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凯
(福州大学 党委宣传部,福州 350116)
自我认同与青年教育研究
林志凯
(福州大学 党委宣传部,福州 350116)
青年时期是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青年时期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青年人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找寻过程。生物、心理和社会是影响个体自我发展的三大要素,为此,青年的成长教育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淬炼健康体魄,为成长成才提供发展动力;保持良好心态,在逆流顺流中把好人生舵盘;融入主流社会,在进取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
自我认同;埃里克森;青年;成长教育
青年时期是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也是个体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将青年人称为“边缘人”,认为青年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缺少安定感,容易神经过敏和处于紧张状态,他们常常依靠自己的文化来对抗成年人的主流文化,以取得某种安定感[1]。我们认为,青年人成长成熟的这个阶段,是自我认同与自我教育的阶段,是他们在幼稚与成熟、慌乱与稳定、朦胧与坚定之间挣扎摇摆,直至摆脱这个过程的重要阶段。
爱利克·埃里克森是美国著名的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对于之后的心理学界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2]。他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从婴儿到老年,分别对应着个体自我意识持续形成发展并构建健康美德的八个时期。青年时期主要覆盖了第五阶段(后期)、第六阶段和第七阶段(前期)[3]。埃里克森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自我认同”的概念,他的“自我认同之于角色混乱阶段”系列研究影响深远,甚至有的学人认为他是“自我认同研究之父”[4]。自我认同是自我意识中核心的自我调节系统,个体在自我认同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历程中,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问题来找寻答案:我是谁,我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能够得到爱吗?我能够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吗?因此,青年时期自我认同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青年人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找寻过程,关键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表现对自身存在感的找寻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这三个哲学命题,成为漫漫历史长河中困扰着人类的永恒命题。不论是古老的东方哲学,还是睿智的西方思辨,不论是在仰望璀璨的星空,还是在脚踏广袤的大地,人们都将其作为人类灵魂的自我拷问而孜孜以求地“上下而求索”。形而上的哲学思辨之下,对于自身存在感或者说是存在价值的认识与找寻,同样也成为困扰青年人内心世界的突出问题。
存在感包括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实体的生存状态以及相对应的实践活动,后者主要指精神世界的丰富,例如想像力和独有意识。但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存在感最终都要落到感觉上,归结到精神世界的充实与愉悦上。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信息成几何级数爆炸生成,物质生活的供给日益丰富,精神感官的享受也充斥其中,令人沉湎其内难以自拔。以大学的青年师生为例:大学是理想的桃花源,是内心的象牙塔,是人才极度集聚的高地。一名大学生,如果不能一直保持健康强大的内心,不能一直保持勇于竞争的毅力,不能一直保持脱颖而出的勇气,那么面对自己的,就只能从原来中学里的佼佼者,沦落到大学中的泯然众人。事实上,我们发现为数不少的诸如某名牌大学学生因沉湎于网络虚拟世界,最终难以完成学业黯然退学离校甚至走上不归路。同样,面临教学科研繁重任务和家庭收入极大压力的青年教师,也不乏急功近利学术造假最终身败名裂的极端事例。极度的存在感的对面,只能是极度的失落感,认不清“我是谁”的我,自然分不清来去的方向,找不到自己的空间和位置。我们发现,但凡成功人士,其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识一定是清晰而明确的。或许这种认识需要经历许多挫折甚至是失败的考验,但磨合的周期越短过程越快,说明主体存在意识越强,存在感越明显,毫无疑问,其成功的几率也越高。
二是表现在对自身孤独感的认知上。孤独感是人类独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孤独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生理上的孤独,一个人独处,形单影只。我们都读过李白的《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还有《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孤独感的最高境界,属于享受孤独。因为我们内心中都有这种主动的孤独感,所以我们对此有共鸣,所以我们会欣赏会仰慕也会期盼。另一种是精神上的孤独,虽然在闹市之内人群之中仍觉冷清,虽然前呼后拥一呼百应仍觉没有知己,同床异梦,貌合神离,“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人际交往心理上的自我封闭、自我割舍和自我放逐。
当代的青年是我国计划生育大国策下的一代人,独生子女的生存环境,经济社会的生态变化,众星捧月的家庭保护,网络时代的自我隔离,交织形成了这一代青年人独有的孤独感。与父辈叔辈相比较,他们拥有更多的家庭资源的投入,具有更为健康的体魄,更为敏锐的思维和洞察力,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更为广泛的艺术才能,尤其是具有更为强烈的表现力和占有欲;与之相对应的,他们经受挫折的能力与持之以恒的毅力不足,团队合作的精神、奉献与付出的意识不够,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厚积薄发的耐心与恒心也有待增强。
社会的现象,当代青年的心理,必然在文化中有所反映。我们可以发现,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虚拟游戏和修仙穿越小说,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基本都是不满足于现有生活状态,或者期盼展现英雄光环,希望通过天降奇缘时空穿越重头来过的侥幸心理、投机心理和游戏心理。也许在游戏或者小说中,我们通过角色扮演或者代入心理在虚拟世界中能够得到一定的荣耀与满足,但游戏可以OVER之后再重新启动,人生道路却无法折回再走,穿越时空不过是幻梦一场,精神鸦片所产生的短暂愉悦最终必然熄灭于现实世界,如何面对这种心理落差成为当代青少年认识自我、把握自我的一大社会问题。
三是表现在对自身距离感的认知上。有研究认为,距离感其实源自于动物的领地意识,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保留了这种潜意识,距离感实际上来自于安全感。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他一生专注于跨文化传播研究。他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提出“空间变化在传播中起着协调和强化作用,有时候甚至胜过口头文字”,他通过研究认为人与动物一样也有边界来划分自己的空间,而文化的不同与差异是造成空间大小的主要原因[5]。爱德华·霍尔提出了“人类空间关系学”(Proxemics)的理论,通过实验,他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分成四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从爱德华·霍尔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标示着交往双方的亲近与融洽程度,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产生不同的人际交往距离[6]。
说起距离感,我们还必须提到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豪猪理论”。寒冷的冬日里,一群箭猪挤在一起相拥取暖,但彼此的硬刺很快让它们被迫分开。为了避免冻僵,它们的身体只好又再度靠近,然后再次被硬刺扎痛分开。寒冷和刺痛的反复折磨,让豪猪们终于找到能够容忍对方的距离。豪猪的距离理论,很快被引申应用到了人际交往的距离与尺度上,精神空虚和生活单调引发社交需要,不同的素质与难以忍受的缺点成为影响人际交往的豪猪硬刺,诸般博弈与磨合之后,人们最终规定了相互容忍的适中距离,那就是各种社交场合的礼貌与规矩[7]。
青年人际交往的距离感主要体现在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欠缺上。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其中的学会共处,就是要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要善于融入团队,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宽容别人的缺陷,要学会合作共赢,为实现共同目标而携手努力[8]。大学是青年学子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过渡与桥梁,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青年们适应规则、应对竞争、适者生存的试练场。与激烈的职场竞争、社会竞争不同的是,大学里的竞争更像一种意识的培养,更突出合作状态下的竞争,也更加宽容错误与失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因此青年学子们应更加珍惜大学时光,在完成知识储备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加强自我调适,强化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让美丽的青春年华焕发出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
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中,生物、心理和社会是影响个体自我发展的三大要素。从出生到死亡,人的生理机体、心理因素、社会环境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既分阶段又有连续的心理社会性发展过程。同样的,影响青年自我认同的因素也正基于这三个方面。
一是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也就是生理机体,从本质上说是遗传素质。这是人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个体后期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人的生理机体是逐步发展成熟的,生理机体成熟的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相同年龄的孩子身心不仅有共同的表现,同时彼此之间又可能有一定的区别,这些区别个体生理机体成熟程度不同而导致的延后表现或超前发展,比如一般孩子所不具有的早熟行为或少年早慧,这些都是生理成熟的不同程度的具体表现。我们教育应该要按照青年的生理机体的发展水平来进行,落后或者超越生体机理的成熟水平都将不利于青年的发展。
二是心理因素。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其次是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最后是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认同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期的自我认同同样具有动态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受到生理、环境、经历以及认知本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三是社会因素。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生理机体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除了证明生理机体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外,也证明了人的社会化的必然性。具有生命的社会中人,只有通过认识和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青年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身的社会行为规范与准则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标准。教育者可以在尊重青年生活,遵循青年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青年性情,培育有着良好的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和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青年。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加强青年成长教育,有利于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指明方向,有利于引导青年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健康成长,有利于青年在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成才。青年从一个懵懂的襁褓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离不开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这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既分阶段又有连续的心理社会性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在探讨青年成才与教育,也应该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予以考虑。
一是淬炼健康体魄,为成长成才提供发展源动力。健康的体魄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同样也是加强身体素质淬炼的座右铭。国内外很多大学甚至中学,都将体育运动作为提升青年师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来加以重视和推动,甚至成为学校一以贯之的文化传承。例如,风靡美国大学的橄榄球和篮球,源于1829年的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赛艇运动;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是近代中国体育教育的先驱,他提出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观点,要求学生要有“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马寅初校长70多岁的高龄每天都登景山和万寿山,身体力行倡导和鼓励学生加强锻炼 ;清华大学早在马约翰时期就重视体育推广,1957年蒋南翔校长更以“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形成了清华大学体育运动的优良传统。
大学作为青年英才汇聚之地,更应该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做出贡献。首先应树立健康风气,营造人人体育的良好氛围。通过教职工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各种竞技赛事,将其作为学校的文化传承来加以推广。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清华长期倡导“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学理念,已经形成了以“马约翰杯”为龙头,以竞赛为主线、贯穿全年的群众性竞赛体系[9]。其次应形成制度措施,确保青年师生的参与面。可以因地制宜地适度制订一些奖惩措施,调动青年师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将学生的体育成绩达标,严格作为学生毕业离校的必要条件;国外的一些高校,将青年教师自身或者组织学生参与体育赛事,作为教师服务社会的业绩,纳入职称晋升的考核内容。再次应加强人文关怀,促进形成体检预警机制。2016年8月,中科院生物所年仅39岁的青年科学家赵永芳突发心脏病猝死,2001年中科院的青年科学家胡可心病逝之时年仅38岁,这样英年早逝的惨痛事例还有不少。除了自身加强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之外,大学、研究所这些科研工作者集聚的单位,应该形成一套保障健康体检预警的机制。目前,我们很多保健政策基本是服务于高知群体或者说是中老年高知群体,往往忽略了青年学者的保健服务,锦上添花固然可喜,雪中送炭尤为重要,前车之鉴,不可忽视。
二是保持良好心态,在逆流顺流中把好人生舵盘。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时期的成长危机主要在于自我认同与角色定位之间的混乱。青年人在自我意识觉醒之后,往往需要通过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一系列矛盾冲突螺旋渐进的过程,逐渐分清理想和现实、明确人生定位,最终达到自我认同的目标。之前我们分析过,当今的年轻一代多为独生子女,优裕的物质条件和家庭环境的呵护,导致他们抗挫能力较差,容易在人生的顺逆中摇摆不定失去自我。打开我们的网络,尤其是我们的微信朋友圈,大量的关于心灵鸡汤的文章充斥其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社会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普遍性和渴望得到心理暗示抚慰的迫切感。我们的青年学子,在家庭与社会的过渡环节,如同开始试飞的雏鸟一样,需要独自面对和承受那些关于自主学习、集体生活、经济开销、交友爱恋、职业规划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给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困惑与苦恼;我们的青年教师,被称为“青椒一族”,工作伊始就开始为教学、科研、课题、成家、孩子、住房、车子等等奔忙焦虑,满怀的辛酸、无奈、困惑与挣扎。
因此,我们的青年工作应着力于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从而让他们在自我认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保持健康心态,坦然面对学习和职业生涯中的种种挑战。首先应予以关心关切,从根本上解决后顾之忧。关心青年学子的成长,班导师、辅导员应更多地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方面的困难与困惑,给予关心和帮助的同时应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甘愿成为他们的上马石,而不是作为他们的拐杖。宽松的政策和良好的环境,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空间和乐土。西北工业大学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对中青年骨干教师不仅给票子、房子,还要给位子、戴帽子、压担子,他们的“五子登科”工程,堪为扶持青年骨干教师的典范。其次应予以正面引导,让向上向善的健康心态成为主流。积极倡导优良校风学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制度规章,在资格认定、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表彰奖励等考核中,重思想、重品行,实行师德“一票否决”。评选“十佳青年教职工”“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优秀辅导员”“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通过典型示范,促进青年教师树立师德大爱。再次应加强朋辈教育疏导,通过身边人解决身边事。朋辈教育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集中体现。2006年开始,西安交通大学在全国率先实行“书院制”,先后成立了彭康、文治、宗濂、仲英、南洋、崇实、励志、启德等八大书院,覆盖全体本科生。书院崇尚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所成立的党总支委员会其多数成员为学生,呈现出强烈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格养成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社区化管理朋辈教育的有益探索。
三是融入主流社会,在进取奉献中体现人生价值。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应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是集体和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集体和社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集体和社会在发展变化中包容或者影响着个人。青年人要克服所谓“边缘人”的心态,应在集体和社会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无所顾忌,也不固步自封。责任感是个人在集体和社会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关键所在,明确集体规则和社会规范,学会自尊自爱自律和自强,主动承担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在进取和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首先应倡导文明社会风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大学不是象牙塔,它是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连通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久居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社会环境对人的浸润影响是无形的,也是力量巨大的。社会若是污浊不堪,大学绝不可能成为世外桃源,青年也无法独善其身。我们应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为青年人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其次应倡导优秀传统文化,让家国情怀成为青年人的思想主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激励青年师生勇于担当为国分忧;“见利思义”“舍生取义”,引导青年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追求;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引领青年师生积极向上、自立自强;“言而有信”“忠于职守”,引领青年师生形成诚实求真的价值取向;“礼让和谐”“崇中尚和”,引导青年师生规范为人处世的言行。再次应投身广阔天地,融入实践服务社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是青年师生增长才干的修炼地,社会才是青年师生发挥才干的大熔炉。我们应鼓励青年师生走出课堂、走出大学、走向社会,在鲜活的实践中淬炼品质提升素质,坚定理想信念。我们要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坚持学校教育与鲜活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让青年师生在拓宽视角与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融入实践、服务社会。
[1] 高觉敷.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79.
[2] 陈永胜.埃里克森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理论新探[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74-80.
[3] 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79-127.
[4] 俞国良,罗晓路.埃里克森:自我认同与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7):41-44.
[5] HALL E T.The Sli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Books Editions,1990:175.
[6] 李海军.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传播思想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31-32.
[7] 叔本华.叔本华美学随笔[M].韦启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67-168.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76-85.
[9] 袁新文.一个口号,何以回响半世纪[N].人民日报,2007-12-20(13).
(责任编辑 谢媛媛)
Research on Self-identity and Youth Education
LIN Zhikai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Party Committee,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16,China)
Youth is a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minors to adults,it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stage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self-consciousness.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youth is actually the process of searching for the value of self existence.Biology,psychology and society are the three majo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The education of youth development should focus on the three aspects as follows:building up a healthy body to provide the source of power for self-improvement; maintaining a good attitude to deal with the adverse circumstances and favorable circumstances; integrating into the mainstream society and demonstrating the value of life with pioneering spirit.
self-identity; Erickson; youth; growth education
G641
:A
:1008-3634(2017)04-0099-05
2017-04-28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1484)
收稿日期:林志凯(1971-),男,福建永安人,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