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文化建设的指引

2017-02-23 06:31万语
西部论丛 2017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自信文化建设

万语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指引,对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文化自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建设 新时代 文化自信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内容与中国的民族形式结合起来,通过中国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使之带有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二是把马克思主义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到中国的具体环境和具体斗争中去。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主要强调的是结合实践。所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就是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强调的是发展,突出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和时代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形态”,强调的是当代性和中国形态。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品格和民族品格相结合,使之具有不可忽缺的中国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价值

用实践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旨在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亦即中国是否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实际社会需要。就此而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口号的提出和强调具有其时代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华民族面的抉择

在中国近代“中国向何处去”是这一历史阶段的关键问题。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有相似或近似方面的俄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当时“走俄国人的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初走向马克思主义时的口号。在这一背景下,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运动,并在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在全党形成共识。

(二)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召唤

新时期重新提出和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从国内环境来讲,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面临一个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由于我国是在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因而面临更加困难和复杂的任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来说也是一个最富有创造性的大课题。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辛探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个时期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新的境界。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科学态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党也面临着新的考验。从国际上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谷;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天下仍很不太平;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然催生新的思想、新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

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第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六,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第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文化建设的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能为人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必须不断加强文化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就为我们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与根本遵循。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文化建设的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内涵,一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等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强大集束之力;同时大力推进各项重大人才工程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二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来做好工作,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要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四要努力借助各种方式、各种手段,利用各种场所、各种时机,开展文化活动,为文化建设创造理想的社会氛围。

(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建设的主题

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為习惯。”

(四)坚定文化自信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和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孙熙国曾认为:“文化自信”不能简单理解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它还包括对近代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和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李君如鲜明指出,“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应该是从文化上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方松华认为“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外延都具有广大的笼罩力,而这种笼罩力正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艾四林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拓展了现代性和全球性的内涵。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中西方文化的地位也同样发生着深刻变化,对外提出新的文化价值理念,凸显中国文化价值的现代性,更彰显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担当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原则[J]. 连方圆.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 2014(02)

[2]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建设思想的鲜明特色[N]. 朱鸿亮 鲁宽民.光明日报. 2017年11月20日

[3] 习近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N]. 新华社. 2017年10月18日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自信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