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跃秘+汪增健+陈艳+邹伟+杨洪
摘 要: 通过查阅20所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分析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技能的训练方式及内容、评价地理专业职业技能训练的成效,最后结合六盘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过程,提出地方新建高校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师范生 职业技能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大部分由原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师范专业是学校的主体专业,在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师范专业转型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
一、现状分析
地理科学在大学属于理工科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不少师范院校对读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力度小,训练时间短。
大学课堂上,专业教师前期进行单一的知识讲解,后期由学生实习实践,教师不再讲解中学教材的具体内容,而直接进入大学教材,导致理科生很难理解,而文科生似懂非懂。由于不少师范生对中学教材内容掌握不够,以致实习时,站在中学讲台上不会教、不善教,知识点讲解含糊不清,教学设计不新颖,教案编写质量低,声音小、有口头禅、体态语言不当等问题很多,难以达到“合格教师”的标准。这样的“教师”走上讲台,既是对中学生不负责,又是对将来教育事业不负责。全国地理已实行新课标,但大多数地方高校仍然使用传统培养模式培养学生,造成许多毕业生难以胜任教师职业的局面。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各地高校逐步改善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但還存在许多问题,如课堂仍以教师教为主,学生听为辅;实践课与理论课学时学分分配不均,没有从根本解决学生如何实践的问题;学生的技能训练只是少数高校开展“三笔一话”,对于教学技能训练,多媒体制作与演示技能训练,课程资源开发与使用技能训练等技能,许多高校注重力度不大,没有进行强有力的训练,未对学生逐个进行严格考察。
二、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新建地方师范院校设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但理论课程的学分比重与课时分配远远多于实践课程,比例严重失衡。“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较好,而实际操作能力却严重不足。在相关高校网站上查阅省内外35所新建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资料,经对比发现,不论是学分设置还是课时分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都相差很大,多数院校实践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甚至不到理论课程学分的二分之一。17所地方院校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如图1。
图1 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课比例
“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将大量时间放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对于实践课程,由于学校没有安排或安排很少,学生自主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打折扣。
(二)基础技能水平不高,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力度不足。
一些地方院校对于“三笔一话”即毛笔、钢笔、粉笔与普通话,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性课程的要求较低。只要普通话能过二级乙等,《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不挂科,一般都可以顺利获得教师资格证。
虽然多数地方院校开设了“地理课件制作”、“三笔字”、“规范汉字书写方法与训练”、“地理板图板画”等基础技能训练的选修课程,专门传授并提高学生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和“板书、板图、板画”的基本技能,但并未要求学生必须达到怎样的水平,其效果不容乐观。
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技能的训练强度与指导力度不够,对思想教育与班级管理技能等教育技能不够重视,甚至有些院校并未开设此类课程。而这两者却是专业技能结构的核心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实习时,教学设计不严谨,设置内容缺乏吸引力,课堂教学效果差;缺乏班级管理能力,对于突发状况的处理不当或不知如何应对,都与核心技能的缺失与训练不足息息相关。
(三)课堂教学技能的培养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地方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和试讲长期以来是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唯一方法,即使目前很多学校采用微格教学法培养学生,但整体上,培养方法还是比较单一,缺少系统化、多样化、专业化的方法体系。因此,在完善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时,不应只注意“教什么”,而应关注“如何教”。
(四)在课堂技能训练中,师范生的培养方式与中学脱轨。
地理课堂的训练是师范院校的重点课程,新建地方高校在此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在技能训练课安排上,任课老师是大学教师,在技能培训过程中,虽然尽量按中学生的授课需求进行培养,但与实际中学课堂教学存在较大差距,教育理念上出现偏差。因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很快,大学老师对中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认识会逐渐地滞后。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方案难以走在前沿,师范生的教育技能训练实际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应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时期。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见习处于空白状态或者较为滞后,仅仅在大四第一个学期进行。“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是其进入教师领域的关键环节,是师范教育对师范生进行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桥梁。”通过不同形式的实习,师范生可以亲身经历中学教学活动的所有实践环节,这对于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技能等的训练和提高有着重大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教育实习时间短且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学期,属于“突击训练”。同时在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技能大赛中,训练教师的安排不够合理,对评委的挑选有滥竽充数之嫌,不能真正达到通过训练强化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借助比赛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六)教师指导力度不够,实习缺乏规范管理。
指导教师队伍一般包括实习生所就读师范院校方的指导教师和实习生所实习学校方的班主任老师和任课教师。实习生所就读师范院校的带队老师一般都会带不同专业的实习生,专业不对口,教师指导的方式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与专业教师有一定的差别。而且这些带队老师除了指导实习生外,还有其他工作要做,与学生深入交流的机会不多。而实习生所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一般都会指导实习生写教案,将上课机会留给实习生,若是实习生的教案写得不好,上的第一堂课备课不充分、教态不自然、讲授的内容不清楚等,导致教学效果较差的话,他们给实习生的上课机会就会减少,进而指导力度也会下降。
虽然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实习单位实习,但也允许学生自己找学校实习,因此,学校给予的指导监督不可能全面覆盖,难免出现一些学生并没有真正进行教育实习,只是找当地学校为其评了一个分数来交差;或有些学生在其实习学校与教师关系不够好,得不到较好的指导,导致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不到提高。
(七)实习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在实习过程中,合理的反馈和评价制度是直接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师范生评价结果的反馈,不断完善训练体系内容与模式,进而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师范生在平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中缺乏较为正式的检验方式与专业的评价标准,仅仅由一名任课教师和班上的同学予以评价和指导,得不到较大的提升。而且到中学教育实习后,回到学校仅由教师进行审核,其评价机制不一,导致学生自我调节缺乏,技能训练水平不易提高。
三、建议与对策
(一)提高实践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理论与实践并重。
适当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与课时比例,从直观层面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以纠正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意识,灌输“实践理论并重不可偏”的新观念,提升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能用”、“会用”,而不是空有“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耍耍嘴皮儿”。
(二)提升基础技能水平,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力度。
对于基础技能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和不同要求的訓练。对毛笔、钢笔、粉笔字书写水平欠缺、普通话虽过二级甲等或者过了二级乙等但普通话仍存在不规范现象的学生,要加强“三笔一话”的训练强度,以达到相对规范的程度;而对与“三笔一话”等基础技能掌握相对较好的学生,要进一步进行训练,以达到更高的水平,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让水平较高的学生激励并带动水平相对落后的学生,两者共同进步。另外,对于《心理学》、《教育学》等教育性课程要提高要求,不仅要做到不挂科,还应要求期末考试成绩不低于80分,重视平常的课堂表现,增大平时分的比例,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学习课程,而不只是在考前突击备考,平时上课却不认真听讲。再者就是加强教学设计、教学操作和教学评价等教学技能训练强度与指导力度,可以邀请一些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指导,使学生清楚中学需要哪一种教师,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三)对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进行多方法搭配使用。
可以多开展说课比赛、教学技能大赛等教学类活动,着重对学生已经掌握的课堂教学技能结果进行评价,促进师范生在课堂教学技能方面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提高课堂教学的综合技能水平。同时,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应做到多种方法合理搭配使用,善于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条件和师生的情况及课程资源现状灵活地运用各种培养方法,并在培养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因此,既要看到当前培养方法的长处合理地继续采用,又要看到运用中的问题,并不断加以完善。
(四)聘请一线教师作为教学训练课程的教师,增强教学针对性。
大多数师范生认为教师讲授《教学法》的内容与中小学教学实际相脱离,即所学内容已经落后于或不适于实际的一线教学。因此,学校应聘请一些有相当教学经验的一线中学教师作为师范生的教学训练课的老师。一方面,师范生可以从中借鉴和学习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经验,聆听实际教学的真实心声。另一方面,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可穿插介绍中学生的基本学情与身心发展特点,帮助师范生提前了解教学对象的大概情况。这样,师范生不仅能间接地积累一线教学经验,而且会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和加强相关专业的教学实践能力,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更快、更好地融入中学课堂。
(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培训。
教学见习应该贯穿大学课堂,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之前,应该让师范生多观摩中学教师授课过程,学习他们的授课方式,从中吸取经验,逐渐掌握中学教学方法和过程。而不是为省时省力而将教学见习与教学实习安排到一起进行。另外,在师范生实习过程中,老师并不是每一堂课都交给实习生上,而是根据具体表现和课程内容有选择地给实习生上课的机会。实际上,师范生实践锻炼的机会远远达不到提升其能力的要求,故应适当延长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时间,让他们拥有充分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这个环节得到较大的提升。而对于校内举行的各种教师技能大赛,应当注重其效果而不是走过场,对于比赛评委及参赛选手都应该不断提高要求和标准。
(六)加强对实习的指导、监控与考核。
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示范性和师范性,不能体现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性,以至于师范生不能胜任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因此,指导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实习过程中的有效监控,是教学实习的关键所在。地方高校和中学双方都要安排负责与合格的老师担任这一工作,对那些无法尽职尽责的老师,宁可不用,也不能滥竽充数。地方高校和实习中学双方的指导老师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在协商中完成实习指导任务,对实习生进行严格考核,切忌走过场,使教育实习考核流于形式。
(七)建立有效的反馈与评价机制。
在师范生平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考察中,应该增加评价教师的人数,而不仅仅局限于任课教师一人,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参考意见和调整计划,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学生最后的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应该是多方面的综合。如随机抽听一两次实习生的教学,调查一下实习生所在中学的教师与学生的评价等,而不仅仅是系部教师以一种方式进行评价。
四、结语
针对现阶段多数新建地方高校与我校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方式、内容及成效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模式与培养方式,主要存在课程内容设置,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力度与训练方式,实习分配与管理,反馈和评价机制,实践环节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现状与自身实际,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完善的方法。要使新建地方高校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模式不落后、与中学教学不脱节,就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教学现状及时调整与完善,不断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水平,具备与中学基础教学对口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志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课堂教学技能培养的现状调查——以毕节学院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5(33)1:156-159.
[2]“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项目组.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R].教育研究,2014(11):95-106
[3]张广花,秦耀辰,胡良民.中国7所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及其优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65-571.
[4]乔刚,孙刚成.制约师范生教育实习成效的因素分析[J].价值工程,2011,30(27):219-221.
[5]冯丽.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140-142.
[6]薛正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缺失成因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3,36(6):52-53.
[7]罗维萍.新建本科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探析[J].黑河学刊,2014(12):122-124.
项目名称:2015年贵州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51097
7018);贵州省2014年本科教学工程项目(GZSJG10977201406)。
通讯作者:杨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