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向宇
黄伟,资深市场营销管理人员,拥有将近十年的销售和市场领域从业经验,年销售额过亿;长期接触国内电子客户,对市场营销、渠道开发及经销商管理有丰富的经验。
2013年底成立深圳巨影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启动自主品牌,全力进军3D打印行业,自主品牌、科技创新。
2014年8月份被评为“平凡中的不平凡”。
2014年底“巨影”品牌与京东市场部达成战略合作,推动国产3D打印机发展。
2014年底兼任“拍拍网”手把手微营销落地培训讲师。
2015年8月份推出:“Young,年轻创业梦”,青春活出样!
2015年底,成立深圳巨影三维设备有限公司,整合产业链组建一支专注3D打印机的研发与生产队伍,成为目前国内少数独立研发与生产智造之一,并且成为3D打印机互联网化的有力实践者,拥有十多项3D打印机核心技术专利,以及软著。
寻找市场痛点
关键点:经验是创业基石
记者:纵观您的职业履历:2005年到2011年,担任爱国者数码相机华东区销售总监、aigo迈凯轮与半岛铁盒系列消费类产品中国区销售总监。2012年在法国上市公司任中国区销售负责人。2013年在清华同方集团下属控股公司同方电子,任职整合营销总监。同年,您自主创业,成立深圳巨影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首先选择3D打印机项目来开启品牌征程。从打工者到老板角色的转变,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之前的工作经验给您的创业带来哪些影响?
黄伟:第一,對一个长期从事消费类产品生产企业的企业管理者来说,莫过于能做出更有创新、创意的产品,能让更多的消费者认可。但往往是这样一款新的产品,从设计到手板到小批试产都要经历大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确实会让中小企业主投入的成本非常大,而且不方便做更多的改进。每当推到市场的时候,似乎已经失去当时的市场。当然这也是我们以前从事电子消费类产品最大的痛点,所以作为资深产品经理人都会希望有一个更好、更快、更有效的方式改变现状,这也是我要做3D打印机的起因。
第二,3D打印确实是可以让我们的想法以最快、最低的成本变为现实,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产品,我也更希望帮助到更多的原来设计开模的同行,用这个方法在产品设计及开发方面实现更多的突破与创新。
第三,要做好一个企业,首先要选好一个行业,那么这个企业所选择行业的战略性定位就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做多大?包括事业规模、行业天花板、企业利润率,未来世界级的企业将会来自于3D打印或三维重构的企业,同时3D打印或三维重构可以真正地应用于我们现在任何一个行业(航天、医疗、教育、军事、建筑、食品、服装等等全领域),从事3D打印技术的企业利润完全可以是一个全新的生态链,关键取决于我们的企业从哪个领域落地;
做多强?首先在行业领域,做到有一定的影响力,再来谈全省、全国或全世界吧,至少我是这样觉得,也是这么去做的;
做多久? 3D打印将影响未来制造业,多久就不用我说了,所以我们在初期的时候不管可以做多久,至少我们要作为这个行业的推进者,努力做一个可以对未来的同行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最后,我想更多的是一种创业情怀吧!
寻找下一风口
关键点:修炼内功
记者:听一位专家说,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3D技术将成为重塑社会生产关系的核心手段之一。3D技术之所以获得这种地位,其原因在于借助3D技术构建的虚拟条件下,设计者、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产品的设计结果、内部结构、制造过程和运行原理,自主地互动参与产品设计过程、把控和监督生产过程,预先发现和修正缺陷、问题,极大地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面对如此大的风口,巨影如何搭上这班顺风车?
黄伟:实话实说,目前3D打印行业在国内仍然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不论是自身技术提升、已有产品的更加稳定还是市场销售的开展都要经过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借用马云的一句话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但后天很美好!”所以要见到后天的太阳,我认为除了自产产品的上下游相互抱团打天下外,同类产品的企业虽可能有竞争,也要是良性的公平的竞争,因为我们并不是敌对的,更可能是驱动对方企业提升的伙伴。加上产品的不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家共同成长。另外根据不同行业要求的3D技术方向也是不同的,3D成型技术不同方向的企业,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每个企业的特点是不同的,在这个资源跨界与整合的时代,建立多方向的立体的商业模式将会给自身的企业带来更多利润优势。
我从事3D打印这些年最大的感受是,3D行业是可以看得到的未来,这个行业已经快要到达下一个风口,但是现在的3D打印企业都是比较单薄的,我们必须在下一轮风吹起来之前互相联合,发挥各自优势!
与前几年3D打印最热的时候相比,现在设备的销售是不同的,原来大部分是销售给现在的同行,现在的客户已经在转向应用与个人消费以及教育。很多产品已经具有了“成熟期”产品的发展迹象,更多的创新与个性化的细分市场。现在做的产品,是真正偏向于客户实践应用。虽然客户多了,但客户的选择也多了,更加重要的是做出满足客户高要求的产品。
这种变化,是产品发展的必然趋势。潮流只是时尚,而时尚是一时的,趋势却可以贯穿一个时代。在这种变化下,包括巨影在内的同行业公司也都需要修炼好自己的内功,用心做好产品、质量、服务、应用,才能真正地抵御趋势中的被淘汰。
寻找对标人才
关键点:培养是重点
记者:3D打印的开展离不开人才,国内对3D运用人才的培育还仅仅在萌发状况,更别提即插即用的高级人才。当前中国对3D运用人才需求十分巨大,缺口约为800万人。然而,中国在3D技术培训、推行方面做得却差强人意。高校有关3D课程与如今全球最前沿的3D技术、与公司运用需求有很大距离。许多人对3D知识还处于十分粗浅的初级阶段。其实,中国并不缺少技术,但真正把技术与构思相结合并运用到工业中的人却少之又少。调研分析,预计企业未来3D打印方面人才中,电子工程师约占5%,机电工程师约占10%,软件工程师约占30%,应用工程师约占28%,售后工程师约占27%。企业现有3D打印方面人才,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约占38%,而直接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36.5%,从社会招聘的占25.5%。这说明,从学校培养的3D打印方面的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还要从社会招聘和自身培养较多的技能人才,以适应企业对3D打印人才的急需。您认为,企业应该如何培养这些人才?
黄伟:对3D打印专业领域软件设计所需的人才,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软件设计类、行业领域类和材料科学类。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中,行业领域的人才和研究3D打印材料的人才更为重要。软件设计是把行业的需求转化为计算机语言,它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要解决不同行业的问题必须让“软件人研究行业,软件人进入行业”。我国长期的学科分割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搞医的、搞软件的、搞制造的,各搞一摊。但做这类软件设计不仅要懂专业,还要了解其他行业知识。这需要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开发。
人才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解决当前3D打印专业领域软件设计人才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行业联盟等方式促进不同领域的合作,促进从用户需求开始的定制化软硬件设计体系的建立。
培养内部员工,不但要让他们掌握有关科技创新、艺术创新、服务创新、市场模式创新的知识、方法和工具,还要让他们具备与多领域专家协同创新的素质。线上的3D学堂和线下的3D训练所构建的O2O学习模式,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式向主动式、互动式转变,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让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这种培养方式适应了未来基于网络的智能制造对人才的需求,让人的智力和知识在虚拟空间内得到最大化的开发,这种产学对接、实战训练、线上线下互动配合的多元的立体化的全新三维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对探索“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教育变革有着积極意义,而且对提升中国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应对产业升级带来的挑战,起到了先锋示范作用。
寻找开放平台
关键点:用产品说话
记者:“巨影”源于公司立志于做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希望通过搭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给客户、消费者、供应商和同行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帮助,最终做成一个整合力更强的上市品牌。套用一句广告词:“不是所有的3D打印机,都可以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基于这样的雄心壮志,未来您打算从哪些方面来不断提升品牌形象?
黄伟:巨影是最早做巨型3D打印机的公司。巨影人一直秉承“以用户为价值依托”的经营理念,精心服务,合作共赢。公司拥有专业的团队,成员由移动互联网、电子产品工程和市场营销及运营等人才组成,是一个年轻的团队,也是一个完全由年青人组成的团队。
目前市面上最多的是FDM小型3D打印机,这种打印机可能未来会更多地进到家庭或教育市场。但从实用性和精度上考虑,小型3D打印机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巨型3D打印机显然有更多的优势。
首先,功能性强。产品真正面对的是中小型和创新型企业,比如,如果一个公司开发了一个新的机器人,需要足够大的产品打出面板然后做手板的安装,在这方面,巨型3D打印机就可以实现。
其次,巨型3D打印机经过了783个小时不间断工作测试,打印时长足够长。
再者,此款产品有五项核心专利,主要包含断电续打、断料续打和底板专利等。就稳定性上来说,巨型3D打印机涵盖了一个架构专利,即工业线型轨道,工业线轨的稳定性非常强。除此之外,巨影申请了相关软件著作权,将产品的实用性和硬件相结合,补充了准工业级的3D打印机。从这几个角度来讲,巨影可以说是巨型机行业里面的NO.1。
除了自身产品上的“巨”,巨影也是3D Systems消费级国行代理商中销售排名第一的企业。因为巨影的3D打印机与3D Systems产品相互弥补不足,在产品定位上完美融合。3D Systems退出了消费级的产品,而巨影的产品正好可以融合3D Systems的技术优势,在消费级市场上形成强大的产品竞争力。
寻找数字工匠
关键点:支撑新引擎
记者:在刚刚过去的第九届全国3D大赛中,业内首次提出“数字工匠”——3D数据工程师的概念。概念一经推出,即刻获得了业界专家、人才和教育界的认可。3D数据工程师的出现,是基于现时代工业互联井喷式的产业需求。当前,全球都将工业变革的焦点聚焦于“工业”与“互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叉口,大量的市场需求导致了这些行业惊人的人才需求。作为3D行业专业人士,您认为,3D技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哪些发展中的难题?
黄伟:第一,应用3D技术解决智能制造中的诉求。智能制造就是制造的所有流程数据化,通过数据测量、数据建模、虚拟制造,用数据改进生产,精确获取大数据是智能制造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应用3D技术加速制造业供给侧改革。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重点是要解决如何从大规模、标准化制造生产向个性化定制化生产制造转变。以传统服装行业为例,可以借助3D技术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首先数据库中有将近上百个服装风格和数据模板,应用3D扫描系统两秒钟便得到顾客的人体扫描数据,然后得到模板匹配,顾客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服装厂家的3D成衣数据库,进行虚拟试衣,还可以直接链接制造厂商实现面料到纽扣等个性化服装定制。制造企业借助3D技术获得的大数据减少了与顾客之间的中间环节,减少了人工诉求,盘活了库存,有效、快速地满足智能制造时代顾客按需制造的需求,加速智能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
第三,应用3D技术为智能制造提供人才支撑。人才是智能制造的关键环节,实现中国制造2025不但要适应智能制造,还要培养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在工业4.0时代,产业所需要的其实并不仅仅只是硕士博士组成的高端创新型人才,也不只是低端操作型的普通技能人才,还包括位于橄榄形中部的“数字化应用型人才”。而正是这些数字化应用人才,才是产业转型的中坚力量。3D创新解决方案要结合高校、3D设备和大数据平台一体化服务,建设创客施展基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培养人才,打造适应和推动智能制造时代的中国新工厂。
寻找未来发展
关键点:“影”响在未来
记者:为什么巨影3D打印机,特别是巨型3D打印机能成为中国出货量最大的品牌?关于未来,巨影还将有哪些规划?
黄伟:在一年半前,巨影就已是国内第一个推出1米3D打印机的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积累,从目前角度上来说,巨影的3D打印机不论从产品的稳定性还是成型率都是最高的最稳定的产品,得到了众多高校与工业客户的认可。大型3D单机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做好的,同时具有完善的创新创客实验室课程内容整体解决方案。我们已经跳出了简单的加工内容的升华。我们会继续潜心做好产品,做好服务,以及为工业级客户的刚需提供保障。至于未来,我们目前还有三步要完成。
第一步,巨影计划在深圳成立一个3D打印民间组织,与二三十名同行互相扶持,共同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推动行业协同创新。
第二步,在学校领域,除和复旦大学、上海美院以及淄博、威海的一些学校深度合作外,未来,巨影还将更广泛地展开与中小学的合作。从整体装修、产品配置到最终的课程解决,巨影计划建立一整套娴熟的方案。我们希望与中国3D打印创新中心总部建立合作,将中国3D打印创新中心总部的课程融入到教育产业链中,而不是说只卖一个产品。这个产业链并不是全部只由巨影来操作,可能教材是中国3D打印创新中心总部的,耗材、装修又是另外一家,产品是我们的,我们计划将这个体系做成一个综合体,给学校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通过项目合作,产品建设,最终推向市场,解决客户的问题,与合作伙伴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步,计划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打样中心。通过建立以研发、生产、销售、管理为一体的深圳中心和以服务、品牌、营销为一体的上海中心,最终辐射全国。打样服务中心包含FDM巨型机的操作以及与合作伙伴间的合作。
目前,巨影已经接手1号店第三级页面的协助管理,通过京东、淘宝、1号店以及一些专业媒体电商平台接单,然后将数据分散到合作伙伴点进行打印。其次,巨影3D打印机将会实现全国联网,通过云平台服务中心,进行远程控制,最终构建一个3D打印生态链。
比如说有客户现在需要打印100种不同型号不同款式的复杂件异形件,客户将要求告知我们之后,我们会通过云平台将数据分发到全国更多合作伙伴的机子上去打印。原来打100种产品可能要几个月或者更长的时间,因为只有一两台机子在操作。而通过巨影的云平台,只需要两天或三天,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通过远程控制进行服务,作为服务的一种平台架构来共享价值,这也是巨影深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从2013年到2016年三年的发展,巨影3D打印机已经成为目前国内较早独立研发和制造3D打印机的生产商之一,并取得十几项3D打印机的相关专利。巨影PMAX荣获2015年度行业优秀品牌奖,目前产品畅销中国大陆,走进香港、台湾市场,并得到东南亚、欧美等海外客户的高度认可。2016年巨影是国内首个将3D打印机互联网化的实践者。
巨影不是最有实力的公司,但巨影是最有潜力的公司。我们希望做的是3D打印的领导者品牌。我们的目标就是发挥巨影最大的影响力,在3D打印界做中国的3D Systems。这并不遥远,它正在发生。
记者手记:
向用户势力低头
王总进京参加开年峰会,回来就不淡定了。看看人家的企业,今天玩儿平台,明天玩儿融资。自己的企业怎么就活跃不起来呢?90后的儿子在一旁冷嘲热讽道:“老總阿玛,外面的世界精彩又无奈,人家玩的是商业模式,哪像您,还在为选OKR还是KPI而烦恼,看来你们的差距,不止是一座山海关的距离呀!”
啥是商业模式?我们该咋变?面对儿子的不屑,王总一脸大写的尴尬。
管理专家在研究商业模式中发现两个问题:缺乏相关的定义;很少有企业充分了解自身现有的商业模式。因此,这些企业并不知道何时可以发挥核心业务优势、何时需要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来获得成功。
通常来讲,商业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用户价值主张、赢利模式、关键资源和关键流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户的价值主张,即用户思维。
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曾出经典五问: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的顾客是谁?我们的顾客重视什么?我们追求的成果是什么?我们的计划是什么?
凡是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找到了为用户创造价值的途径。用户工作的重要性越高,对现有方案的满意度越低,而你提供的解决方案比其他可选方案越好,你的用户价值主张就越优秀。
研究发现,提出用户价值主张的最佳时机是,其他可选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并未考虑到用户真正的需求,而你此时却设计出圆满的解决方案。
设想一下:下雨天,你站在印度孟买的路边,看到街道上有许多摩托车在汽车中间惊险地穿来穿去;并且大部分摩托车上都载着一家人。你的第一个念头可能是“太危险了”!
然而,塔塔集团的掌门人拉丹·塔塔看到这一景象时,却想到要为这些家庭提供一款更安全、可以挡风遮雨的廉价汽车的价值主张。其潜在用户是千百万尚未进入汽车市场的印度民众。
用户价值主张最重要的特性是其精准度——如何只针对客户的工作,完美无缺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全球都进入“失控”的时代里,企业很难对所有用户需求的变化做预测,这就更需要企业向用户势力低头,将传统的“管理者—战略—组织架构—员工”的垂直式管理模式,转变为“管理者—员工—用户”的扁平化模型,站在用户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让用户变成企业的“超级粉”,成为企业的“终身员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不做预测,我只是望向窗外,看看那已经发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