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药王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2017-02-24 05:08刘绪银陈雄钢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药王孙思邈龙山

刘绪银,陈雄钢

(1.新邵县中医医院,湖南 新邵 422900;2.新邵县人民医院,湖南 新邵 422900)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刘绪银1,陈雄钢2

(1.新邵县中医医院,湖南 新邵 422900;2.新邵县人民医院,湖南 新邵 422900)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诞生于湖南省新邵县龙山地区,以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学为核心,内涵丰富,包括了孙思邈医学、孙思邈养生思想和养生术、道德思想、药王孙思邈传说及民间对药王的信仰,蕴含着极其丰厚的传统人文精神,是传统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

唐·孙思邈;医药文化;传统医药;湖南;新邵龙山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是诞生于湖南省新邵县的传承悠久、别具特色的传统医药文化,已有一千余年历史,是当代研究湖湘传统医药文化的活化石,具有较大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其形式和内容符合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保护和弘扬。2010年,入选为邵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2016年入选湖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历史底蕴深厚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诞生于唐末,产生于湖南省新邵县龙山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清道光29年(公元1850年)《宝庆府志》中记载:“龙山在湘、邵接壤之间,其名自古未改。”龙山地处湖南新邵县、涟源市交界处,古属梅山地区,因地处偏僻,自古到今一直保存较为完备的一种文化形态,学术界称为梅山文化。梅山文化是梅山地区人们世代创造、传承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属于中国文化荆楚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支流,与其他区域的文化共同构架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梅山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集中体现了梅山地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在婚嫁、丧葬、治病、祛邪、消灾、节庆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习俗。梅山文化包含有丰富的传统医药,如消肿止痛的强盗水、化鱼刺、蛇伤咒、难产咒、无名肿毒咒,童尿淋洗、头发灰抹涂治疗皮肤损伤出血,石灰粉止血,煮饭的鼎盖汽水涂抹治疗嘴唇干裂等等。

龙山面积达3 835公顷,周边地势平缓,多在海拔200 m以下,唯龙山平地崛起,以20°~40°的坡度急剧抬高,龙山最高峰岳坪峰海拔1 531.37米。龙山属亚热带地区,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2℃,无霜期276天,年降雨量1115.5 mm,年日照1 688.3 h,特别适宜中药材的生长。初步查明,山上有中药资源品种2 384种,为全省之冠,常年生长的中草药达1 400多种。据有关地方志和地方文献资料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时,由昭陵(邵阳)县令陪同上龙山采药,著《伤寒杂病论》。东汉道教天师葛玄从左慈学道,于閤皂山(今江西樟树市境内)修道,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亦曾到过古梅山地区和龙山。葛玄侄儿葛悌仕吴,吴亡后以故官仕晋,最后迁邵陵(今湖南邵阳)太守,卒于官。悌之第三子葛洪,颇受父母娇宠,曾随父居住邵陵。葛洪自幼受家庭影响,少好道教神仙方术,师从葛玄弟子左慈学道,矢志于道教神仙方术和医药学,周游各地,搜寻方术方书,著述宏富,撰《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抱朴子外篇》五十卷、《神仙传》十卷、《隐逸传》十卷、碑颂诗赋一百卷、军书檄移章表笺记三十卷、抄录五经七史、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玉函方》一百卷、《肘后救卒方》(又称《肘后备急方》)三卷等,是古代最著名的道教神仙家、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对我国传统医药学、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备受历代医家尊奉。

唐代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孙思邈,自幼聪明过人,通百家之说,因“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后遇一道长施药而愈,便发誓象道长一样云游四海,济世活人,跟随道长学习医药养生学,走上医学之路。孙思邈最早是跟随唐王李世民从事战伤的救治,对于其他疾病经验不足,疗效欠佳,但崇尚老庄学说,十分崇拜葛洪,于是寻访葛洪踪迹,周游各地,搜集民间验方、秘方,先后采药南岳、龙山,撰《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氏在《千金翼方》自序说:“采葛生之《玉函》,奇方毕综”。孙思邈在龙山留下一支后裔,至今已有30余传。龙山脚下的孙姓人家的《孙氏族谱》载:“始祖孙思邈于公元640年,从京兆耀郡孙家塬千里跋涉到长沙昭陵(今湖南邵阳)龙山脚下孙家桥村采药治病,救苦救难”,至今在龙山顶上尚有不少古迹遗踪,如岳坪峰的晒书石、洗药池,传说孙思邈曾在石上晒医书,在池中洗药;大洋江边有陕西寨、望乡台,传说是龙山人为挽留孙思邈,免除他在异乡的深深思乡之情而建;拱形桥是孙思邈为方便人们行走而修建在大洋江上半山处的一座小石拱桥,还有孙家桥、孙水河、医龙滩、治虎坪等,都是与孙思邈有关的胜迹。清道光29年《宝庆府志》卷六十五“疆里记”载:“北行数十武,石壁完固,铁瓦密复,共喜,至岳坪顶寺矣……是寺也,高淡山游处。十里,较昌黎哭处且高十五里矣,唐时孙真人修炼于此”。至今,在当地还流传有许多关于孙思邈的民间传说故事,被人津津乐道。孙思邈著书八十多种,其中《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载药方论6 500首,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在中外医学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千余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后世尊其为“药王”,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龙山地区的人民出于对孙思邈的敬仰,按照梅山地区的风俗,称孙思邈为药王,并进一步神化孙思邈医疗事迹,形成了许多关于孙思邈的传奇故事。后世将孙思邈的医药养生思想、方法、技术及其传说等统称为药王文化。可见,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湖湘传统医药文化的活化石。

2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内涵丰富,是传统医药文化的杰出代表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蕴含着极其丰厚的传统人文精神

从本质上讲,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思想、理论、知识和行为活动才够得上称文化。恰恰在这一点上,龙山药王医药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厚的传统人文精神。“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素问·征四失论》),古人认为医道之广大,充盈于天地四海之间,“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吕氏春秋·审分》),医人之病与医国之病道理相通。传统文化称儒术为仁术,同样亦称医术为仁术,二者同具仁爱之心。孙思邈融合儒家、道家、道教、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最早提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千金方·序》),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包括人本思想、人性思想和人文思想,这不仅是药王医药文化的轴心,而且是中国传统医药和传统文化的核心。他在 《大医精诚》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孙思邈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诚”就是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对病人一视同仁,“皆如至亲”,“华夷愚智,普同一等”;将儒家、佛教的仁善伦理嵌入了医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内化为“发大慈侧隐之心”“普救含灵之苦”的从医动机,“大医慈悲心”“医者父母心”成为行医的基本素养和要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与今天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一致。传承、弘扬龙山药王文化对于当今社会道德建设,尤其是医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2.2 龙山药王医药学内容丰富,科学价值巨大

传统医药文化就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核心就是传统医药。龙山药王医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以孙思邈医药学为代表的龙山传统医药。孙思邈一生著述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

《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很多内容至今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千金要方》载方5 000多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

《千金翼方》载方近3 000首,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第九、十两卷,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两部著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备受世人瞩目,飘洋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

孙思邈著述中记载了大量的流行于龙山地区的民间许多宝贵的医学经验,如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至今,龙山地区流传着孙思邈治病的经验方药达1 000余首,其中许多是孙氏著述没有收载的,亟需整理、发掘、保护、传承。

医家经验是中医药的源泉,孙思邈医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内容,发掘、保护、研究药王文化可以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将其经验方开发成上市药品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3 龙山药王养生术丰富多彩

孙思邈崇尚养生,通晓养生之术,并身体力行,得以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提出了“善养性”“治未病”“消未患”等养生思想,将养生概括为“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提出了“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耳常鼓,腰常摆,腹常揉,膝常扭,脚常搓”等养生方法,寥寥数字,道出了简单易行的养生真谛。两《千金方》载有许多养生方法,如按摩、导引、内丹术、食疗等,至今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等等。至今,龙山地区流传着的孙思邈的养生按摩术、导引术、内丹术和食疗药膳方2 000余首,如《药王花疗歌》,亟需发掘、整理、保护、传承。

2.4 药王传说和民俗风俗及信仰独特

孙思邈儒、道、佛兼修,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无数。龙山地区民众融合梅山地区风俗,称孙思邈为药王,并进一步神化孙思邈医疗事迹,形成了许多关于孙思邈的传奇故事,并产生了药王信仰。至今,龙山地区流传有孙思邈的各类典故、传说50余个,如两针救双命、喜得龙将、虎口拔钗、药王传医道、药王治疫病、药王医虎。流行的药王民俗风俗及信仰有药王禁、药王咒、药王诀、儒祭、药王舞、《药王真人济苦真经》《药皇经》、药王庙会。但随着老一代龙山人的相继离世,这些讴歌先贤的具有正能量的典故、传说逐步失传,亟需整理、保护、传承。

3 药王医药文化深深影响人生价值取向,具有现实价值

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深深影响着龙山地区民众的人生价值观,不仅在龙山地区形成了十民九医的风俗,而且影响着中医药的发展。可以说,孙思邈之后的古代名医无一不传承了孙思邈的医药养生思想、学说、方法、技术,尤其是其医德思想更是历代名医的典范和行为准则。明代湖北人李时珍访寻孙思邈足迹,为撰写《本草纲目》,曾三次远赴龙山采集中草药标本。据邵阳、娄底等地的地方志和《湘医源流论》记载,受孙思邈影响的龙山地区及周围的医家,宋代有洪蕴、镏洪、刘元宾、周湛、刘茂先,元代有黎茂材,明代有李春台、喻化鹏、江道源、吴文蕙、滕弘、张圣陛、刘充沛、车大敬、沈鹤、徐明善,清代有周学霆、周焕南、潘掌纶、尹良活、孙时灿、李元基、孙慎若、罗金镛、罗国瑛、彭喜民、黄配乾、简大鼎、蒋藻熊、黄鳌、欧阳梅、朱杰、何泽洪、曾毓春、曾毓植、罗世瑶、邹汉璜、刘哲明,民国时期有孙鼎宜、何舒、肖琢如、肖雍元、肖辑元、周建甫、黄益荣、彭绍霖、易阳生、肖畏皇、汤子云、罗海涛、彭康庚,当代有孙孝焜、曾绍裘、刘绍裘、孙广生、周乐道、石海澄等。

清代名医周学霆于清乾隆年间出生于新邵县龙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自幼受到药王医药文化的熏陶,矢志于医学,认为“太医不如中医,中医不如草医”,悬壶济世,足迹踏遍龙山,著《三指禅》,享誉海外,至今仍为世界医药学界所称颂。民国时期医家肖琢如于1913年(民国二年)在长沙组建中华医药联合会湖南部,创办了湖南第一所中医院——翔仁医院,著有《医学卮言》《喉科要义》《历代名医方评》《遁园医案》《遁园诗文草》等书。新邵人何舒 (1884~ 1954)创办邵阳灵兰中医学会,编著中医著作十九部。这些足以证明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具有较大的传承价值,值得保护。

总之,发掘、整理、保护、传承龙山药王医药文化,不仅本身具有文化价值,而且对传承与发扬梅山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学都具重要意义。孙思邈及龙山地区中医传人的民间传说、医患佳话,可编辑成书、拍摄成电视片,形成文化产业,对弘扬湖湘文化乃至中医药文化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编辑 李路丹)

Connot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e of TCM in Longshan

LIU Xuyin1,CHEN Xionggang2

(1.Xinshao County TCM Hospital,Xinshao,Hunan 422900,China; 2.Xinshao County People's Hospital,Xinshao,Hunan 422900,China)

The culture on the king of Chinese medicine was origin from Longshan region,which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medical culture,and king Sun Simiao meicical science is one core of the culture.The culture with abundant connotation includes Sun Simiao meidical science,Sun Simiao thought of life preserving,regimen,moral thought, legend and folk belief,which contains abundant traditional humanistic spirit.

Sun Simiao of Tang Dynasty;culture of TCM;traditinal medicine;Hunan;Longshan in Xinshao

R2-0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7.05.026

2016-03-06

刘绪银,男,二级主任医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龙山药王医药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研究方向:中医内科临床、各家学说与名医经验,E-mail:865064462@qq.com。

本文引用:刘绪银,陈雄钢.龙山药王医药文化的内涵与传承[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5):562-565.

猜你喜欢
药王孙思邈龙山
孙思邈与屠苏酒
从病弱少年到长寿“药王”的逆袭路
简论龙山黑陶
夏季从阿龙山开始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东汉封龙山碑
龙山村
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