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新
随着大年三十的迫近,年味儿就像一团点燃的火,越烧越旺,驱走了寒意,还不时地在空气里摩擦,迸发出绚烂明媚的烟花。
想起小时候呀,到了这时,在那四面通敞的大院子里,,家家户户必会传出“哔剥哔剥”的声响,是花生熟了?是瓜子干了?是芝麻焦了?是蚕豆爆了?大家“心知肚明”,因为那浓郁的干果香,稠腻的糖油味儿早已“出卖”了一切。那股馥郁的香,就像只无形的手,轻轻地,就将肚子里的馋虫给勾出来了。半大的孩子,又有几个做得到“忍住诱惑”?现美味当前,必要胡吃海喝一番,吃得唇焦口裂,又因上火蹿出了火泡,舌上无味,吃饭只能咂吧咂吧地。
因为上火,奶奶、母亲便不会担心年货会被我“偷吃”。于是在狭窄的厨房里,高高的摞起一层又一层笋白的蒸笼,那小塔似的蒸笼里,堆垛着各式各样的酥点:白胖柔韧的糖年糕;臃肿圆滚的白馒头;软糯甜润、缀着细碎芝麻和桂花儿的芡实糕;镶着红豆莲蓉、盈碧可爱的青米团……小巧的,不盈掌心;精致的,如针雕琢。丝丝缕缕的甜香伴着水蒸气与我扑了满怀,那湿润的温甜恍若可掬,滑滑地擦过我的唇角,轻柔得像抚触婴儿,连水泡也不疼了。我眼馋,却不敢下手,只好拼命得嗅着空气中的香甜,倒也满足。
待到一笼又一笼精致的糕点熟了,年,也到了。火消了,可以吃汤圆了。
一个又一个,用白瓷碗盛着,晶莹剔透,半隐半现地看见里面流淌的浓稠醇香的黑芝麻。一个汤圆不过乒乓球大小,软弹,轻咬一口,芝麻香味溢满舌尖,为绵密的口感更添甜意。
那时的年呀!我们家家户户地串门,尝点儿对面的糖水蛋,吃些隔壁的芋頭酥,那门檐上挂满红灯笼,是雪地里一簇簇熊熊的火焰呀!浓烈的年味儿弥漫在空气中,那些冬天,就连空气都是暖的。
而今,虽已年下,但年味儿稀薄如高原的空气,飘渺近乎虚无。钢筋水泥,阻隔了深埋于记忆中那永远敞开迎客的大院,堵塞了亲邻间融洽的情谊。各户成为独立体,由“铁将军”把守着,在原本欢庆的节日里,给人一种莫名的压力,褪色的门联在寒风中无端萧索着。时光如白驹过隙,传统也在与科技的竞争中败下阵来,默默地隐没于历史长河之中。那一片片黑压压的脑袋,一声声微信的提示音逐渐代替了年夜饭上的“高谈阔论”“欢声笑语”,年味儿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脑海。
于我而言,年味儿是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让年更加温馨。时代在进步,可我总忍不住去回望,去怀念,那些独属于年的美好回忆。愿,那些传统,那份年味儿,在经过历史长河的淘澄后,成为不变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