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亚楠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湖南 株洲 412007)
历史怆然定格苏共失权解体
——浅析十月革命的成果在苏联由成功到丧失
孙亚楠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基地,湖南 株洲 412007)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在资本主义土壤上诞生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新纪元。1991年,苏共以国家解体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进程。苏联共产党垮台与苏联解体的根本内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束缚,外因是美苏争霸以及西方的和平演变,而苏联特权阶层的形成及其腐败导致民心尽失是直接原因。这段历史在苏联已怆然定格,但是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历程不能忘记,十月革命的成果不能否定。追溯历史的目的就是要以史为鉴,特别是对于源于十月革命胚胎的、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传承发展中纪念它,在重新审视中借鉴它,意义尤为重大。
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和平演变;特权阶层;社会主义
1917年,苏联共产党(以下简称“苏共”)凭借20万党员力量夺得政权,赢得了十月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在资本主义土壤上诞生的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壮大了世界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创了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新纪元,其影响重大而深远。1945年,以苏共为代表的200万党员成为击败法西斯的主力军,为维护世界和平正义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就在1991年,一个具有将近2 000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既无外犯又无内患的情况下却不幸垮台。一个建国90多年、有着70多年共产党执政历史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轰然倒下。昔日的大国顷刻之间解体覆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古人云: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苏联共产党倾覆的历史原因涵盖政治、经济、思想等诸多方面。
(一)俄国的国际国内形势复杂,社会矛盾尖锐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俄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帝国主义发展阶段。这时,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发展,已经具备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基础。国际上正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沉重的灾难,局势动荡不安。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俄国内进行了改革,宣布废除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农奴制,解放了大批奴隶,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急需的自由劳动力问题,使劳动力供需矛盾得以缓解,加快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但是,由于这次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没有触及其封建制度的根基,致使改革很不彻底,仍保留了大量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残余。政治上,腐朽没落的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俄国的现代化进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也受到封建残余势力的影响,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经济濒于崩溃,这使得俄国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方帝国主义国家。
俄国经济发展十分落后,民众安居乐业无法得到保障,社会各种矛盾日趋尖锐,主要表现为:俄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俄罗斯帝国与西方帝国主义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同时并存,并在相互交织中不断被激化,俄罗斯成为当时帝国主义阵营中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生产力发展近乎停滞,严重影响了俄国现代化进程。
俄国二月革命胜利以后,推翻了沙皇统治,消灭了沙皇专制制度,使俄国社会进入了非专权的时代,出现了两个政权:一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是以工农兵为代表的苏维埃政权。两个政权同时存在但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关于和平的热切诉求及对于土地权利的合理要求予以排斥和拒理,因此遭到民众的反对,注定走向背离人民的悲剧性下场。[1]1917年3月至10月,临时政府存在的7个多月时间里,一直都处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之中。这些为十月革命的发生埋下了“火种”,它预示着一场新的革命风暴马上就要到来。
1917年11月7日晚,随着“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轰隆声响起,革命的士兵、水兵和赤卫队员从四面八方开始向冬宫发起冲锋。革命者很快就攻下冬宫,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于这一天是俄历10月25日,这次革命被人们称为十月革命。
(二)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十月革命的理论基础
首先,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推进到了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是成熟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这一由列宁创立的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升华,并通过十月革命的实践得以成功地实现,使俄国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下,在世界形势极其复杂的条件下,在俄国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其次,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民心所向。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十月革命斗争的形式,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根据俄国的国情和当时的国际环境,执行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分步稳妥推进,并选择适时转化的正确战略。在具体实施上,实行了合理合法的非武装斗争与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政策,巩固了新生的工农联盟政权,从而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俄国的基层民众长期以来追求的是拥有土地的权力,渴望实现平等、和平与自由。这些正当的利益诉求,在沙皇专制下不可能实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也不可能给予保证,只有布尔什维克党可以。列宁坚持“和平、停战”的口号获得了士兵的信任,在“和平、面包、自由”的口号下解放了工人,制定了符合农民要求的“面包和土地”政策,使得农民以坚决的行动支持布尔什维克。
(三)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和无产阶级的人民性,使社会主义革命实现成为必然
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来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步较晚,只是在1861年沙皇俄国农奴制被废除后,生产力才逐步得到了解放,随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性,资本主义的发展同农奴制残余势力发生了深刻的矛盾,旧的传统势力的存在,致使俄国社会出现鲜明的两个特点:一是最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专制的农奴制残余势力及其落后的生产方式并存;二是先进的工业、商业中心的城市和工业区与落后的不发达的农业、农村同时并存。这种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落后性,导致了俄国发展的局限性,同时也造成了俄国资产阶级先天的软弱性。
但是,俄国新生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当时俄国无产阶级在数量上不占优势,在全国居民中所占比例较小,但由于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加之无产阶级深受压迫,又相对集中,有很强的革命性和组织性,很自然地形成了广泛而紧密的工农联盟,使其力量空前强大。同时,俄国无产阶级因为有坚强的、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组织和领导,有明确的奋斗纲领和组织原则,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在斗争策略上,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竭力利用战争造成的有利于革命的形势,不断推进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发展,在工农联盟的旗帜下,把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和反对饥饿贫困的斗争,与无产阶级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融合在一起。苏联布尔什维克党提出的行动纲领,既适应长期被战争破坏摧残的国家百废待兴的现实,也符合长期被农奴制和农奴制残余势力压迫剥削而疲惫不堪的广大农民、工人和士兵等基层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因此它能获得广泛的民众拥护和支持,最终为十月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影响重大而深远,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永恒的丰碑。但是,苏联共产党却最终走上了失权解体的道路,其原因值得我们高度注意。苏联的解体,也标志着十月革命的成果在苏联的丧失。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宣布苏联政府解散。紧接着,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落。至此,存在了近74年的苏联正式宣布解体,十月革命的成果从此在苏联丧失。
苏联共产党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历史时期创建的、有着光荣历史传统的无产阶级政党,且曾经是无可争辩的超级大国。然而,在它濒临覆亡时,为什么近2 000万苏共党员没有挺身而出捍卫苏共政权,为自己的国家而抗争?苏共垮台和苏联的解体,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巨大挫折。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对苏联解体进行了这样的评述:“首先应当承认苏联解体是20世纪地缘政治上最大的灾难,对于俄罗斯人民来讲,它是一场真正的悲剧。”[2]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了26年,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苏联解体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集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高度集中和集权的模式。[3]这种模式旨在应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局势,其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国内一切力量,这满足了当时苏联面临的战争需要;在工业方面尤其是国防工业方面获得了显著的成果,让苏联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变成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超级强国;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发展。[4]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着致命的缺点和隐患。
首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政策弊端积重难返,严重背离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打击了苏联劳动人民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导致了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片面追求重工业尤其是军工业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重工业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苏联时期忽视农业发展的严重后果就是人民的物质生活仍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物质生活严重匮乏。在斯大林逝世的时候,苏联人均的粮食产量和肉产品产量,甚至达不到沙皇俄国时代的水平。
其次,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打破了国家政治体制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的原则,这种体制是官僚主义、垄断性以及强制性的体现,严重地破坏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和抗议。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上述种种问题非但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弊端的凸显。[5]这种体制使得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愿望被打破,使得俄国在与资本主义国家阵营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在接下来的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时期,这种体制并没有显示出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因此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为日后苏联政治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联共产党垮台和苏联解体问题的根源。
(二)美苏争霸及西方和平演变
随着世界两极格局的拉开,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美苏在国际上拉拢自己的盟国组成各自的阵营,美苏两国进行着激烈的对抗,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在使用武力没有胜算可能的形势下,西方开始逐渐采取“和平演变”的战略:竭力对苏联实行思想文化渗透,通过鼓吹以个人利益为重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价值观来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对抗。[6]
美国和西方国家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肆意地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宣扬西方所谓的美好生活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面对这一攻势,戈尔巴乔夫放松了警惕,不仅不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反而向西方国家倒戈,鼓励民众去接受西方的熏陶,助长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舆论攻势,苏联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受西方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影响深远,整个国家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美国和西方国家通过经济贸易往来、技术援助等手段,引诱苏联的经济政治改革按照西方既定的方向发展。二战以后,美国通过特殊途径对苏联进行封锁禁运和贸易限制,作为逼迫苏联作出政治让步的手段,从而实现了对苏联政治上的打压,让苏联国内爆发了社会动荡和民族冲突,经济形势愈加衰退。
美国通过“人权问题”对苏联实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通过舆论大肆宣扬美国的人道主义,鼓吹资本主义,贬低社会主义,促使苏联内部反动分裂势力迅速崛起。反动势力同苏联共产党的斗争日益激烈,使得苏联自乱阵脚,进而不攻自破,而美国却不战而胜。
(三)苏联共产党特权阶层形成及其腐败
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使得苏联共产党成为苏联国家独一无二的执政党群体,在苏联的整个社会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绝对领导地位。一个执政党的党风党纪,关系着人心向背以及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7]列宁是杰出的无产阶级政党领袖,他始终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得到了人民全心全意的拥护,从而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8]斯大林以身作则,坚守着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动摇,在其任职期间一直把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视为其立足点,和人民一起用共同的智慧和力量迅速带领苏联取得反法西斯的胜利,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快速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成就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以赫鲁晓夫为代表的政党群体缺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全面否认斯大林执政期间的政策和作风,质疑无产阶级专政,使得苏联共产党逐渐脱离了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在有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问题上,处理问题过于感性和肤浅,纸上谈兵,不能从实际出发,经常抱着冒险和不负责的心态去实现目的,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当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需要而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时,缺少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以及实事求是的深入研究,任意决策,给苏联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为苏联共产党垮台及苏联解体埋下了祸根。
勃列日涅夫因循守旧,满足现状,缺乏锐意进取和改革的创新精神,没有对当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政治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导致苏联的经济发展出现危机。在思想和行为上过于守旧,不思进取,弄虚作假和粉饰太平。以勃列日涅夫为代表的政党群体没有为饱受苦难的人民着想,反而愈加推崇西方生活方式,骄奢淫逸、阿谀奉承之风在执政党群体中日益蔓延。上述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危机,并且矛盾趋于尖锐,导致了苏联社会动荡和最终解体的败局。
由于苏联的集权体制导致权力过度集中,再加上领导干部的终身制,使得上层阶级有机会相互庇护,相互提携。苏联的党政群体逐渐成了苏联的特权阶层 ,成了名符其实的贵族阶层,他们享有特殊待遇,他们中饱私囊,促使以权谋私及贪污腐化在各个领域泛滥,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9]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开始形成的苏联特权阶层,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再次发展演变成特权利益集团。
苏联的特权阶层在处理国家重大事情时,并不是以国家的利益为主。相反,他们只关乎本阶层的利益,完全不顾国家人民的利益;对待重大事情敷衍塞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是因为苏联国家给予苏联特权阶层的特殊化待遇,使得特权阶层逐渐脱离群众。当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境况时,特权阶层完全不顾人民的感受,仍然纸醉金迷,大搞官僚作风,让苏联共产党最终失去了民心。就是这样一个特权阶层,为苏联共产党的内部瓦解提供了助燃剂,把苏联送上了不归路。由于受当时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党的历史的影响,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弊端丛生,颠覆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肆抨击社会主义制度,导致西方资本主义从根本上取代了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从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使列宁创造的十月革命成果丧失殆尽。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十月革命可以说是人类史上震撼全球的一次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十月革命也是俄国无产阶级留给全世界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由于有了十月革命,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得以推动,是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纪元;由于有了十月革命,苏联得以诞生并发展壮大,鼓舞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打破了资本主义的垄断局面;由于有了十月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
然而,苏联的解体让十月革命的成果丧失殆尽。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是其历史发展的必然。2017年是纪念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是苏联共产党亡党和苏联解体26周年。这段历史在苏联已怆然定格,但是作为一次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这段辉煌历程不能忘记,十月革命的成果不能否定,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进步影响应当肯定。今天我们追溯历史,目的就是要以史为鉴,特别是对于源于十月革命胚胎的,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传承发展中纪念它,在重新审视中借鉴它,意义尤为重大。[10]我们应该认真吸取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 赵士国.论十月革命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J].史学理论研究,2009(3):112-122.
[2] 张全景.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及借鉴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5.
[3] 孙国军.论斯大林模式[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26-28.
[4] 梁玉春.苏联解体根源再辨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31(5):7-11.
[5] 骆晓会.陈独秀对苏俄革命和建设模式的反思与批判[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9,14(2):4-7.
[6] 曹长盛,张 捷,樊建新.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8.
[7] 王桂兰,马泽放.全面从严治党与优化社会政治生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5):19-25.
[8] 张 华,张 安.论列宁关于避免执政危险的思想[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3):36-42.
[9] 薛 燕.苏联解体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警示[J].红旗文稿,2016(3):34-36.
[10] 祖铭遥.苏联解体的苏共因素及启示[J].福建党史月刊,2010(12):47-49.
责任编辑:蔡燕飞
TheHistoryFroze,theSovietUnionDisintegrated:CauseAnalysisoftheOctoberRevolutionAchievementfromSuccesstoLossintheSovietUnion
SUNYanan
(Research Ba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Hunan Province,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uzhou Hunan 412007,China)
In 1917, Russia won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established the world’s first socialist country led by the proletariat on the capitalist soil, and created a new era in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1991, the Soviet Union ended its historical process with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tate. The fundamental internal cause of he collaps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is the serious constraint of a highly centralized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external causes are the hegemon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peaceful evolution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while the direct cause is the loss of public support caused by the formation and corruption of the privileged class in the Soviet Union. Altough this period of history has frozen frame sorrowfully,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should not be denied and the glorious history of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the Soviet Union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The purpose of tracing history today is to learn from the history. Especially for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October Revolution and developed in China, we need to commemorate it in the course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draw lessons from it in re-examination.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October Revolution; Marxism; peaceful evolution; privileged class; socialism
10.3969/j.issn.1674-117X.2017.05.006
2017-09-20
孙亚楠(1991-),女,山东泰安人,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D15
A
1674-117X(2017)05-00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