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裕辉,何清湖,李铁浪,陈楚淘,卓海燕(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加强综合改革,突出特色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秦裕辉,何清湖,李铁浪,陈楚淘,卓海燕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十二五”期间,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医药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湖南中医药大学牢牢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大好历史机遇,以中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以专业综合改革为抓手,不断加强中医专业内涵建设,突出中医特色发展,进一步提高了中医人才培养质量。
综合改革;特色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湖南中医药大学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2011年,教育部高教司启动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我校中医学专业成为首批立项建设项目之一。2014 年11月,教育部中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对我校中医学专业进行了现场认证,高度肯定了我校中医学专业建设成绩,认为我校中医学专业符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暂行)》要求,并给予“完全认可,有效期5年”。
中医学专业认证优异成绩的取得,与学校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密切相关。我们的改革包括八个方面:更新教育理念、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与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制定多元考核评价机制。
学校以中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在全校范围开展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教育理念”为题的大讨论。进一步强化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全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评价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准则。坚持“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开放办学”理念,在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中医教育发展的要求,在广泛征集教师、学生等主要利益方和上级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等广泛利益方的基础上,学校对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和完善。确定了“厚基础、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通人文、强素质、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中医教育特色,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临床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符合中医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计划。根据“强基础、提能力、重素质”的原则,设置了涵盖中医基础、经典理论与学术流派、中医临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人文六个主体课程群和系列任选公共课程,并建立了涵盖实验、实训、见习、临床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等占教学计划总学分的40%以上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学专业课程计划和课程体系。
针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特色不明显、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传统经验继承不够、临床应用于科研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我校中医学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1)临床型拔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每年遴选30名学生组成“拔尖中医人才班”,现已开设4个年级。“拔尖班”实行基础和临床双导师制,通过强化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开设特色课程等,以期培养一批能完整传承中医特有理论与特色技能的“古典型”纯中医卓越人才。(2)现代应用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传统与现代培养方式的互补,力图在保持中医学科传统特色基础上,加强现代科技知识与应用技能的教育,以培养掌握中西医学方法与技术的大批现代应用型中医人才;(3)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自2010年至今学校每年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生50名,通过突出中医全科特色、强化基层医疗实践,培养一批立足基层、适应我国基层卫生服务发展需要的“全科型、应用型”人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医学专业改革重点。为创建一支热爱本科教学,热爱中医药事业,热爱学生,结构合理并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先后出台了校级教学名师培养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青苗计划、青年教师科研基金、博士生学历教师科研基金等多项教师培养计划,并设立了校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国家、省、校各级教学团队培育建设项目,使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有力的提升。中医学专业坚持以“三能”培养(能教学、能科研、能临床)为核心,不仅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至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师资培养、学术访问,积极引进海外及“985”和“211”等知名高校的博士毕业生等高级人才;还进一步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建立了教师联系行业企业(医院、中医诊所)、实务部门(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相应制度,并组织实施了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以及国家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专家作为名誉院长、客座教授、海外名师等,定期邀请来校进行讲座。
5.1 中医学专业的课程改革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原则,突出了早临床、多临床、重经典、通人文的中医教育特色,立足基础,加强经典,突出湖湘中医文化特色;以“三个强化训练”(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强化中医实践训练、强化中医学思维模式训练)为基础,以“三增加二精简”(增加中医类课程与课时、增加实践课时、增加分析讨论课时,适当精简外语课时、适当精简西医类课时)为措施,改革课程体系,并加大和推进了创新、交叉融合课程的建设,增强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融入,开展网络教学、MOOC教学、微课建设等,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中医临证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增加中医经典课程学时,增设中医药文化课程,强化基本功训练。设置了六个主体课程群 (中医基础、经典理论与学术流派、中医临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人文);设置了系列任选公共课程87门(含网络通识平台课程22门);设置了系列特色课程:如湖湘中医文化、中医经典医籍汇讲课程等。同时,为高年级学生开设4个学期的《名医名师临证讲座》以增强临床诊疗能力。
增加中医药类课程的分析与讨论,强化中医思维模式训练。如增设“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名医处方用药特点”“中药临床运用”等分析与讨论课;建设了“中医模拟诊室”;开设了“基于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思维综合训练大讲堂”“中医经典汇讲”等交叉融合课程的讲座教学课程等,以增强学生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增加实践(见习)课时,突出中医特色,强化中医实践训练。依据“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中医成才规律,分辨证训练、方药训练、综合训练、强化训练、毕业实践五个阶段科学安排,重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中医实践训练。此外,为了方便学生自我训练,开放了方剂学自觉训练与考试系统,“文锋辨证系统Ⅱ”等。
构建“互联网+中医学专业”思维模式,推进新型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构建了新型网络课程资源,以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慕课、微课等课程建设来带动教学资源的建设,积极开展新型互联网时代教学。2014年中医学专业 “温病学”MOOC成为湖南省首门运行的MOOC教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妇科方剂学”中医四大经典等主干课程相继开设MOOC教学;2015、2016年中医学专业多门主干课程参与湖南省微课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
5.2 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
综合性实验课程的优化整合:有机整合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及中药药理学等几门实验课程,开设“机能学实验”,增加了综合实验课程。开展了系列开放性实验训练活动及基础医学实验技能与设计大赛、中医药创新性实验论坛与实验大赛,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创新思维。
创新性临床思维训练课程的优化整合:有机整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学、临床医学以及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课程,开设“基于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思维综合训练”,构建了基于疾病的中西医诊疗思维模式;主编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国内第一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讲》《中医妇科方剂选讲》,并作为选修课开设;积极探索创意课程《中医经典汇讲》,帮助学生们理清中医经典承前启后的学术发展脉络和深入领会中医经典各学科及课程的特色所在。
加强以临床诊疗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依托中医诊断学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了“信息化中医诊断临床实训、中医辨证思维训练、中医诊断现代实验”教学模式;依托中医技能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 “中医技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传统中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建设了中医模拟门诊,通过模拟门诊,提高学生的中医综合素质与诊疗能力。
一是以平台为依托,构建“中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台”。中医学专业建设有国家级中医技能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中医诊断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医学基础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并依托国家级中医技能实践教学中心建设了中医技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依托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项目建立了中医诊疗应用能力实践基地等。
二是构建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系统的课程实验、见习、实训、实习大纲,配套相应的操作规程、考核标准,目前中医学专业实践环节学分占整个学分的41%以上。同时,将中医诊断临床技能实训、机能学实验、中医内科见习及病案、外科技能实训等实验课独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三是实施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开设实验室创新性训练项目,设立中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技能竞赛等各项活动,突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三年,学校举办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大赛3次、开放性实验设计大赛2次、中医药创新性学术论坛3次、中医药创新论文大赛3次,切实提高了学生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是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社区卫生实践教学基地30个,要求学生利用暑期深入基地开展医学健康咨询服务及全科医学实践活动,了解基层中医诊疗常规,训练中医各科诊疗技能和适宜技术,撰写见习报告,提升中医学专业知识转化和应用能力。
五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综合发展。成立大学生“中医经典协会”“乾元国学社”等社团组织,举办以“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为主题的中医经典活动月活动,开展国学素养知识、汉字文化与知识、从方剂学到临床、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大赛、中医诊断知识大赛、“千方百剂”等一系列知识竞赛与第二课堂活动,形成了“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近三年,中医学专业学生开展各级各类校园科技、文体、公益等活动300余次,参与人数近2万人次。
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医学专业》的要求,中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期间,为充分发挥主要利益方和广泛利益方在专业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并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畅通渠道,学校进一步健全了教学指导机构和制度。一是成立了评建中心、教师发展中心、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等,各二级学院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其中,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坚持做到“两个一”,即每月坚持列席1次教务处周工作例会,每星期坚持到教务处办公室坐班1次。二是对原有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废、改、立”工作。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共收录文件53个,其中新增24个,修订29个。三是改革教学评价模式,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双重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考核,将其纳入教学目标进行评价。四是规范教学督导系统职责,从原来单一的“教师教学督导”扩展到“学生课堂学习督导”“教学管理督导”,真正做到“督教、督学、督管”。五是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要求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并规定教授未完成本科生教学工作量的将扣除绩效工资。自2013年实施以来,由校领导积极带头,全体教授参与本科生课堂教学工作,确保制度落到了实处。六是建立了利益方参与教育评价的机制。积极征求政府主管部门、临床教学基地、用人单位对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质量的评价意见。利用召开座谈会、后期实践教学工作研讨会、附属医院会议等各种机会,认真听取、广泛吸纳省教育厅、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用人单位、毕业生及学生家长等对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促进中医学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开展研究与改革,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是专门研究制定了 《湖南中医药大学关于课程形成性评价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规定:学生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平时成绩占30%~40%,期末成绩占60%~70%。在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中,确立以知识性评价、能力型评价和思维评价为主体内容,以课堂问答、课堂辩论、病案讨论、撰写课程小论文、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为载体的原则。二是对医类本科毕业生实行毕业考核改革。自2008年起,学校对医学类本科毕业生取消论文答辩,采用综合笔试+临床技能考核模式,起到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用”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毕业技能考核的杠杆作用,促进了医学生临床教学改革,提高了毕业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三是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2014-2015年,中医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2.91%、92.77%;年终就业率分别为95.28%、98.11%。通过考核与评价机制改革,我校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据国家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发布的 《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综合笔试院校学科成绩分析报告》显示,我校2013-2015年度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综合笔试、临床技能考核通过率在同类院校中均位于前列,总合格率位于第3。
以专业综合改革为抓手,以专业认证为契机,我校中医学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但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下一步改革将是办学体制机制深水区的改革,制度变革和打破常规会涉及到诸多利益调整,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这是保障和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在今后的改革中我们将坚守教育的根本使命——培养合格人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教研氛围,进一步强化中医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中医人才。
(本文编辑 李路丹)
Strengthening Comprehensive Reform,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Practice and Thought of Talent Training Refor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ur University
QIN Yuhui,HE Qinghu,LI Tielang,CHEN Chutao,ZHUO Haiyan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007,China)
In the period of"12th Five-Year",with the promoting of the reform of health care system and education reform,the cause of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ushered in a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firmly grasp the great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develop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taking the opportunity of professional accreditation,with comprehensiving reform as the starting point,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nnotation,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to further improve the training talent qual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omprehensive reform;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training talent quality;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R2-03
A
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7.04.028
2017-01-25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JG015)。
秦裕辉,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和高等教育研究工作,E-mail:dlqyh@sohu.com。
本文引用:秦裕辉,何清湖,李铁浪,陈楚淘,卓海燕.加强综合改革,突出特色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4):446-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