现代启示

2017-02-24 08:35苏知心
关键词:建国初期党员干部党组织

苏知心

(广东海洋大学 寸金学院,广东 湛江 524094)

苏知心.建国初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历史考察及现代启示 [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4):010-016.

建国初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历史考察及现代启示

苏知心

(广东海洋大学 寸金学院,广东 湛江 524094)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建国初期,我党非常重视高校的党建工作,积极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来开展党建工作。通过对建国初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经验总结,探寻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些启示。

建国初期;高校党建工作;历史考察;启示

建国初期,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面临着国内外各种严峻挑战,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碰撞和冲突,意识形态领域形势错综复杂。新中国成立之初,共产党在各地逐步接收、接管旧社会的各类高校,并致力将其改造成“工人阶级领导,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大学。作为肩负着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高校,无疑必须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握好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导向,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里,才能使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因此,加强党对高校的绝对领导,确立党组织在高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是办好新中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所以,建国初期高校开展党建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高校党建紧密结合党中央和学校的中心任务,积极围绕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等方面来展开工作,取得许多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开创了新中国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一、建国初期高校党的思想建设

思想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领导的坚强阵地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建国初期,为了使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必须对高校师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清除和改造他们头脑中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坚定师生的政治信念。为此,高校党委十分重视思想建设,纷纷组织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力求用科学理论来武装他们的头脑,不断增强其对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信仰认同,最终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而使共产党牢牢地掌握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确保党组织在高校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正确的办学方向。

(一)开展高校教师思想改造运动,强化教师思想政治教育

建国初期,高校能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能否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为肩负着引导学生思想和学业进步的高校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坚定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具备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信念。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大多出身于封建地主或资产阶级家庭,而且长期接受的是封建旧式教育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他们的思想意识、政治认知、理想信仰等与党提出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办学方针和要求不太适应。所以,要办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学,很有必要对高校教师进行相应思想改造。

高校教师的思想改造肇始于1951年8月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组织全校教师开展的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改造错误思想的政治学习运动,此举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赞许。与此同时,教育部认为北京大学开展这种以思想改造为目的的政治学习运动,对于当时全国高校教师来说十分必要。教育部经过研究决定,先行在高校比较集中而且相互毗邻的北京和天津,组织所有高校教师开展思想改造学习,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推广到全国各地高校。1951年9月29日,受中共中央的委托,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为京、津地区二十多所高校教师做了题为《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政治报告。周总理在报告中结合自己的实际谆谆教导,并告诫教师进行思想改造学习的意义、目的及其必要性,与会教师深受启发和教育,由此掀开了高校教师思想改造运动的序幕。随后,10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认真展开高等学校教师中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的短评,高校教师思想改造运动逐步达到高潮。在党中央的号召下,高校教师积极响应并踊跃参与学校党委组织的各种思想改造学习活动,他们主要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共党史、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听取政治报告,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并结合“三反”等政治运动,采取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以彻底批判和清除思想上残留的封建、买办、资产阶级等错误思想。高校教师通过这场运动进行自我思想改造和教育,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改造运动极大地强化了高校教师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他们政治热情高涨,积极要求进步,许多人纷纷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高校教师思想改造运动极为有效地“加强了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和扩大高等学校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阵地”[1]197。

(二)设置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建国初期,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在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明确规定:“给青年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高校肩负着为执政的共产党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造就出一大批忠诚于党并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信念的青年学生,首先必须强化思想引领,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对高校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在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指出当前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青年学生中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2]。因此,在当时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成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向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则是需要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便深入系统地灌输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所以,建国初期教育部门率先在解放较早且高校较多的华北地区,规定专科以上的学校必须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三门公共必修的政治理论课。1952年10月,在完成对旧社会高校接管改造和院系调整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详细规定了在不同层次、学制的高校以及农林、医学、艺术、财经等各类专业学科高校,这三门公共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程具体开设的学期和学时。随后,为了教育学生更好地掌握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使之正确理解和认真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953年2月,高等教育部要求各类高校在学生二年级增设一门“马列主义基础”的政治理论必修课。不久,高教部又发出通知自1953年秋季起把“新民主主义论” 改为“中国革命史”。此后,高等教育部经过几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不断对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等进行调整,并在1956年9月9日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明确规定“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全国高校政治理论必修课,至此,高校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设置科学、相对稳定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强化了党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等教育,帮助他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了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许多优秀的学生参加了青年团和共产党,在各种运动中涌现了许多积极分子,出现了不少优秀学生和动人的模范事迹”[3]。

二、建国初期高校党的组织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接管了旧社会的大学,根据《共同纲领》的精神和要求,新中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同时给教师和青年学生予以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建立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高等教育事业。而对旧教育的调整和改造必须依靠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和推进,通过他们来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实现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因此,建国初期共产党非常注重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并把组织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当时,高校党的组织建设主要体现在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这两个方面。

基于此,创新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十分必要,如正规涉农金融机构应建立高覆盖率的农村金融互联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拓展资金来源和减少信贷成本,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农业保险应努力建立减少农村贫困的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干部队伍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党组织建设的关键与核心,高校党的干部是贯彻落实新中国高等教育方针政策的最具体组织者与执行者。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4]建国初期,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纷纷接管了所在城市的旧大学,并派出一些党员干部进入高校担任领导职务,他们严谨务实、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继续保持和发扬着党在革命时期的优良作风,对接管高校旧的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整顿改造,保证接管期间教学工作和师生思想的稳定。这些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坚定、作风民主、严于律己、善于学习,在广大师生中树立起共产党的良好政治形象,对高校的顺利交接、稳定过渡和清理改造发挥着积极作用。

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急需大批党员干部。虽然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抽调到高校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数量毕竟还是十分有限,满足不了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和各项工作开展的需要,难以确保党组织在高校的政治核心作用。1953年5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题讨论教育工作,其中提到要加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和建设。此后,为了逐步解决当时高校党政管理部门中党员干部严重欠缺的情况,党中央还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部门想方设法积极选拔一批能力较强的党员干部,调配充实到各地高校担任书记、校(院)长、教务长、总务长等重要的领导职务。并且从1953年下半年开始,要求各高校陆续设置党委(或党组),由上级组织部门精心选派党员干部组成党委领导班子,并要求党委领导成员根据各自分工,在日常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对高等教育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不断加强和巩固党委在高校工作的领导地位。自此党对高校的干部队伍建设开始走上了相对规范的轨道。

建国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普遍都存在着忽视学校党建工作重要性的情况,不大重视党对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甚至有部分高校的正副校(院)长还存在没有配备党员干部担任的情况。而且当时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胜任学校工作需要,导致高校党组织未能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针对出现的这些情况,中宣部在1955年3月召开了全国学校教育工作座谈会,其中专门讨论了如何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党建工作,如何抓好学校党员领导干部的培养和选配,如何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全局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等议题。同年8月,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学校教育工作座谈会的报告〉给各地党委的指示》,强调:“要保证做好学校工作,首先必须建立起那里的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没有党的组织,没有强有力的党的领导,党委不管学校中党的工作,就等于把学校交给资产阶级去领导,就会犯很大的错误。”[5]152因此,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必须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尽可能选派政治素质好、学识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到高校担任领导职务。指示还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所需要的党员正副校(院)长,由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组织部和各有关政府党组及省(市)提出具体方案,加以调配,党委书记则由各省(市)委和自治区党委负责调配。”[5]153此后不久,12月14日,中共中央又下发了《关于配备高等学校政治工作干部的指示》,进一步要求省、市各级党委在1956年3月之前必须为所属高校足额配备党支部、团组织、工会、人事、保卫等部门的中层政治工作干部,以增强党组织在高校的政治领导力量。至此,高校党的干部队伍逐步得以健全和完善。建国初期,正是因为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调配了一批得力的优秀党员干部充实高校领导工作,使高校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和改善。

(二)党员队伍建设

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都非常重视发展党员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后,高校作为培养国家各类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共产党十分注重在高校培养和发展党员,并把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视为巩固党在高校的政治领导地位和夯实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基础。一方面,高校党组织积极从师生中选拔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章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另一方面,严格遵循1951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发展新党员的要求,认真按照党章所规定的入党条件,坚持慎重发展、注重质量的方针来发展新党员。在当时,各高校党组织秉承宁缺勿滥的原则,重点结合家庭成分好、政治觉悟高、历史清白、对党绝对忠诚等标准,经过仔细调查和认真考察,培养和发展了一批在政治运动、教学工作和学习中表现积极的优秀师生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后,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这一指示,在广大师生中积极开展吸收新党员的工作。但在党员培养与发展的实际工作中,高校党组织思想还是不够解放,主要以家庭出身好、历史清白的学生和青年助教或讲师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而对政治上要求进步,积极提出入党申请的教授、副教授们,则显得有所顾虑。片面认为他们年纪较大、思想落后,受旧社会影响较深,政治觉悟较低。并且强调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存在着阶级成分不好,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历史情况比较复杂,不太积极参与政治运动锻炼等问题,认为发展他们入党“不保险”。 因此,高校党组织在对待教授、副教授这些高级知识分子申请入党的问题上,表现为要么设置诸多繁琐限制条件,要么根本不去进行必要的培养、考察。而是刻意回避,简单地采取不予考虑的态度。这种做法与党中央提出要在高校逐步培养一大批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都过硬的党员教授、专家来充实党员队伍的要求极不相符。这一状况持续到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后才得以改变。在这个会议上,周恩来同志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强调知识分子经过思想改造运动和参与各种政治运动的锻炼,思想政治觉悟不断得到提高,他们积极参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并发挥着重大作用,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现在有许多知识分子积极要求进步,纷纷提出入党申请。“但是,过去几年中我们很少在他们中间吸收党员,这是一种关门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必须纠正。”[6]170虽然这些申请入党的高级知识分子中许多人的政治历史情况比较复杂,“但是只有少数人有政治问题,只有极少数人有现行的政治问题”[6]181。绝大部分符合党员的发展条件,应该积极地把他们吸收进入党组织,并争取在未来几年里,在高级知识分子中间发展党员比例要争取达到其总数的1/3左右。周恩来总理的报告很大程度上廓清了高校对发展教授、副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入党的一些错误认识,同时要求高校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纠正以往对高级知识分子政治上不信任的“关门主义”消极态度,大力团结、培养一批积极拥护党和政府、拥护社会主义,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高级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之初,正是由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高校党员队伍进一步壮大,素质也逐渐有所提高,高校党员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有效地巩固和拓展了共产党在高校的组织阵地。

三、建国初期高校党的作风建设

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革命性成功。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从革命党成为了执政党,所处的政治地位、社会环境以及历史任务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新的形势、环境和任务,有些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却未能随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甚至出现了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贪污腐败等一些不良作风的倾向。当时,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例如,从军队或地方抽调安排到学校从事接管改造工作的个别党员干部,自认为革命取得了胜利,他们为之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和巨大代价,因此产生了以功臣自居的骄傲自满情绪,工作中喜欢摆老资格、耍威风摆架子,不思进取、精神懈怠、开始追求生活享受。部分党员干部文化素质偏低,不了解新中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运行规律,仍习惯于用革命战争时期的工作思维和方法来管理学校,不懂得结合高校的具体实际开展工作,只凭个人主观判断,高高在上乱下命令瞎指挥,严重脱离师生群众。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高等教育方针和政策认识不深,在处理问题时方法简单、作风粗暴。这些不良作风引起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反感和不满,所以,在当时加强高校党的作风建设势在必行。

重视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建国初期,为了端正高校党员干部在工作、思想、领导和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高校党组织紧密结合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整党整风工作指示,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员自身作风建设。1950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在全党全军开展整风运动的指示》,根据指示提出对党员干部作风进行整顿的要求,各高校对照查找并发现学校的一些在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领导干部,他们自恃曾经在革命战争中立下功勋。革命胜利后,逐渐产生了居功自傲的情绪,对待工作敷衍应付、安于现状、不求进取。有些党员干部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他们高高在上,脱离师生员工,不愿意去了解、倾听和解决师生在学习、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不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善于团结、教育和引导学校知识分子来开展工作。反而习惯于采取蛮横强制态度或简单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去处理问题,命令主义作风严重。这些党员干部的行为和作风,极大地损害了共产党在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在面对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存在的这些突出作风问题上,各高校党组织积极按照中央指示,召开党员干部作风整顿会议,组织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阅读中央指定的整风文件,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对照检查存在的作风问题,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自查反省,发现问题立即整改,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学校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1952年3月和5月,中共中央分别发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在高等学校中进行“三反”运动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在“三反”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整党建党工作的指示》。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各高校党组织纷纷结合 “三反”运动的开展对党员干部进行作风整顿,通过召开动员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关于“三反”运动的指示精神,让每一位党员干部提高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和领会“三反”运动和作风整顿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在“三反”运动中,高校全体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党规,联系中共中央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制定的党员八项标准进行党性教育,批判自身存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问题。各高校党组织特别针对一些领导干部出现的“革命到头”思想,他们追求安逸、贪图享乐,平时工作中官气十足,对待师生员工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指出这些官僚主义作风使得党群关系日益疏远。另外,部分领导干部热衷于追逐名利,讲究生活享受、铺张浪费,思想逐渐蜕化变质,甚至出现了贪污腐化堕落等严重错误,这些党员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引起了广大师生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积极结合“三反”整风运动来进行作风整顿建设。首先要求每位党员干部按照中央“三反”运动指示的具体要求,认真对照、自我检查是否存在着官僚主义的不良作风和贪污腐败、铺张浪费等违法乱纪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深入发动师生群众检举揭发领导干部存在的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和现象。经过认真调查核实,对一些情节较轻、主动向组织坦白交待且认错态度好的党员,给予批评教育或党纪处分。而对一些严重的官僚主义分子,政治上堕落颓废、丧失阶级立场的贪污腐败蜕化分子则坚决给予开除党籍的严肃处理,以净化党的作风和队伍。

建国初期,高校为防范、消除和遏制党员干部出现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不良工作作风和贪污腐败、贪图享乐等现象,积极开展作风建设。通过采取党性教育、整风运动、自纠自查、检举揭发、批评和自我批评等有效措施,使党员干部思想受到了洗礼、党性得到了锤炼,并警示处分、教育和挽救了一批党员干部。与此同时,各高校党组织不断建立健全党作风建设常态化的长效化机制,常抓不懈地加强党员干部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的整顿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上消灭学校中的贪污浪费现象,克服官僚主义”[1]117。

四、建国初期高校党建工作的经验及其启示

(一)办好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建工作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这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只有牢牢地掌握在党的手中,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为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只有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出党组织在高校科学发展中决策把关、总揽全局、组织落实的核心领导作用,才能确保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高校的全面贯彻执行。1989年的政治风波也充分证明并告诫我们,凡是削弱高校党的领导地位,忽视和弱化高校党建工作,必定会影响到高校教育教学的稳定和发展,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恶果。因此高校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建工作,只有使高校成为坚持党领导的坚强阵地,高等教育事业才能把握好正确的前进方向,不断迈向繁荣新景象。

(二)突出思想建设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各种思想文化、社会思潮相互交集汇聚,更是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破坏的重要目标。是否重视和加强思想建设,事关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办什么样的大学”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部分高校正是因为忽视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思想建设,不重视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且淡化、边缘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作用,所以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及各种错误思潮泛滥,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还一度占领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阵地,使得部分师生政治立场动摇、理想信念淡薄,进而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前途丧失信心。因此,必须始终把思想建设摆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关键位置,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对广大师生员工进行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着力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积极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巩固高校党的领导地位和基础

要夯实和提升党组织在高校的工作基础和战斗力,必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高校领导干部作为学校各项重要决策和任务的组织者、实施者,肩负着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与建设的艰巨任务和重要责任。为此,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党员干部队伍。通过他们来贯彻落实党的高等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带领师生员工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不断推动高校向前发展,以便更好地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另外,高校还要高度重视在教师和学生之中吸收发展党员,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以扩大和巩固党在高校的组织阵地和领导基础。党组织必须严格按照“坚持标准、认真考察、保证质量”的原则,积极引导一些思想表现好、政治觉悟高的教师和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尤其注重对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尽可能把他们吸收到党组织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和增强党在高校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狠抓高校党的作风建设是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高校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党的优良作风,摒弃一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广大师生员工中间,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疾苦,关心和维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真心实意为师生办好事实事。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坚持勤政廉政、克己奉公、甘于奉献,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拒腐防变。坚决杜绝以权谋私、贪污贿赂、生活奢靡、贪图享乐的行为。同时,高校还要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拓宽师生员工对领导干部监督的渠道,加强校务公开、民主评议、群众监督等多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使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行为能够有效地置于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之下。只有加强作风建设,改进和提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能力,才能使之更好地把广大师生号召、凝聚起来,带领他们共同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五)开展党建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和高校的中心任务

高校是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它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党建工作的必要性。作为社会主义大学,高校党建工作首先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密切结合党中央制定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决策部署来展开。因此要把党建作为工作抓手,认真找准党建工作与党中央当前中心工作和政治任务相结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把高校党建置于党和国家改革发展大局中来谋划和推进,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便为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和师资、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和政治保证。同时,党建工作还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学校中心工作并服务发展大局。牢固树立起“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要善于把党建工作和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工作对师生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努力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并在学校党组织的带领下统一思想,明确目标,积极参与到学校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大局中去,为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2] 钱俊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总结报告要点[J].山东政报,1950(1):44-47.

[3] 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36.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曹 琪]

ThehistoricalinvestigationandmodernenlightenmentofParty-buildingincollegesintheearlydaysofnewChina

SUZhixin

(CunjinCollege,GuangdongOceanUniversity,Zhanjiang524094,Guangdong,China)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Party-building in colleges is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for running socialist universities.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in order to strengthen CPC leadership in colleges and make colleges become a solid position for upholding CPC leadership, CPC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Party-building in colleges, combining the central work of CP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carrying out Party-building in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work style construction.This will provide strong ideological, political and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for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ultivating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 caus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s of Party-building in colleges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and explores implications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Party-building in colleges.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colleges Party-building;historical review; implication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4.002

2017-04-03;

2017-04-29

苏知心(1976—),男,广东湛江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

E-mail:suzhixin2006@126.com

D26

A

1673-9779(2017)04-0010-07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党员干部党组织
党员干部新书架
清华党组织公开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与现代工人的塑造*——以“王秀珍思想”讨论为例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