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岳阳张氏正骨流派源流及学术思想简析

2017-02-24 05:08黄会保何清湖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骨伤科岳阳张氏

彭 亮,黄会保,张 伟,何清湖*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岳阳市中医医院,湖南 岳阳 414000)

湖湘岳阳张氏正骨流派源流及学术思想简析

彭 亮1,2,黄会保2,张 伟2,何清湖1*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岳阳市中医医院,湖南 岳阳 414000)

湖湘岳阳张氏正骨是一个理论体系完整、学术内涵和诊疗经验丰富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岳阳张氏正骨第四代传人黄会保先生将岳阳张氏正骨前人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归纳总结为以“和”为核心,强调“去瘀生新,气血相和”“筋骨并重、内外调和”“正骨理筋,君臣相和”,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强调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并独创君臣佐使的正骨理筋手法使用原则,构建了岳阳张氏正骨独特的湖湘中医学术体系。

中医骨伤;岳阳张氏正骨;气血学说

中医骨伤以其悠久的发展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多彩的防治经验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而著称于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1]。在中医正骨医术的传承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2]。许多宝贵的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都以家传或师承的方式流传下来。各流派在骨伤科的遣方用药方面,既有共性,也各有特点与心得[3]。由于受各种原因影响,目前不少医院、甚至中医院已基本放弃了传统骨伤手法治疗,正宗的正骨术只在少数中医医院中传承着[4]。中医传统的正骨特色疗法的传承陷入了一定的困境[5]。

中医骨伤科流派传承至今,初步估计较有影响的中医骨伤科流派有30余家,其在接骨疗伤方面均具有独特的优势。2012年有13家医院获得第一批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且有些学术流派已列入国家或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加以保护和传承[6-7]。

张瑞林老先生创立的岳阳张氏正骨学术流派是湖南岳阳土生土长、逐步繁衍形成的传统中医流派的典型。这一形成于清朝末年的治骨医术在湘北大地生生不息,枝繁叶茂。张氏正骨流派,不仅在湖南北部和湖北南部一带颇有影响,而且也已逐步辐射到湘南一带永州、常德等地。历经五代人的传承创新,张氏正骨术以其独特的中医传统技术特色,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十三大中医骨伤流派之一,并推向全国。

1 岳阳张氏正骨探源

“张氏正骨”,是湖湘中医正骨的主流学派之一。清朝末代年间,岳阳西塘村一带张瑞林的张氏正骨名声鹊起,历经百余年,在民间流传甚广。其正骨医术起源说法不一,由于缺乏历史资料佐证,所以也就无从考证。但自清末年以后,岳阳张氏正骨的传承血脉是清晰的。据《岳阳县志》等相关记载,岳阳张氏正骨的创始人应为岳阳张氏家族第十八代族人张元初,他聪敏过人,随其父张汉卿学医,在研读家传医书的同时,还注重收集民间跌打损伤药方,结合自身经验,疗效显著。逐渐,张元初老先生名扬一时,张氏正骨由此而生,之后张元初将治骨精要传给儿子张瑞林。

作为第一代传人的少年张瑞林一边就读于私塾,一边侍诊其父,专攻跌打损伤之治法。坊间相传,张瑞林后又师从少林智仁和尚。张瑞林老先生兼收并蓄,深入地发展了张氏正骨的理论、手法、方药,在各种脱臼、骨折、筋伤等骨伤伤病上具有神奇的疗效,为张氏正骨第一代传人,成为湘北一代骨伤名医。建国后,张瑞林先生受政府邀请创建了岳阳市中医院骨伤科,并任主任,设骨伤病床规模五十余张。之后授孙之镐、罗新群等传人。先生为人刚正,温厚和蔼,深受病人爱戴,求医者络绎不绝。

目前,以岳阳市中医院张氏正骨第一代代表性传承人张瑞林先生为主体所创立的骨伤科,已发展成关节脊柱创伤、颅脑外伤、急救、康复等六个临床骨科科室体系。

2 以“和”为核心的张氏正骨学术思想

“和”字的内涵是中国哲学重要的一条,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目标之一。从西周史伯提到的“和实生物”开始,到《周易》称“乾道变化……保合太和……”,在先秦时期中国传统哲学突破性发展的数百年间,“和”的概念,赫然成为诸子百家的共同追求之一,这一共识也逐步渗透体现在的传统中医学的发展中。

在 “和”文化及哲学基调下产生的中国传统医学,围绕健康的“和”与病态的“不和”树立了其认识疾病、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及养生各方面的医学观念。在两千多年中医的发展过程中,从始至终一而贯之地重视“和”的理念,特别将中国哲学观念中“和为贵”的思想实现于医学实践,其具体体现为:精、气、神一体的生命观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失去“和”为导致疾病的原因,调治的目的则是要达到“和”的正常状态。故可以认为中医的健康观为“和”;病理则为“不和”;诊断是为了“察不和”;调治是为了“调不和”;而养生则是“顺应自然……维持和谐”[8]。

在《黄帝内经》中,“和”在《素问》和《灵枢》中多次出现(分别为79次和74次),从而将 “和”的思想奠定为中医学的基本原则。在医圣张机的《伤寒杂病论》中,也出现了大量与“和”字有关的论述。张机对人体认识和他所提倡的辨证论治思想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而《金匮要略》则有“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论断,是中医所追求的“和”如何能得以实现的精辟描述[9]。因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和”是仲景医学思想的核心。

张氏正骨将“和”的思想融入到正骨医疗的理、法、方、术中,提倡“和”字的理念主要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如《黄帝内经·素问》认为调治需要“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认为世间万物,各应顺应自然。调治骨科伤病更需顺应人体的自然规律,适时调养病患机体的正气,把握骨科伤病恢复的恰当时机,调节生理机能,并参考时令节气变化等因素。

同时,张氏正骨理念中的“和”又注重人作为一个有机体内在关系的“合和”。根据经脉系统的理论,如《灵枢·本藏》云:“肺合大肠……心合小肠……。”张氏正骨强调人体经络脏腑表里各部分的密切联系,将其“合和”,加强对人体整体的理解,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岳阳张氏正骨理念中的“和”主要意指“和谐”,是“和”与“不和”的统一协调。中医学界往往把健康的人体简单地理解为“平衡”,如“阴阳平衡、气血平衡”等,认为机体的损伤疾病只是“不平衡”的表现,调治的目的就是找回“平衡”。实际上这种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是片面的,并没能全面理解人体之“和”。其实在正常状况下,人体不是完全平衡的,也不可能完全平衡。能和谐、协调地能完成正常功能,我们就可以认为其正常。所以,正如张氏正骨所理解,人体的“和谐”的大前提下,不平衡一定是常态,以此常态认识人体的损伤疾病,才能促使病患早日康复,最终达到“和”。

3 “和”思想指导下的张氏正骨学术特点

3.1 祛瘀生新,气血相和

早在《内经》就明确地叙述了气血,认为气血是人体构成和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物质和功能基础[10],《素问》:“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说出了气与血的地位。《内经》在不同篇章中还描述了气、血与运动系统的功能联系,指出筋脉肉皮骨的形态和功能依靠气、血的推动和充养,骨科伤病的恢复不良往往是由于气血逆乱所引起的。所谓“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说明和气血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思路方法[11]。《内经》中的这些论述即是中医骨伤气血理论的鼻祖,后世医家基于实践,对此有许多深入的探讨,如唐代蔺道人:“凡伤重,……先服气药”,其用意在于对伤者补气是关键,气行则血行,和气血之常,是调治骨伤疾患的主导思路和方法。时间推移至清代,《杂病源流犀烛》等中医专著也对气血理论在骨伤科的应用作了不同程度的阐发。张氏通过长期的临证实践,认为骨伤疾患的病机是气血逆乱失“和”,气滞而血瘀,各种症状由此发生,伤科疾病在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调和气血,所以在调治上以“和气血”思路指导下的理气活血为治疗大法。气血相和则血得以流通,气行则血行。血不行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新血不生,瘀不去则骨不能接,以此为依据,其创制的张氏接骨丹以枳实、川芎、陈皮、木香、厚朴等为主组成,意在调和气血、理气治血,从而化滞散瘀,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3.2 筋骨并重,内外调和

张瑞林认为:在病因方面,伤科病证的发生主要原因是被外力伤害所导致,从而引发人体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逆乱,产生疼痛和功能障碍,同时引发脏腑功能失和,此即“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脏腑由之不和”。伤势轻者,可损及经络;伤势重者,必失和于脏腑,损伤过程均离不开气血。在调治方面,医者必须了解肢体是通过经络系统与脏腑联系的。通过对脏腑的调理,对经络的疏通,以调和气血,可以较快而有效的消除伤痛。所以张氏正骨在治疗上不但重视局部治疗,更强调对全身脏腑经络的治疗,真正做到内外施治结合。张氏正骨在内治方面强调从调和气血入手,以辨证论治为思路,不忽视对损伤兼证的治疗,积累了丰硕的经验。例如,对于损伤急性期如有二便不通的兼证,张氏正骨主张予大承气汤加木通以攻下去瘀;对骨折并感染,中医所谓火毒内攻、热邪蕴结者,主张以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调治;损伤进入恢复期,患者常有气血虚弱、神疲乏力的表现,则主张以健脾养胃汤以健脾胃补益正气。

张氏正骨法宗蔺道人、薛己等骨伤名家,认为“筋束骨、骨张筋”,筋骨相连,关系密切。所谓伤筋必动骨,动骨定伤筋,因此必须筋骨并重来施治[12-13]。张氏正骨在对骨折,特别是脱位的治疗上,一贯强调治骨和治筋需同时考虑。在复位骨骼折损的同时要手法理筋,使肌肉筋脉也复位,采用传统推拿手法,顺骨捋筋,疗效卓著。同时较早的主动和被动的导引运动介入,也是治骨与治筋筋骨并重的具体体现,这对伤病功能的恢复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14]。在外用方药中,张氏正骨根据因病因人而异,常用的剂型包括药膏敷贴、熏蒸热熨等。例如,对各种急性挫伤、扭伤,常采用张氏正骨膏外敷;对创伤恢复期关节功能障碍者则配合中药熏蒸和功能训练治疗;对足踝部筋伤及其他足部疼痛,还开发了张氏健步散,可用于热熨。

3.3 正骨理筋,君臣相和

手法在张氏正骨治法中占有重要地位,正如《医宗金鉴》所提 “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15]。”张氏正骨学术流派的各位传人在临床实践中对骨折、脱位、伤筋等伤科疾病特别注重采用传统的手法进行治疗。并指出每次施行手法之前,对该伤病所涉及的人体的十二经脉排列和人体解剖结构必须了如指掌,才能在施术时做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达到“正其斜,完其阙”的目的[16-17]。

张氏传统正骨手法主要体现了“和”的正骨理念:君臣佐使,和而为一。君臣佐使手法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临床上骨折的常见的移位状态,这种移位状态往往多是几种移位并存,在手法复位中就必须采取不同种类的手法组合运用,分清主次和先后配合,这个过程就是手法的“君臣佐使”。例如骨科临床常见的肩关节前脱位,单用外展位牵引,或端提,或上臂旋前旋后复位均难以取得最佳疗效,但如果将这些手法按肩关节解剖结构等因素合理安排,分布应用,在患肢外展牵引的前提下,稍作旋前旋后被动活动,再将肱骨头向外端提,即可完美复位。在此过程中,可以把拔伸牵引视为“君”,端提为“臣”,旋前旋后动作则是起辅助的“佐使”。手法复位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君臣佐使”配合运用得当,“君”用得力大,“臣”要用得稳,“佐使”要用得巧,动作相互协同配合,即可完成复位。若主次不分,君臣倒置,或不知配合,不仅达不到“和”的效果,难以成功复位,还难免造成并发症,增加病人痛苦。

4 小结

岳阳张氏正骨的独特学术体系主要表现在理论上以“和”的思想为核心,气血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去瘀生新,气血相和”、“筋骨并重,内外调和”、“正骨理筋,君臣相和”。临床应用上着重内外兼治,筋骨并重,独创君臣佐使的正骨理筋手法配合使用,将调气活血治内伤和传统骨伤手法、药物外敷、夹板固定、导引功法等外治法有机地结合。

纵观诸多中医流派的产生、发展均绝非偶然,都与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通、地形环境息息相关,是历史的必然[18]。岳阳张氏正骨经过百年传承到现在,在不同时期,其萌芽、传承及发展的过程及其学术思想的梳理和挖掘,势必对湖湘特色传统骨伤流派发展模式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1]孙克民.新中国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4,14 (4):58-61.

[2]施 杞,王拥军,莫 文,等.传承中医流派特色,促进学科建设发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175-177,214.

[3]夏 铂.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论[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4]张 宽,赵 勇,高 云,等.从流派的演变规律探讨骨伤手法传承的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5):566-567.

[5]王 鹏,王振国,刘更生,等.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发展[J].中医杂志,2013,54(10):814-816.

[6]黎 立.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

[7]丁继华.对现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探讨[J].中国针灸,1995,S2:60-62.

[8]何清湖,孙相如.中医:“和”文化孕育的“和”医学[N].中国中医药报,2013-07-31003.

[9]陈丽云,严世芸.“和”的追求:传统哲学视域中的中医学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29-36,153.

[10]李如辉.《内经》的气血津液生成理论及其发生学原理[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5(3):11-12.

[11]张维波.《黄帝内经》气血经络概念解析[J].中国针灸,2013,33(8): 708-716.

[12]蔚晓慧,刘桂荣,张成燕.薛己外科学术思想及诊疗特点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3,1(1):184-185.

[13]黄俊卿.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骨伤科成就[J].中医文献杂志, 2005,23(2):21-23.

[14]宋 敏,谢兴文,张晓刚,等.论中医骨伤科学正骨理筋手法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10):68-70.

[15]冯海波,孙绍裘,孙绍卫,等.《医宗金鉴》伤科学术思想刍议[J].湖南中医杂志,2014,3(3):6-8.

[16]张建华.《正骨心法要旨》伤科学术思想探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4):4-6.

[17]王维佳.读《正骨心法要旨》谈“筋骨并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84,1(1):13-14.

[18]肖碧跃,郭艳幸,何清湖,等.中原地域优势对平乐正骨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7):71-73.

(本文编辑 李 杰)

Origin and Academic Analysis of Hunan Zhang's Orthopaedic Genre

PENG Liang1,2,HUANG Huibao2,ZHANG Wei2,HE Qinghu1*
(1.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2.Yueyang TCM Hospital,Yueyang,Hunan 414000,China)

Hunan Yueyang Zhang's orthopaedic genre is one of the orthopaedic genres of traumatology academics of Chinese Medicine,which comes from Hunan province and has a whole theory system,academic connotation and experiences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s.Professor Huang Huibao,the fourth generation successor of Yueyang Zhang's orthopaedic genre, sum up predecessors'academic thoughts and valuable experience to"He"as its theoretical core,emphasizing"to remove stasis and make new blood,get harmony to Qi and blood";"to get harmony about the bones and muscles,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to use the skills of bonesetting reinforcement step by step",taking Qi and blood theory as theoretical basis,and emphasizing o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governance,bones and muscles should be pay equal attention to,and created the principles of bonesetting reinforcement technique management,and build the unique TCM academic system of Hunan Yueyang Zhang's orthopaedic genre.The Yueyang zhang's orthopaedic genre origin and main academic thought has carried on this brief analysis.

orthopaedic genre of Chinese medicine;Yueyang Zhang's Orthopaedic Genre;theory of Qi-blood

R274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7.05.027

2016-01-0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学术流派“岳阳张氏正骨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资助(LP0118052)。

彭 亮,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针灸推拿与岳阳正骨学术流派研究。

*何清湖,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hqh1111@tom.com。

本文引用:彭 亮,黄会保,张 伟,何清湖.湖湘岳阳张氏正骨流派源流及学术思想简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5):566-569.

猜你喜欢
骨伤科岳阳张氏
张氏头针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Mike21模型在长江岳阳补水泵船洪水影响分析中的应用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试剂盒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关于提高管内岳阳北站和郴州站可控顶运用质量的工作探讨
骨伤科临床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的疗效分析
消肿止痛酊结合冷敷在骨伤科中的应用
“妻管严”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