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能过剩现象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2017-02-24 07:44胡应泉
关键词:要素国有企业政府

胡应泉

(福建农林大学 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7)

一 研究背景

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各种要素资源在市场竞争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下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部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供求机制的作用下,一个行业的产能要是出现了过剩,就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从而使企业减少生产,使消费者增加需求,使供求关系趋向于平衡;一个行业的产能要是出现了短缺,就会导致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企业扩大生产,使消费者减少消费,使供求关系趋向于平衡。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只会出现短期的供需不平衡,而不会出现长期的某个行业的产能过剩或者短缺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出现了,一定是这个国家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或者由于种种外部原因,使正常的市场经济机制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从而无法正常地发挥功能。这些年来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2015年,工业与信息化部认定的落后及过剩产能行业包括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水泥、平板玻璃、造纸、制革、印染、铅蓄电池等14个行业。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这三个行业为例,2015年前三季度,粗钢、水泥、平板玻璃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1%, 4.7%和7.5%,平均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4.7%, 10%和7.8%,多数生产企业产品的出厂价格跌到了盈亏平衡点以下,钢材价格已经跌至不到2 000元/t,沦为了“白菜价”。从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方面看,生产价格指数出现了46个月的连续负增长,于2015年10月创下了-5.9%的新低水平。[1]产能过剩现象的日趋恶化,加重了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增大了经济发展速度下行的压力,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产能过剩意味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有一部分资源被配置到低效、无效的部门,同时还有一部分资源没有被配置到高效的部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有效的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另一些行业的产能短缺即所谓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历来就存在的一个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在过去实行计划经济的时代,通过市场及其价格来配置资源的这一整套机制被人为地消灭了,改为由国家对生产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将社会变成了一个大工厂。实践证明,这种经济体制由于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失,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也无法有效地调动起企业以及员工的积极性,使经济长期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这一方面表现为资源无法进入某些领域,符合人们需要的产品无法生产出来;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资源过度地进入某些领域,生产出来的产品人们并不需要。1979年后,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提高了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使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地发展起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仍然控制着大量的要素资源,仍然对经济活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管制,产能过剩和产能短缺并存的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依然始终存在着,严重地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2]只有加快供给侧改革的步伐,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所提出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 产能过剩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的存在

虽然我国的改革始终是以市场为取向的,在改革的过程中,市场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但是直到今天,我国的市场经济仍然很不完善,距离现代规范即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还有很大的距离。在我国的经济活动中,政府仍然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政府对经济活动仍然实行一定的干预和控制,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政府仍然主导着投资活动。我国的一些投资项目并不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根据对机会和风险的判断自主地做出决策,而是政府根据发展经济的目标进行投资决策,政府投资项目和政绩工程证明了这一现象的存在。许多项目虽然不是地方政府投资的,但需要得到政府的审批许可,因而地方政府就有较大权力来选择支持发展哪些项目。对于支持的项目,政府往往会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土地、税收、财政补贴等。在这种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下,基于政绩考核、声誉及利益等多重目标,推动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地方政府施政的关键因素;而那些高消耗、高污染、高产值、低效益的所谓“三高一低”的行业可以给当地带来巨大的产值和税收,因此政府更热衷于在这些行业铺摊子、上项目,大干快上,从而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2009年,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推出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配套的10万亿元人民币银行贷款。在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下,这些资金主要落到了国有企业的口袋,投到了钢铁、水泥和房地产等行业,后来也恰恰是这些行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政府主导投资的原因通常是认为政府才能够更好地掌握产业发展的方向,更好地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而不相信市场自发的力量,认为市场存在着分散性和盲目性。但是实践证明,恰恰是政府主导的投资领域出现了严重的效率低下和产能过剩现象,扭曲了市场经济机制,加重了经济结构失衡,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在投资尤其是竞争性的投资领域,政府非但没有优势,相反还存在一定劣势:一是缺少信息方面的优势,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的动态变化;二是由于所有者缺位,没有足够的风险控制机制,存在严重的预算软约束。而如果是民间资本,投资者就会对投资进行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判断是否存在相应的市场需求,投资能否带来相应的回报,然后再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市场一旦出现产能过剩,就会导致行业利润的下降,企业就会及时地对生产进行调整,从而实现市场的出清,自动地消除产能过剩现象。

(二)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

产能过剩现象的出现还与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有着很大的关系,那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大量分布的行业。据业内人士测算,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这些产能过剩现象最为严重的行业,国有资产占整个行业资产的比例平均为51%,而在产能过剩不那么严重的行业中,国有资本的占比只有17%。[3]20世纪90年代末对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但整体来看,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内部人控制现象仍较普遍,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很多国有企业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而,企业内部人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条件下,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即往往赚了是自己的,赔了是国家的,负盈不负亏。这使得在经济形势出现下滑时,很多国有企业就出现巨额亏损。为了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出现大规模失业,保持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政府往往需要对陷入亏损中的国有企业提供各种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和其他优惠政策,使其能够继续经营。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国有企业在投资和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程度的预算软约束,可以不计成本,不计风险,可以不考虑市场需求,不考虑经济效益,因此导致大量低效和无效的投资,产生大量的产能过剩。以上所列出的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同时也是国有企业大量分布的行业,这并非一种巧合,而是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些行业往往是需要投入大量要素资源的资本密集型上游产业,对经营机制的灵活性和技术设备的创新性要求相对不高,这恰好与国有企业的特征相契合:缺少灵活的经营机制,也缺少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却拥有大量廉价的要素资源和行业的垄断地位。我国国有企业过去全面分布在各个行业,经营机制十分落后,经济效益十分低下,经过不断改革之后,国有企业布局的合理性有所提高,经营活力有所增强,经济效益有所改善,但是改革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正是由于国有企业的大量存在,使得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一直迁延不决。政府淘汰过剩产能时,首先选择的往往是对民营企业进行强制性地关、停、并、转,而实际上这些民营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是有销路的,企业是有效益的,在正常的市场经济机制下是不需要淘汰的;而对于那些真正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政府出于下岗工人的安置、社会稳定因素的考虑、既得利益的维护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对其是否实施关、停、并、转往往迟疑不决,相反还要不断地为其注入新的资金以维持运转。其结果是真正需要淘汰的没有淘汰,而不需要淘汰的却被淘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非但没有解决,从而使问题变得更加恶化,经济结构更加失衡,经济效益更加低下。

(三)要素资源尚未实现市场化

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实现要素资源市场化的过程,即要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供求关系形成价格,使价格能够反映要素资源的稀缺性,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使要素从低效益的部门转移到高效益的部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经济改革就是不断地扩大这一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使生产要素不断地从低效率的地区流向高效率的地区,从低效率的行业流向高效率的行业,从而不断提高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和社会财富增长的速度。但是时至今日,我国还有许多要素资源仍然控制在政府手里,没有实现市场化。我国的土地属稀缺资源,由政府控制着这一要素资源。那些符合政府意志却不一定具有市场价值的投资项目往往能够得到低价甚至免费的土地,这使得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很低,浪费土地的现象十分惊人;而有些真正具有市场价值和发展前途的投资项目,往往由于不是政府扶持的原因而拿不到土地,或者只能拿到高价地,使投资的成本极大增加。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也是由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以及一些有特定背景的其他企业可以廉价地获得开采权,并且在资源税和环境税方面的负担很轻,致使其对矿产实行掠夺式的开采,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各种矿产资源品的价格主要由国家来确定,主要为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服务,也无法反映资源的稀缺性,无法通过有效的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从资本上看,我国也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银行领域主要由国有银行垄断,为大量低效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呆账和坏账;而大量民间资本长期无法进入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领域,很多有活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也很难从银行那里获得贷款,也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直接融资。由于各种要素资源迟迟未实现市场化,价格无法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致使企业在进行投资和生产时,缺少足够的要素资源成本方面的压力,大力发展那些“三高一低”的行业,实行粗放式经营,从而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以上所列举的产能过剩现象最为严重的行业,大多是以各种资源产品作为原材料的行业。2012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国家的4.7倍,美国的4倍,日本的6倍,巴西的2.4倍,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高于墨西哥、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水平。[4]这不但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等问题,也抬高了国际市场上一些重要资源性产品的价格,给其他国家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四)政府产业政策的过度实施

我国的产能过剩现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过于强调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始终是以市场化为取向,但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影响却不容易消除,政府总是倾向于根据自身对经济发展方向的判断和对经济发展目标的设定,制定出一系列关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然后动员相应的社会资源,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大力发展这些产业。然而,就像张维迎教授所指出的,产业的发展方向即创新的方向很不确定,政府没有办法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新产业和创新做出有效的规划,实现创新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发挥企业家对市场的警觉、想象力和判断力的才能,通过不断的经济试验和市场竞争来实现。[5]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要进行创新就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把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具有完善的利益激励和约束机制,而这些条件只有企业家才具有,政府是不具有的。因此,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主要都是由作为市场经济的灵魂——企业家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下通过不断的创新来实现的,而政府主导的技术创新和产业政策很多时候并不成功。一旦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方向判断错了,要素资源投入得越多,产能过剩现象就越严重,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大;即使产业发展的方向判断对了,但由于在政府实施的产业政策下,投入的要素资源是廉价的,企业的预算约束和风险控制是软化的(即使是民营企业,由于可以享受到这种产业政策的保护,也不会建立起有效的预算约束和风险控制机制,相反还会挖空心思以各种名目和方式对国家进行“骗补”,而不是致力于如何真正面向市场进行技术创新,改善经营管理),也同样会带来大量的低效和无效投资,产生大量的产能过剩。更何况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政府现在判断对了不等于以后也是对的,而政府大规模的产业政策一旦实施之后就很难及时地调整过来,相反还会在官僚体制的作用下不断通过新的投入掩盖产业政策的失误,只有到了难以为继的时候才会停止下来,而这时已经造成了巨大的产能过剩和经济损失。

三 治理产能过剩的体制对策

(一)进行投资体制改革,将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转变为市场主体自主进行的投资体制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要正确地发挥职能,应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该管的事情坚决不管,而该管的事情必须管住、管好,既不能越位、错位,也不能缺位。政府越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掌握过多的社会资源,对经济活动进行过度的干预和管制,直接介入经济活动,直接进行各种投资活动。为了有效地消除产能过剩,政府应当从大量的经济领域中退出来,而集中必要的社会资源用于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产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短板是各种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经济结构不均衡的表现,其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些往往是市场失灵的领域,需要更多地由政府提供投入,而现实是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很不够,因此需要将政府的投资更多地倾向于这些领域。而在广大的竞争性领域,政府则应当适时地退出来,将大量的要素资源以及市场机会开放给民间资本,由独立的市场主体根据自身对市场行情的判断和对市场机会的把握,在有效的利益和风险机制的约束下,在价格机制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去创造产能、消化产能、转化产能,实现市场的自动出清。

(二)进行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正确发挥国有企业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与政府一样,有其可以存在的合适范围,也有其可以发挥的正确功能,同时还有其必须回避的领域,即国有企业要更多地分布在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分布在那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和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行业,而在广大的竞争性领域则要尽量地退出来,从而正确地发挥国有企业的功能。因此,要通过改革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将国有资产更多地投向那些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例如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领域。国家对这些企业不要求以盈利为目标,而应以特定公益性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考核指标;同时,国有企业还应当建立起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对于仍然留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必须从根本上对企业进行改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混合所有制企业里,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对股东负责,通过职业经理人市场向社会公开招聘企业管理人员,按照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进行治理。国家对国有企业由管资产为主转变到管资本为主,不再过多地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国有股即使在股本上占优势,也可以只拥有较少的经营权,同时作为补偿可以赋予国有股特殊的股权,在分红及处理债务时可以享有优先权,从而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的收益。[6]只有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真正到位了,国有企业才会真正变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才会真正建立起一种市场化的投资机制,才不会出现长期的严重产能过剩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同时,也只有国有企业的改革真正到位了,政府才能甩掉长期以来所背负的国有企业包袱,才不必对其进行各种补贴和照顾,才能进行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改革,才能进行投资体制的改革,将更多的社会资源用于公益性领域。

(三)进行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改革,使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性

即使所有者在位了,企业已经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只要素资源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价格仍然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资源也就仍然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也就仍然会出现产能过剩。因此,当务之急是进行要素资源的市场化改革,建立起一套由市场配置各种要素资源和供求关系形成价格的完善机制,使企业必须充分考虑要素资源的投入成本和投资项目的收益前景,在投资上慎重决策,在生产上精打细算。当要素资源的价格上升时,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增加,就会考虑削减自己的产能,或者进行生产技术设备的更新,甚至进行转产,进入新的以创新驱动的更有效率和效益的领域,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要改变目前这种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可以低价甚至无偿取得国有矿产开采权的做法,应对各种矿产在探明储量和品质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拍卖,同时对于在矿产开采中所产生的环境以及资源方面的外部成本,要课以必要的环境税和资源税。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种合理的矿产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可以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以及环境和资源方面的外部成本,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有利于节能减排,同时倒逼企业进行技术设备更新,淘汰过剩同时附加值又低的产能,增加生产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的产能,实现产业方面的优化升级。同时,在水、电力、土地、资金等要素领域也要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从而促使资源的节约利用和高效利用,有效地消除产能过剩现象。

(四)对经济发展实施正确的政策导向

由于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一般很难取得成功,因此为了避免产业政策的失败,避免由于产业政策的失败而使产能过剩现象加剧,政府就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过多地使用产业政策。然而,这又并非意味着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无所作为,也并非意味着政府对经济发展不能实施一定的政策导向。那么,在消化过剩产能的过程中,政府要如何正确地实施相应的政策导向?在这一过程,政府需十分重视政策的统一性和公平性。要削减那些过剩的产能,提高经济效益,就不能过多地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具体要求哪些企业必须关闭,哪些企业可以保留,而是制定出统一的政策,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企业。譬如,进行要素市场化改革,使所有企业都平等地面对要素市场方面的约束,从而自觉地去消化过剩产能,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制定统一的排放标准、统一的环境税和资源税,各种类型的企业都在这些统一政策的约束下,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消化过剩产能。如果不重视政策的统一性和公平性,就会极大地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甚至还会产生逆向淘汰的作用,即那些真正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没有出清,而那些有效的产能却被错误地清掉了。对于那些需要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要做的也不是如何进行产业规划,如何分钱分物分项目,而是一视同仁地对所有企业实施税收政策优惠。[7]

四 消化过剩产能的几个现实举措

要从根本上消除产能过剩必须进行上述体制和机制建设,同时还需实施如下现实举措:

(一)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10月3日在印尼访问时又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式提出。随后在我国政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的积极磋商下,这一倡议逐渐得到完善,并开始付诸实施。这是我国在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提出的一个对外开放和经济合作的倡议,必将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同时我国在许多行业也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其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同时又有很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加强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帮助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向其输出我国的过剩产能,同时也扩大我国的出口市场,增加资源供应。在实施这种“走出去”战略以消化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走市场化道路,国家可以积极地进行推动和引导,但是具体的投资项目要由独立的市场主体即企业来进行,这样才能更好地避免市场风险,才能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我国政府可以帮助相关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实现互联互通,为进一步的合作提供条件。而我国的许多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优势,实施这一战略有利于我国企业参与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本身就是一种产能输出。在制造业领域,更是可以加大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力度。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向这些国家输出的是我国的过剩产能,而不是像一些论者所提出的落后产能。这些国家的法律和国情等各方面与我国不一样,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方面的要求与我国也不一样,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如果简单地将那些“三高一低”的产业转移出去,就会面临被当地法律和法规制裁的风险,难以收到应有的投资效益,同时也不利于我国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还应出台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譬如在外汇管理方面放宽限制,在信息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以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沟通与合作,更好地保护我国企业以及公民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二)积极引导过剩产能的消化工作

“去产能”不能采取下达行政命令的方式让相关企业关、停、并、转,这会使经济增长突然失速,使失业人员数量激增,同时还会引发金融领域的风险,从而带来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为了使消化过剩产能的工作顺利进行下去,就要为相关企业的投资提供新的出路。我国的产能过剩其实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即许多行业的产能出现严重过剩,许多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同时还有许多行业的产能存在严重不足,许多市场需要的产品无法生产。像钢铁领域,总体上产能严重过剩了,但主要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普通钢材出现了过剩,而许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特种钢材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每年需要大量地从国外进口。2016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2015年我国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国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仍然需要进口。[8]为此,需要通过市场的倒逼机制让这些企业充分地面向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生产,实现转型。同时,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许多企业并非不愿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只是因为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抑制而无法做到,譬如行业的行政垄断、严格的政府审批、要素资源的缺乏、权益得不到保护等。从劳动力方面看,淘汰过剩产能也必然会带来职工下岗的问题,这也成为地方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犹豫不决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顺利开展消化过剩产能工作,还必须解决好富余人员的安置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展新的行业尤其是各种服务业的举措,吸纳下岗人员的就业。为此,需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对下岗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使之可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鼓励下岗人员进行自主创业,为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三)积极创造有效的市场需求

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现象日趋严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行,即所谓周期性因素。由于近年来在供给和需求两端都出现了动力不足的现象,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下降,使得人们对一些行业产品的需求也出现了下降,从而导致产能过剩。虽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面临新的内外部形势,增长速度出现下行、经济进入新常态也是必然的,但是我国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仍然是需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从各方面看仍然具有发展潜力,如果能够理顺各方面的体制和机制问题,充分发挥我国经济的潜力,我国经济仍然可以继续维持中高速增长,过剩产能中有一部分是可以得到消化的。经济增长的公式为

Y=A·K·β·L·(1-β),

式中:Y为经济活动总量;A为效率水平全要素生产率;K为资本总量;L为劳动力总量;β为常数。

根据上述经济增长公式,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1)从劳动力方面看,一方面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使人口进一步城市化。劳动力从事农业活动所创造的产值较低,转移到非农产业可以产生更高的生产效率。人口集中到城市并实现市民化将使城市产生更强的集聚效应、分工效应和规模效应,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消费需求更大、更多样化,从而可有效拉动经济的发展。农村向城市转移过剩的人口后,将有利于进行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领域的投入,提高人口的人力资本水平,创造出新的人口红利。

2)从资本方面看,我国的资本领域还处于一种抑制状态,无法充分发挥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我国社会上的资本数量已经十分可观,资金利率却还处于高位水平,资本市场也远不能满足企业融资的需要,从而使投资受到抑制。因此要大力推动资本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畅通投资和融资渠道,使资本有效地流动起来,同时降低资本价格,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3)从效率方面看,可通过增加对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投资,改革教育和科研体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产生更多面向市场的优秀技术成果。[9]同时需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使各种要素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即释放出制度红利,消除制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

[1] 吴敬琏,张五常,厉以宁,等.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124-131.

[2] 胡应泉.中国发展模式问题再探[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5,22(4):101-106.

[3] 高善文.中国的产能过剩是一个结构性现象[EB/OL].[2017-05-31].http://money.163.com/16/1121/06/C6CJD283002580S6.html.

[4] 宋 立,郭春丽,王 蕴,等.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50.

[5] 张维迎.为什么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EB/OL].[2017-05-31].http://money.163.com/16/1108/19/C5CE6 FS2002580S6.html.

[6] 田国强,陈旭东.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357.

[7] 严俊杰.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财税支持体系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5):23-26.

[8] 李克强.钢铁产能过剩 却生产不了圆珠笔的“圆珠”[EB/OL].[2017-05-31].http://finance.qq.com/a/20160111/015717.htm.

[9] 张 扬.产业集群理论与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1):76-79.

猜你喜欢
要素国有企业政府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也谈做人的要素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