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宪政理念渊源探析

2017-02-24 08:33李复达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权进化论宪政

李复达



清末民初宪政理念渊源探析

李复达

(广东东软学院 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广东 佛山 528225)

清末民初的宪政理念衍生于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环境中,它是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存、寻求富强之道的产物。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产生既是西力倒逼的结果,也有其发展的内在理路,它是近代救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爆发。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直接来源于西方丰富的宪政思想,同时也与中国的思想文化传统有着某些契合之处。

清末民初;宪政理念;渊源

近代中国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同时也是自强的历史。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为挽救民族危机,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尝试。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演变,这一演变趋势虽不能绝对理解成由低级向高级的过渡,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在寻求民族富强之路上认识的逐渐加深。清末民初的宪政理念,必然地涵纳在这一过程中,成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于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直接受到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并吸收了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一 清末民初宪政理念产生的时代根源

任何一种思想理念的产生都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它超越于时代却又深深植根于时代中。一种思想理念能否被一个国家和社会接受,接受度如何,是由这个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程度决定的。一种思想理念能否演变成思潮,也与时代之呼唤与否息息相关,诚如梁启超所言“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1]13。

(一)物质和文化双重危机的时代背景倒逼宪政理念之萌生

宪政民主是一个舶来品,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并没有这样的文本表述。近代中国宪政理念究竟缘于何时尚存争议,因为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家已有涉猎西方宪政思想者,如魏源等,但他们对西方宪政理解甚浅,并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宪政理念的萌生。从微观层面论之,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产生,当从维新思想家算起,他们对西方民主宪政的理解较为深刻,并且在宪政理念到宪政实践的转化方面做出尝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民主宪政理念,是清末民初宪政思想发展的高峰。革命派的宪政理念更为成熟,除在理论体系上更完善外,在政治制度的设计上也更具实践意义。

自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日益严重,摆在国人面前的已然不是好与不好的问题,而是在与不在的问题,民族救亡从未有如近代这样迫切,正如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危机自不必说,近代的危机不仅限于物质层面,还体现在文化上。物质层面的不足可以通过兴办洋务得以弥补,文化的不足实在是十分急迫的。中国士人最引以为豪的是“道统”所在,这在很大程度上调适了国人内心的落差。但到了近代,有识之士发现中国的内忧外患已经严重到“道统”外移了。洋务思想家如文祥以“爵士房”和“庶人房”看待议会制度,早期维新思想家更直接断定西方的民主宪政“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2]327。

物质和文化双重危机的时代背景倒逼宪政理念的萌生,就物质层面而言,有识之士认为通过宪政可以实现富强,尤其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为宪政做了最好的注脚,它“刺激了中国人士的觉醒,相信立宪可以救亡图存,并积极投入到立宪的运动当中”[3]64,以至于民主宪政成为社会共识,就连满清政府也认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4]70,言下之意是,如果不行立宪,则国家可能不会永久确固了。就文化层面而言,文化危机逼迫中国必须实行宪政,重拾道统,郑观应就主张以西方民主制度为镜鉴,“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到了民初,孙中山仍在强调我国民倾慕三代之治,而且“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神髓”[5]172,中国要承三代之意,实行民主共和,如此方能挽救民族危机。

(二)近代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使然

中国的近代化是外力开启的,近代化程度的加深和近代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外力的作用。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创造了文明发展中的“挑战—应战”模式,著名汉学家费正清也始终强调中国社会发展的外因,近代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书中也采用了“挑战—应战”的分析框架,外力之影响是重大的。但不能因此忽视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清末民初的宪政思想虽是舶来品,但能自然嫁接,并成为普遍共识,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中国文化的传统历经几千年的传承,看似连绵不断,实际上以宋代为界出现了宋以前和宋以后的两种文化。宋以后的中国文化一方面趋于保守,以道统自居;一方面抛弃实用,崇尚空谈。这一文化基因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明亡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批判。顾炎武以“亡国”与“亡天下”的划分、王夫之以气论哲学、黄宗羲以绅权制约皇权等对宋以来的文化进行矫正,重拾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这一批判对清乃至于民国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它成为清末民初宪政理念一个重要的内在来源,正如金观涛所断定的“成为接受现代思想的本土资源”[6]。

就内在理路而言,一方面,清末民初的宪政理念承袭了传统思想文化中“道统”因子,清末民初的有识之士大凡倡言民主宪政者,多以西方民主宪政与“三代”相类比,少有低人一等的姿态,在他们看来西方的宪政与中国的政治传统并不扞格,西方有的,中国亦有,只是有待于挖掘和承继,这是西方宪政理念得以成为共识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清代接继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传统,注重经世致用,批判专制私权。从乾嘉学派到近代经世思想家,无不在遵循着这一传统,而且从宪政提倡者们对黄宗羲等人的关注和颂扬来看,判定清末民初宪政理念,受近代社会思想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影响,应无大的问题。

二 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西学来源

清末民初的宪政理念直接来源于西学,倡导宪政者大多有西学的背景,或者在欧美国家留学,或者致力于钻研西学书籍,宪政倡导最力者如郭嵩焘、严复、孙中山等无不是如此。西力的入侵本身就促使国人反思自己,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西方,与此同时西方的强大也神圣化了宪政,更激发了有识之士们学习宪政的热情。清末民初的宪政理念所采西学内容丰富,但大致有三种,即社会进化论、民权论、三权分立说。

(一)社会进化论

社会进化论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社会学层面的体现,代表人物有赫胥黎、斯宾塞等。该理论认为社会的进化与生物的进化一样,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产生的影响颇大。严复是最早接触社会进化论的中国人,他翻译了《天演论》和《群学肄言》,打开了国人了解社会进化论的通道,对国人救亡图存的热情有极大的激发作用。

社会进化论以生物进化论为类比,强调社会的进化遵循着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社会的进化是一个生存竞争的、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社会进化论者认为“文明就是人的潜在能力在适宜的环境下的发展”[7]228,言下之意即是社会的发展,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节适应。社会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不变的,但并非绝对的,对于有些社会而言“进步则不是必然的,甚至是不可能的”[8]107,这样的社会如果不能进步则必然被淘汰。

社会进化理论对于当时的国人来说,无疑是一记惊雷。彼时的中国就面临着不进步就被淘汰的问题。严复以社会进化论观照中国社会,指出了民族救亡的紧迫性。康有为对社会进化论深以为意,认为“优胜劣败,乃天则之自然”[9]263,他以进化论为分析架构,贯通传统的“三世说”,认为“升平世”是君主立宪,“太平世”为民主共和。孙中山对进化论大为赞赏,认为进化论的出现使得“世界思想为之一变”,从而引得“各种学术,皆依归于进化”[10]141。孙氏认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理论,他把人类历史分为四个时期,“人同君主争”是第四阶段,进而彰显了民主共和的意义。由此可见,社会进化论对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二)民权论

民权论是西方近代出现的政治思想,其代表人物为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民权论的核心观点是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等。人是独立个体,生来自由平等。民权与君权相对立而存在,君权以君为本,民权以民为本,国家是平等的民共同缔结契约组成,君是民共推产生,非君择民,而是民择君。也就是说民在先,君在后,民为本,君为末。既然民可共推君,也就可以共废之。民权论对清末民初宪政思想的产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国人的思想,“民本君末”的政治观,是宪政理念得以成为共识的必不可少的思想基础。

清末民初提倡宪政者无一不注意民权的,谭嗣同主张“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11]50,从上述言论可以看出,谭嗣同受卢梭等人民权论之影响很深刻。梁启超在自由民权的倡导上更为得力,他甚至激烈地断定民权兴则国权才能立,民权一旦衰亡则国权也将不复存在了。维新派思想家如黄遵宪、唐才常等人都以西方民权的概念,以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理论解释近代中国政治,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民权“迅速成为近代中国重构公共秩序的核心概念”[12]。可知,民权论对清末民初宪政思想的产生,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三)三权分立说

三权分立说的核心精神是分权与制衡,其根本目的在于防止专权。分权制衡的思想在古希腊时期就有先哲论及,只是到近代时,经洛克、孟德斯鸠等人的进一步系统性阐释才为世人所普遍关注,尤其是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学说的贡献最为突出。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提出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职能的分立,这成为美国政治体制的典范。美国将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精神成功地运用到政治实践中,使得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西方宪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近代早期的启蒙思想家对分权制衡思想已有关注,但一般局限在对权力的监督上,君权仍是至高无上,所谓的分权制衡只是减少君主的专断独裁,并无实际意义。三权分立说对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影响,最生动体现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的政治建构上,孙中山深得美国宪法三权分立的精神,设计了“五权宪法”,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上则是五权分立。此后几十年中,分权与制衡精神在中国的政治架构中都得到了体现。

三 清末民初宪政理念吸收了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近代中国稍大一点的事件都带有西方国家的影子,所以蒋廷黻曾以“近代史就是外交史”来笼统概括,但近代的中国毕竟脱胎于几千年的传统中,虽然在多个方面深受西方熏染,但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是不易更张的,诚如傅斯年所说,近代新人在行为举止上是西方化的,但安身立命处仍是传统的。清末民初的宪政理念从西方文化中移植而来,但也培植在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土壤中。传统思想文化中对清末民初宪政理念影响最大的,当属民本思想和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

(一)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从未忽视对民本的建设,无论儒家、道家还是墨家,无不强调民意、民心之重要性。《尚书》中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说。儒家思想一直强调轻徭薄赋,敬天保民,孟子则直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道家思想向来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垂拱政治的精髓实际就是民本思想,以民为本,不去横加干扰,任其自然清静。墨家则主张尚贤、兼爱、非攻,节俭等,细观墨家思想不难看出其浓厚的民本意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也正因为如此,王阳明改“得君行道”为“觉民行道”,走一条启发民智的下行路线才有其可能性。

到近代民本思想愈发被彰显出来,林则徐提出“民心可用”,严复主张中国的希望都在未经开化的百分之八十的民众身上,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成为清末民初响亮的口号。民本思想在有识之士吸收西方宪政理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民本而言,要重视民之意见,集民力民智,发挥民治,这与西方的民主宪政不谋而合,宪政理念之所以在清末民初普及开来,正是因为其与传统民本思想在本质上是契合的。

(二)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

明朝灭亡,出现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他们反思明亡之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总结教训。黄宗羲指出君主专制是导致明亡和天下战乱的根源,继而表明“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他主张以绅权限制君权,发挥学校养士议政的功用,其“有治法而后有治人”[13]10的观点更为振聋发聩。王夫之从多个方面进行反思,提出了“分权分治”的思想。顾炎武批判了高度集权专制的君权的危害,提出给予地方一定自治之权的主张,尤其是其对亡国与亡天下的界定,影响深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也极具号召性,鼓舞着有识之士们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斗。

清末民初的启蒙思想家们开启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新篇章。他们的思想主张中影响至远且最值得注意的,即是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和民权的彰扬。这与西方民主共和的观念有诸多相似,钱穆先生评价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时就认为黄氏思想与卢梭相同,其必然引出共和政体。这些思想沿泽清末民初的有识之士,成为他们救亡图存、宣扬宪政思想的重要的本土资源。

清末民初的宪政理念衍生于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环境中,它是有识之士探索救亡图存、寻求富强之道的产物。它直接来源于西方丰富的宪政文化,吸收了社会进化论、民权论和三权分立说的核心精神,并植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融合了传统民本思想和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清末民初的宪政理念是为挽救民族危机作出的尝试,它是中国宪政史上不可多得的篇章。探索清末民初宪政理念对于深化宪政史研究,落实宪政建设有着重要价值。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王韬.韬园文录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3]柴松霞.出洋考察与清末立宪[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4]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78.

[5]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金观涛,刘青峰.清代思想与中国近代传统[J].中国法律评论,2014,(4).

[7]赫伯特·斯宾塞.社会静力学[M].张雄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8]科塞.社会学思想名家[M].石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9]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0]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谭嗣同.仁学[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2]赵小波.近代中国民权内涵演变考论[J].法学家,2015,(2).

[13]黄宗羲.明夷待访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责任编校:呙艳妮)

2016-09-02

李复达(1990-),男,湖南吉首人,硕士,广东东软学院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为宪法。

DF2

A

1673-2219(2017)01-0059-03

猜你喜欢
民权进化论宪政
生物进化论与文学自然主义
《民权素》“素”义旨辨略
——兼论《民权素》创刊宗旨
归乡喜若狂——进化论诞生背后的故事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达尔文与进化论
Y1—Y6“爵”式造型进化论
宪政思潮
中国古代民主性精华
宪政视野中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