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7-02-24 08:35张国臣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文化

张国臣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张国臣.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4):001-009.

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张国臣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事关党的执政安全和国家安全,在多元文化场域背景下,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不仅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网络新媒体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思想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也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目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不可否认,在多元文化场域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还存在不少问题,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因此,弄清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前提。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机遇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也得到了新的发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得到了新的加强,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多元文化场域下意识形态领域纷繁复杂的局面,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提供了新的机遇。

(1)进一步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153这一重要论断凸显了我们党对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认识的新提升,表明了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是党的一项战略性工程。

(2)明确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认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3]194。这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新闻舆论工作在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

(3)重视互联网在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中的作用。在2016年4月19日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互联网对亿万网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国家、社会、人生的看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4]

(4)进一步明确哲学社会科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中的作用。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及时回答和解决社会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认可,进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面对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文化软实力,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5]。

(5)明确意识形态工作是各级党委的政治责任。习近平多次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2]156。他要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为标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自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造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全面衰退,而我国不仅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增长。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超过日本;2012年实际吸引国际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美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引领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持续提高,“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达15.5%,比2012年提高4个百分点;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26%,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7]。我国经济取得的发展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正确解释现实、科学指导人民群众的实践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证明了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不仅能够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而且维护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提升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机遇。

(二)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机遇

文化是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对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发展起着保障作用。在多元文化场域背景下,文化领域已成为意识形态竞争的重要方面,文化安全已成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机遇。

(1)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8]533。这一要求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2)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8]24。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作用,以坚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3)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习近平指出: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文化观和民族观,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为意识形态安全奠定文化基础[3]202。

(4)要求努力提炼、阐释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2013年12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推动了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各地各部门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措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3]164。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奠定了价值观基础。

(5)要求努力提高国际文化话语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8]535。我们党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出发,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2]162,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深入发展,增强了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公信力,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机遇。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成果,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机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只有解释、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信仰,才能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习近平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实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实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新理论成果阐释现实问题,指导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为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新的机遇。

(1)“中国梦”的凝练表达,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习近平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8]84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发展目标相结合的最新表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是贴近实际、反映真理的时代话语。中国梦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华儿女的共同目标,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实现目标的重要标志,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不仅体现了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深深触动了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形成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它有利于各族人民在中国梦的旗帜下,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2)“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习近平在2014年12月到江苏省调研考察时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新思想、治国理政的新纲领,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飞跃,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发展,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文化保障;全面深化改革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动力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确立了法治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提升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组织保障。“四个全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行动指南。

(3)“五大发展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观的内涵。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契合了目前发展实际,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保障我国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理念。

(四)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机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能否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成为人民群众认同、信仰并付诸实践的价值体系,不仅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而且取决于能让人民群众了解、掌握的理论传播方式。随着互联网、移动通讯和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产生了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新媒体作为新的传播媒介,既具有传统传播媒介的特点,也具有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本特征。因而它既使信息的产生方式、表现形式以及传播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人民群众在获取和交流信息时,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人民群众更好地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空间。

(1)新媒体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距离,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易让人民群众所关注。新媒体传播主体的匿名性、传播空间的无界性以及传播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性,使得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可以平等地进行讨论和交流,相互畅谈对某一思想理论的学习体会,并通过多样化交流平台对受众者的所思所想进行再传播。这种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使受众人格得到尊重,心情更加愉悦,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容易吸引受众的关注,促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广泛传播。

(2)新媒体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表现形式多样化,更容易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在利用新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通过把抽象的、概括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转化为适应新媒体特定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使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具体化,进而使深刻的道理用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表现,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3)新媒体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传播手段更加多样化,人民群众获取信息渠道更加多元。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可以同时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以不同的传播形式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内容传播给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可以从不同的媒体中获取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内容,为人民群众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的深刻转型,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再加上国内外敌对势力对我国人民群众不断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党的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消极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诸多威胁和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曾经对立的国家和集团融合为统一的“地球村”,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往来、资本流动、信息和知识的传播与交互氛围不断扩大,打破了国家间对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封锁和控制,促进了各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对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于经济全球化,利用其自身的技术优势、语言霸权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兜售他们的价值观念,影响和干扰发展中国家人们的主权意识以及政局的稳定。在此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和影响,且具有长期性和不可调和性。

(1)新自由主义的传播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负面影响。新自由主义理论来自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以个人主义为理论基础,在经济上推行绝对自由化、彻底私有化、全面市场化,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思想体系和政策主张。新自由主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经过“华盛顿共识”迅速在全球传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谋求建立新自由主义的“全球一体化”,以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冲击主权国家的限制,以最大限度地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攫取利润,巩固和扩大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支配地位,并试图将这种“经济强势”地位逐步转化成“政治强势”地位,干涉别国的内政外交走向。新自由主义披着全球化的外衣在我国传播蔓延,冲击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影响着人们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给人民群众的思想造成混乱,危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进而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2)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意识形态“淡化论”等思潮的泛滥,威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经济的强势地位,要求发展中国家实行以新自由主义为主旨的经济政治制度,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神圣化,极力鼓吹“政治趋同论”,意识形态“淡化论”“取代论”“终结论”;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相互影响,人们往往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尖锐斗争,很容易受到意识形态“淡化论”的迷惑,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威胁。

(3)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传播,影响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援助和资本输出时,往往把它们的政治意图、民主制度作为附加条件,鼓吹只有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以及“三权分立”才能带来经济的繁荣发展,让其仿效它们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这种被美化的民主制度在我国的蔓延和传播,必然淡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动摇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4)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国家文化间的交流交融,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带来挑战。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捷便,同时也给各国文化被同化提供了可能。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安全受到威胁,必然危及这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借助于经济全球化,通过经济贸易、对外交往、影视传媒等领域,向我国大肆“抛售”其价值理念、消费理念和自由化思潮等。在我国多元文化场域中,如果主流文化场域被西方文化场域所侵蚀,必然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带来影响。

(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图谋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

胡锦涛曾指出:“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下手。”[9]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为了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屹立于世界东方,把中国作为“和平演变”的重要目标,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以侵蚀和打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最终实现走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1)对我国直接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广播电台、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介,向我国民众宣传资本主义的多党制、“三权分立”“民主宪政”等思想理论,美化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人权为“普遍民主”“全民民主”“自由平等”,污蔑我国“没有人权”“没有民主”,攻击和诋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鼓吹人类意识形态将终结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为了达到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的目的,他们抓住我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添枝加叶,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执政进行大肆攻击,甚至不惜歪曲事实、编造谎言,鼓吹“中国崩溃论”,否定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削弱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

(2)通过文化渗透,消解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借助于我国改革开放,把以图书、音像、影视制品和网络产品等为代表的文化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我国,冲击我国文化市场。这些文化产品不但在我国获得了巨额利润,而且还传播着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进而侵蚀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消解民众对主流文化的感情,冲击民众对主流文化的归属感,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心理基础。

(3)通过培养“不同政见者”,使其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代言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与我国进行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机会,千方百计对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才进行腐蚀拉拢和意识形态渗透。这些人以专家或教授身份为掩护,利用讲学、发表文章的机会,大肆宣扬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以及“普世价值”,丑化中国历史和共产党的形象,诋毁党的政策,否定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在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推行“西化”和“分化”战略的代言人,严重威胁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三)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深刻转型、利益格局调整和矛盾集中凸显的改革攻坚期,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增多,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和社会参与程度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凝心聚力的任务更加艰巨。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无疑会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冲击。

(1)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利益调整和思想变化,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我国所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全面深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的全方位改革。改革所涉及的领域前所未有,改革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前所未有,必然引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开放多元的社会价值观的新冲突。尤其是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必然要打破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些人如果不能正确看待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利益问题,就会错误发声,引起人们思想混乱,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进而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2)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市场经济固有的缺陷也给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公有制经济萎缩、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尤其是市场经济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以及私营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倡导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影响着社会的共同富裕,容易滋生蔓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淡化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从而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10]122。

(3)社会阶层分化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促进了社会资源和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促进了不同利益群体的分化和重组,这种分化和重组必然产生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富裕阶层,有着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期望通过政治参与影响制订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以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占人口多数的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无业失业者阶层,他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以及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则渴望通过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改变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的状况。这种不同社会阶层产生的利益诉求多元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多元的价值追求和社会意识,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尤其是一些处于不富裕阶层的人们,面对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很容易产生社会不公正感,对现行政策产生怀疑,对党和政府产生不信任感,自觉不自觉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这不仅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而且影响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四)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的问题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引入者和教育者。共产党人之所以称之为共产党人,就是因为有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因此,共产党人能否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能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进而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更加艰巨,党的建设中面临的考验和挑战不仅影响到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而且影响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1)部分党员信仰不纯洁问题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理想。习近平曾指出:“信仰纯洁是共产党人最根本的纯洁。”[11]824目前大多数党员理想信念坚定,保持了信仰的纯洁性,但也有少数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一知半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对党的奋斗目标信心不足,在多元文化场域背景下,缺乏对错误思潮的辨别能力:有的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盲目相信星占、风水、命相,热衷于算命看相、求神拜佛,从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有的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党性意识不强,淡忘了党的宗旨,忽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注重个人利益的获得,缺乏对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党员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态度暧昧、消极躲避,甚至模糊立场、耍滑头,缺乏与错误思潮做斗争的勇气。凡此种种,都是信仰不纯洁的表现。信仰不纯洁,必然导致精神迷失,侵蚀和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认同感。

(2)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存在的问题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理论建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有些部门和单位不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解读,脱离改革开放实际和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大话、空话、套话盛行,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一些宣传思想部门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上,照抄照搬、唯书唯上,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给国内外敌对势力贬低和攻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可乘之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不注重理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肤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知之甚少,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运用于工作实践,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影响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度,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

(3)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威胁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的执政党,党内存在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徇私舞弊、腐化堕落等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极大地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对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丧失信心,严重威胁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五)社会思潮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

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环境的产物,反映着一定社会阶层或群体的利益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各种利益关系深刻调整,不同的社会阶层必然产生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成不同的社会思潮。再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出于颠覆我国政权的目的,不断对我国进行文化扩张和意识形态渗透,使得西方社会思潮在我国得到流行和传播,加剧了我国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当前我国社会思潮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哲学等领域,表现为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等多种形式。广大民众在多元文化场域下,都会按照自己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选择自认为正确的社会思潮进行交流和传播,进而影响他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而社会思潮既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落后的,还有腐朽反动的;既有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符合的社会思潮,也有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背离的社会思潮,还有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复杂性,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凝心聚力、整合社会责任构成巨大压力,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挑战。

(1)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凭借经济、科技方面的优势,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使得资产阶级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经济私有化思潮等,通过各种渠道在我国传播和蔓延。这些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潮主张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诋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极易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缺失,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产生威胁。

(2)国内消极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冲击。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思想的选择性、独立性不断增强,使得一些消极、落后的社会思潮沉渣泛起,再加上西方社会思潮的交融影响,在我国先后出现了民主与宪政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普世价值”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愚昧迷信思潮、民粹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文化复古主义思潮、新左派思潮等等。这些思潮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借口,积极介入与群众日常生活相关的公共、社会热点领域的讨论,选择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宣传自己的主张,其中有些主张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或不相符。例如,民主与宪政思潮,打着“维护宪法”的旗号,其实质是以西方宪政民主来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根本目的是要否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贬低传统,否定和歪曲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历史,诋毁领袖人物的个人形象,其实质就是改变党的执政地位,取消社会主义制度;“普世价值”思潮把西方的价值观奉为普遍价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混为一谈,混淆视听,制造思想混乱,其实质是要按照西方标准改造中国;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把社会主义视为一种价值观,否认其历史必然性,主张指导思想多元化和多党制,不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把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说成是民主社会主义。凡此种种,其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它们的传播必将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

(六)网络新媒体的负面影响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挑战

网络新媒体在为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创造新机遇的同时,也给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和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促进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交融,使得我国社会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威胁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1)西方敌对势力强势的网络意识形态侵蚀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互联网技术产生于西方国家,有着极大的技术优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占据着网络信息传播的制高点。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指出:“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12]237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把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领域,凭借其技术优势对我国采取多方位、全天候的网络信息攻势,使他们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充斥于网络,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我国网民的思想意识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2)网络的开放性使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整合难度加大。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每一个网民随时随地都可以就社会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互联网已成为多元信息生成的策源地、传播的集散地,而这些信息真假难辨、混乱杂陈,使得网民在多元信息面前辨不清真伪,变得迷茫甚至轻信,这就很容易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主流意识形态遭到曲解,进而影响网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信仰,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各种思想意识、引领各种思潮的难度加大,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3)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防御能力。网络新媒体促进了信息的快速传播,但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也使得一些反社会主义者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负面言论。当前一些意见领袖和网络大V就是借助社会负面问题和突发事件进行恶意炒作,将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扩大化,甚至蓄意编造谣言,丑化党的形象,诋毁党的方针政策,挑起群众的不满情绪,激起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逆反心理,尤其是网络的信息传播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给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防御能力。

(4)网络舆论的放大效应增加了社会舆论的管控难度。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提供了强大的互动平台,使人们的表达渠道更为通畅,使得可以在小范围内解决的问题,通过自媒体的传播和互动不断地被放大、发酵和变形。这种网络媒体的“放大效应”,加剧了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色彩,助推了错误导向在网络空间扩散,增加了社会舆论的管控难度,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风险。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4] 习近平.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02).

[5]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7(02).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7] 刘志明.伟大成就坚定道路自信[N].人民日报,2016-05-18(07).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318.

[10] 江泽民.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22.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824.

[12] 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 吴迎春,傅凌,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37.

[责任编辑 王晓雪]

OntheopportunitiesandchallengesfacingthemaintenanceofMarxistideologysafety

ZHANGGuochen

(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Henan,China)

The safety of Marxist ideology is critical to the CPC’s ruling secur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multi-cultural context, consolidating and promoting the safety of Marxist ideology are facing not only great opportunities, but also serious challenges. Careful analysis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re the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ideology safety.

Marxism; ideology security; new online media

10.16698/j.hpu(social.sciences).1673-9779.2017.04.001

2017-03-11;

2017-05-13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KS106)。

张国臣(1956—),男,河南商水人,河南理工大学廉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和文化建设研究。

E-mail:zhanggc@hpu.edu.cn

A81;D630.8

A

1673-9779(2017)04-0001-09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文化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谁远谁近?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