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不再建立在权力上。它们越来越多地建立在信任之上。而信任的前提是,人们互相理解。
——现代管理学之父 彼得·德鲁克
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等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不待扬鞭自奋蹄。或许员工10点才来上班,并没有赶在8点打卡,却自觉干到第二天凌晨3点,不需要监督和催促。
——央视著名主持人 白岩松
未来30年一定不会只是“互联网公司”的天下,未来30年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公司,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国家的天下,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年轻人的天下。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 马云
有人是出色的管理者,能够管理庞大组织;有人精于分析或注重发展策略。然而这两种特质通常不会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
——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扎克伯格
当会议的结果是安排更多的会议去解决问题,通常意味着会议毫无成效。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凯文·迈尔斯·墨菲
陈大年(盛大联合创始人,连尚网络创始人兼CEO):授权是一件美好的事
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成长指数排行榜,连尚网络的成长指数排名第一,所以我对我的投资人说,当你看到一个企业的老板不上班,但公司却保持高速增长,你不应该焦虑而应该高兴。因为这是一个没有明星企业家的企业,它的成就来自员工的努力,而这种结果是有机制保障的。我跟他分享了我这些年做CEO的工作重心,主要解决了三个问题。
第一是授权问题。一讲授权,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员工个人能力不够怎么办,有职业道德问题怎么办。对此,我们主要学习华为,构建一个个委员会性质的机构,用集体决策来代替个人决策。为防止职业道德问题,我们实行“先授权后审计”“多审计,多授权”,当一个人不断通过审计证明了他的操守,那么必然可以向他更多授权,让他承担更多的重任。
第二是激励问题。我的经验是“奖得出乎意料,罚得毫不手软”。2014年,公司业务发展得不错,我宣布给每个人发一部特斯拉当年终奖。开始15秒没人说话,然后大家突然反应过来,说:“这是真的吗?”直到每个人拿到了自己的车钥匙。这种奖励是让员工明白,公司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努力的人。同时,不论高低贵贱,罚得毫不手软也是重要的一环,只有这样才能消灭办公室政治。
第三是时间问题。能干、有经验的人往往会选择BAT那样的大公司,我们的员工基本素质很好,但经验往往不足。所以要给他们时间成长,让他们去试错。我只旁观——他们做对事的时候不去干涉;更重要的是,只要不对公司造成致命伤害,也必须在他们做错的时候不去干涉。员工有时间去训练,于是美好的事情发生了:当授权越多,员工能力就越强,公司业务就越好,而我的生活就越轻松。
张一鸣(今日头条 CEO):面对人才挑战,最有效的策略是激励
“和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是今日头条的用人策略。那么你凭什么招到优秀人才?我觉得除了工作有趣和员工能得到成长之外,最核心的是有效的激励。
要提供最好的投资回报率。很多公司把人才当成“成本”。但其实公司的核心是投资回报率的水平而不是成本水平,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获得最高的回报,并且给每个人提供高回报。所以我们要求人力资源部门至少每年要对市场薪酬做一次定位,保持市场薪酬在业内领先。当然,如果人力成本很高,反过来也要求公司必须把人配置好、作用发挥好,这是一种进取的姿态。
回报要足够高。能在任何时候吸引创造超级价值的顶级人才加入。重点要把激励放到提高年终奖的比例上,我们希望非常突出的人能有机会拿到100个月的年终奖。我们要让人才知道,任何时候加入今日头条,回报都非常高,平台资源非常好。如果有条件,我非常鼓励创始人把更多的激励放到事后,放到年终,把更多的激励换成与个人贡献相关,而不是与投资眼光相关。
公平理性地按照岗位级别和绩效评估来确定薪酬。统计发现,薪酬和表现相比,经常会出现各种形式的溢价,而岗位级别代表员工在专业领域内的稳定产出,所以我们按岗位级别定薪。我们甚至希望主管假想一下,如果下属和你说,有一个更好的工作,他要辞职,你是轻松接受还是非常遗憾?
人才是流动的,如果CEO准确理解了公司的业务目标,并且对业界的人才也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人才才是你的。一个人在这个公司表现不突出,去别的公司或者独立创业却获得了很大成功,这说明这个公司没有正确理解并任用他。
任何一个公司,都只有一位董事长,一位总经理,另外,可能有两位副总和十位经理人。如果一切为二,那这家公司就可以有两位总经理,四位副总,二十位经理人。这样,人事升迁的管道就被成倍拓宽,有贡献、有能力和有抱负的人就能做更大的事,组织也会因此得以活化。我将此称为“细胞分殖”理念。
——台湾金仁宝集团董事长 许胜雄
激励你的团队做出卓越表现的关键是双赢思维。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都一直共赢——经理人和雇员,团队和小组成员。
——美國著名的管理学大师 史蒂芬·柯维
“只有小企业才有创新性”,这是在新经济中最常听到的愚蠢言论之一。新经济的簇拥者们常常草率地批评大企业的迟缓,而对小企业的灵活性则当做优势大加赞扬。的确,小企业更加具有创造活力,但它们的优势也仅此而已。原因在于有两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小企业:一是资本匮乏,二是缺乏管理。这就好比一场赛跑,小企业可能是很好的短跑选手,但却进不了决赛,因为有效的创新活动都是一场长跑比赛,一场耐力的较量,后半段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商业思想家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
无论公司是处在初期还是成长期,创造企业文化最关键的都应该是信任。这意味着公司里所有事情都应该尽可能透明和直接,而对一个公司而言,除了人力资源相关信息,所有事情都应该越透明越好。当员工们获得完整的信息时,他们往往能更专心于工作,而非纠结于他们不知道的那些事情。
——Lattice 联合创始人Jack Altman
拜伦法则
由美国内陆银行总裁D·拜伦提出,指的是授权他人后就完全忘掉这回事,绝不去干涉。
对于领导者来说,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授权给他人时,总会感到难以割舍。尤其当这项事业是自己首创时,更是如此。即便明知接掌自己事业的人精明干练,你心底仍有个声音在呐喊:“他不了解我的事业,也不明白我的方法!”这时,领导者就要告诫自己:管理者是带领下属完成目标的人,是最大限度挖掘和调动下属积极性的人,不是通过个人能力实现目标的人。既然已经授权给下属,就要相信自己的眼光。
英特尔公司总裁格鲁夫认为,领导者把自己喜欢的工作分配出去,可以更加得心應手地对这些分配出去的任务进行监督,并确保他们按计划执行。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督导,下属就会及时地调整工作状况,这非常有利于公司的高效运作。
并非说一句“这件事交给你”就算完成了授权。授权需要授权者和受权者双方的密切合作,彼此态度诚恳,相互沟通。授权者必须有心理准备,明确授予下属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力和责任。做到这些后,就要让受权者依照自己的方式处理事务,不要随意干涉,并且随时给予支持、扶助。
托利得定理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认为,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上乘,只要看他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宋史》记载,一天,宋太宗与两个重臣一起喝酒,两个大臣喝醉了,竟在皇帝面前相互比起功劳来,完全忘了皇帝的存在。侍卫奏请宋太宗将这两人送吏部治罪。宋太宗没有同意,只是撤了酒宴,派人把他们送回了家。第二天上午,两位大臣从沉醉中醒来,惶恐万分,连忙进宫请罪。宋太宗轻描淡写地说:“昨天我也喝醉了,记不起这件事了。”
思可相反,得须相成。现代组织的领导难免会遇到下属冲撞自己的时候,学学宋太宗,装装糊涂,行行宽容,既展现了睿智,又不失尊严,而且还保全了下属的面子。领导者心胸宽广能容纳百川,但宽容并不等于是做“好好先生”,不得罪人,而是设身处地替下属着想。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同样,老板在面对下属的微小过失时应有所容忍,这样做是为了保全他人的体面和企业的利益。
牢骚效应
在芝加哥郊外有一家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工厂中生活娱乐设施齐全,员工福利优厚。但让厂长困惑的是,工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产品销售业绩平平。哈佛大学心理学系在梅约教授的带领下,派出一个专家组对这件事展开调查研究。在他们进行的一系列研究中,有一个“谈话实验”,就是专家们找员工个别谈话,而且规定在谈话过程中,专家要耐心倾听员工们对公司的各种意见和不满,专家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实验的周期是两年。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研究人员先后与员工谈话达到两万余人次。两年以来,工厂的产量大幅度提高。经过研究,专家们得出了结论:在这家工厂,工人长期以来在各个方面就有诸多不满,但无处发泄。“谈话实验”使他们的不满发泄出来,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工作干劲高涨。由于这家工厂的名字叫霍桑,后来者又将这种现象称为“霍桑效应”。
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一定比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这就是著名的“牢骚效应”。
“牢骚效应”讲的是一个“堵”与“疏”的问题。人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真正能达成的却为数不多。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千万不要压制,而是要让它们发泄出来。为此,企业有必要建立上下沟通机制,给员工发牢骚的机会,这对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都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