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雅青
(华侨大学 华文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现代汉语紧缩句研究综述
赵雅青
(华侨大学 华文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紧缩句是现代汉语句型句式系统中的特色和重要环节。通过梳理近百年现代汉语紧缩句研究情况,述评当前紧缩句研究的成果与缺憾,并对今后紧缩句研究做出展望。
现代汉语;紧缩句;缺憾;展望
一般认为,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对“紧缩句”现象的研究始自金兆梓先生,他明确提出“复句有可以凝缩之法”[1](P75)。在近百年现代汉语紧缩句研究历史中,仅与紧缩句相关的提法,就有“减缩句”[2](P114-115)、“紧缩句”[3](P6)、“紧缩式”[4](P101)、“连锁式”[5](P122)、“紧缩复句”[6](P372)等。目前,关于紧缩句基本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集中在紧缩句的定义、特征、性质、来源、归属、分类及相关构式等方面[7](P1-15)。
1.有关紧缩句定义方面研究
对紧缩句的定义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提取紧缩句与单句在形式上的共性及与复句在语义上的共性特征进行定义,普遍使用“用单句的形式表达复句内容”这一定义方式[8](P503)[9](P373)[10](P451)[3](P6)[11](P390)[12](P48)。二是考察紧缩句自身的形式特点来界定,例如:将复合句当中不能停顿且不属于同一主语的叫作紧缩句[3](P56-57);或是分句之间的停顿取消,有一些词语省去这两种情况看作偏正复句的紧缩[6](P371);认为紧缩句是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紧”指的是“紧凑”,即复句的分句间没有语音停顿,“缩”指的是缩减,即好些词语被压缩掉了[13](P166);紧缩句“指的是音距消失、分句凝合的复句异变形式”[14](P18);紧缩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捏合在一起,构成的中间没有停顿的一句话”[15](P311)。
总的来看,上述定义或是借助复句、单句的特点来界定紧缩句,或是将其看作复句的一个特殊类别,从外在表层的形式特点定义紧缩句,而并没有揭示汉语紧缩句本身的属性特征,并对其定义。
2.对紧缩句基本特点的研究
赵元任认为,紧缩句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句中无停顿可能”,另一个是“第二个谓语没有主语,并且即使补出主语也不一定跟第一个谓语的主语相同”[16](P70)。胡裕树指出紧缩复句具有“精练紧凑”的特点[6](P372)。朱德熙认为,紧缩句包含两个特点:一是表达条件、让步、相承等复杂的意思;二是只有一个主语,谓语部分包含两个结合得很紧的成分,且一般没有语音停顿[12](P48)。黄伯荣、廖序东指出紧缩句有复句的假设、条件等关系以及关联词语[13](P166)。张斌分析出紧缩句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对紧缩句切分得到的单位是相当于复句的分句;二是紧缩句各部分之间不但没有语音停顿,而且缩略了一些成分[8](P503)。刘天堂认为,紧缩句主要有三个特点:前后分句间是假设、条件、因果等关系、在两个谓语动词之间常用“就”“又”“也”等副词充当关联词语、各动词性短语的主语可以不相同[17]。张桂英指出,紧缩句是连用的谓词性词语之间没有语音停顿且一般有关联词语关联,整个句子是一般复句紧缩而来的[18]。齐沪扬概括出紧缩句“结构的非包含性”、“语音的非停顿性”以及“关联词语的模式化”等三个特点[10](P451-452)。毛润民则认为,紧缩句包括以下三个特点:包含两个谓词或谓词性短语、句中无语音停顿、谓词间以表达逻辑关系为主[19]。
大部分的论述指出紧缩句比较直观的形式语义特点,然而这些特点的描述更多的是基于外在的表层观察,对紧缩句特点的考察不够深刻、全面。
3.对紧缩句性质的研究
一是与紧缩句来源相关的研究。多数学者指出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认为紧缩句来自复句[1](P75)[4](P184)[11](P390)[12](P47)[13](P166)[14](P18)[8](P503)。也有少数论著并不认可紧缩句来自复句,认为无论是从理论角度来看,还是从言语实际来看,紧缩句都不能看作由复句紧缩而成[20];有的学者考察后发现紧缩结构既可以独立成句,也可以做单句的句中成分,并且指出有些紧缩格式已经成为固定格式,并不能还原为一般复句[21]。
紧缩句因其表义、形式上由两个谓核结构构成等特征而与复句有着亲密的联系,然而仅基于此就认为紧缩句来源于复句的紧缩说服力不足,而论证紧缩句非复句的紧缩的理由也不够充分。紧缩句的来源问题可以尝试从历时角度寻找解决的契机。
二是紧缩句的归属研究,相关的代表性观点有:第一,复句说、特殊复句说。即认为紧缩句属于复句,是复句的一种特殊形式[6](P372)[9](P375)[3](P6)[13](P166)[14](P18)。第二,单句说。即认为紧缩句应当划入单句类,紧缩句是复句紧缩成的单句[11](P390)[22][23][18][24]。第三,两分说。根据紧缩词组的情况区分,若紧缩词组做谓语则该紧缩句属于单句,而把紧缩复句看作复句的一个特殊小类[25][26]。第四,中间类型说。认为紧缩句是一种介于单复句之间的特殊结构形式,与单、复句构成一个连续统[27][28](P32)[8](P503-504)[10](P451-452)。第五,三足鼎立说。即认为紧缩句是与单句、复句并列的特殊句子,它不能简单归属于单句或复句[17][21][29]。
上述关于紧缩句归属的看法都是基于对紧缩句来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其缺憾是对紧缩句在句型句式系统中的独特地位不够重视,也没有对紧缩句的句型句式地位做出论证,包括与相关句型句式(尤其是与复句及相关特殊单句)的联系与区别的研究都还停留在初步描写阶段。
4.对紧缩句分类的研究
一是从形式的角度分类,主要包括:第一,根据有无关联标记及关联标记的数量分类[24][13](P166-167)[14](P18-19)[8](P504)。第二,根据主语的隐现情况和异同分类[25][27][18][19]。第三,把上述两个形式方面的分类角度结合起来分类[3](P7-31)[6](P371)。
二是从紧缩句表达的逻辑语义关系角度分类。例如,于默依据两个或几个动词短语间的意义关系得到条件、假设、转折、因果等语义类[24];梁蕴华将紧缩结构的逻辑关系分为九类[21];毛润民分为因果、并列、转折等三类[19]。
还有一些其他分类角度,例如,根据层次情况,于默认为,紧缩句可以分为单重紧缩句和多重紧缩句[24];王红明认为,紧缩句可以分为主语控制型、宾语控制型、主宾控制型、动词控制型等四种[28](P11-21)。
以上对紧缩句分类的尝试主要是从传统研究视角出发,基于紧缩句直观的形式与语义特点而进行的。
5.紧缩构式与紧缩句具体个案的研究
皇甫素飞提出“紧缩构式”概念,建立紧缩构式范畴,并在构式语法的框架下,综合运用概念整合、语法化等理论方法,系统研究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特点、生成机制,并对其构式化、语法化的过程从认知角度论证和解释[30]。
目前,大多数研究对紧缩句个案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一……就……”[31][32][33]、“爱……不……”[34][35][36][37]、“越……越……”[22][38][39][9](P378-395)、“非……不……”[40][41][42]等格式。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关注诸如“要多a有多a”[43]、“爱咋咋地”[44]、“说·什么”[45]、“V也VP”[46]等格式的用法和特点。
总的来说,目前对构式性质的紧缩句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且较为深入。
尽管对现代汉语紧缩句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总体而言,目前对紧缩句的认识和研究还存在缺憾。
1.没有对汉语紧缩句研究给予应有的重视
紧缩句是现代汉语句型句式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和特色环节,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论及紧缩句的结构特点、地位等问题,但大多数论著是将紧缩句作为相关句型句式的附属品看待,始终不够重视紧缩句的研究。
一方面,对紧缩句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对基本问题的简略讨论。目前,相比复句、单句以及连动、兼语等句型句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紧缩句方面的研究则较为零散、薄弱。即使是对紧缩句内涵、性质、特点、归属、类别等基本问题,也没有充分认识,例如,哪些形式可以划入紧缩句范畴,最为典型的紧缩句是哪一类紧缩句。像“我说做就做”这种主语只出现在句首、后项不复现主语,而“说做就做”又是紧缩结构的句子,就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看作紧缩结构充当谓语的单句,有的学者认为属于紧缩句范畴。那么这类句子的性质与归属,以及与紧缩句范畴相关的句型句式的性质与归属问题,都还没有做出较为成熟的观察和思考。
另一方面,紧缩句的研究还主要处于描写阶段。受传统语法的影响,对紧缩句的研究长期停留在对定义、性质、归属、特点、类别等基本问题的表层描写而缺乏深入解释。紧缩句的特点为什么是这样,紧缩句究竟是怎么构造而成的,为什么汉语存在紧缩句,紧缩句在汉语里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如何,对紧缩句的形成、构造的模式和动因等深层次的问题也仅是稍有涉猎或者附带提及,在教学上也是沿用传统的说法,近百年来的研究并没有太大的创新和突破。
2.局限于从传统语法研究的视角和思路看待紧缩句
传统语法研究的框架显然限制了紧缩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从传统语法研究的视角看待紧缩句,就会造成对紧缩句的研究大多是从整体视角看紧缩句的基本问题,缺乏从内部视角对紧缩句的构成、构件、构造方式、构造动因等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缺少对紧缩句整体视野和部分解构相结合的研究维度。
紧缩句在研究性质、特点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是描写和解释紧缩句的形成问题,这是因为,紧缩句的形成机制及相关动因决定紧缩句的特点和面貌。因为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框架来看待紧缩句,所以很难谈及紧缩句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紧缩句的形成机制与动因等深层次的问题,这也是近百年紧缩句研究没有大的创新和突破的重要原因。
现代汉语紧缩句的研究需要适时、适当地引入一些比较成熟的理论,或者是建构新的理论重新看待紧缩句,解释紧缩句的特点、发展和使用规律。
3.对紧缩句的研究缺乏多视角多维度的探索
目前,紧缩句研究视角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以共时层面的研究为主,缺乏历时视角的探索。除了个别个案研究中涉及历时方面的研究,目前对紧缩句的研究主要是处在共时层面。紧缩句在形式、语义、语用上的具体特征,以及紧缩句区别于其他句型句式的特点,都需要从历时的角度通过对紧缩句的形成过程、机制和动因等方面的研究来论证。
二是以静态研究为主,缺乏动态视角的研究。既缺乏上述历时方面的动态研究,也缺乏从语用、语篇等角度,对言语活动中的紧缩句的动态研究。
三是以紧缩句的独立研究为主,缺乏对其在汉语系统中的价值与地位的考虑。紧缩句是不是汉语句型句式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与复句、单句的关系到底如何,紧缩句在句型句式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等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思考。
四是以汉语紧缩句的个性研究为主,既缺乏跨语言的共性比较研究,也缺乏在世界语言里紧缩句语义表达手段的共性与个性对比研究,没有对相关深层次的问题做出论证。
五是以紧缩句的理论研究为主,缺乏应用性的研究。紧缩句是汉语国际教育教材中的重要项目,目前也有一些硕士学位论文论及[47][28][48][49][50],其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还有很多研究空间。此外,紧缩句研究服务于计算机语言、汉外语言翻译等应用性领域则尚未涉及。
1.引入一些成熟的理论科学地考察紧缩句
例如,从小句整合视角重新定位紧缩句,对汉语句型句式系统做出重新梳理,对比不同形态语言紧缩句语义的表达手段和整合方式,充实小句整合理论的内容,引入小句整合的思想来研究紧缩句。
一是避免陷入从前研究紧缩句时有关单复句划界的问题,可以启发我们重新理解单句与复句的“边界纠纷”问题[51](P278),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单句、复句、紧缩句之间的关系。
二是可以更好地描写和解释有关紧缩句的来源、性质、归属等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紧缩句是从复句紧缩来的,可是有的复句并不能紧缩,有的紧缩句也不能还原成复句。那么,哪些复句可以紧缩,哪些不可以紧缩?哪些紧缩句可以还原,哪些不可以还原?用“紧缩”与“还原”来联系紧缩句与复句是否恰当?从小句整合的视角也许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三是可以对汉语连动句、兼语句、包孕句等特殊句式进行新的定位,它们同紧缩句、复句存在共性,即都是两个或多个小句整合得到的小句整合体。从小句整合的角度,给予这些句型句式更为合理、系统的描写与解释,既是对它们目前的归属问题的一个讨论,也是对汉语句型句式系统的重新梳理。
2.要对紧缩句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系统研究,可以并且不限于以下视角
一是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相结合。当前,紧缩句研究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将紧缩句放入汉语句型句式系统中进行定位,紧缩句从外部研究,就是指从汉语整个句型句式系统看紧缩句在其中的地位,从两个小句整合成一个句子的连续性与区别性看紧缩句与相关句型句式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描写并论证紧缩句的地位和归属问题。从外部看,还可以与紧缩句关系最为相近的复句在形成阶段、机制和动因的区别方面,尤其是二者在语义特点和语义层面的整合机制方面进行对比。从内部看,主要是考察紧缩句的内部组构情况,描写并论证紧缩句的构造特征和构造原理等问题。二者结合,内部、外部相互验证。
二是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针对目前紧缩句围绕共时层面展开的研究,我们强调要从历时的角度挖掘紧缩句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历时层面的研究将为紧缩句的研究带来丰富的内容和线索,紧缩句共时层面的特征可以从历时层面找到一些解释。只有紧缩句共时层面与历时层面研究的相互验证,才能更为科学地描写、解释紧缩句研究的相关问题。
三是点面结合。紧缩句研究还有必要进一步做到系统全面的考察与丰富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紧缩句的整体性研究成果既可以指导个案研究,也可以从个案研究中获得验证和修正;而紧缩句的个案研究又可以为紧缩句系统研究提供生动的证据和进一步的启发。因此,紧缩句的研究要结合“面”的研究和“点”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为深入地挖掘紧缩句的具体特征和使用规律。
四是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紧缩句不为汉语普通话独有,紧缩句在汉语方言中的表现如何、作用机制和动因如何?各种语言中是否存在紧缩句这一小句整合体,具体表现如何?汉语紧缩句跟世界其他语言里与之对应的小句整合体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关系如何?紧缩句跨方言跨语言的对比研究也是可以致力的研究内容。可以尝试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和理论探讨汉语紧缩句与世界语言的共性与个性,对世界语言中“两个小句整合成一个句子”的整合过程和结果形成更为系统的把握。
五是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通过紧缩句理论性、系统性的研究,为紧缩句项目的应用性研究提供参考。例如,可以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紧缩句项目的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理论参考;通过跨语言的类型学研究,认识汉语紧缩句语义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手段,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紧缩句项目的教与学提供指导和帮助;为紧缩句项目的汉外语言对比和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1]金兆梓.国文法之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刘复.中国文法通论[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3]向若.紧缩句[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1984.
[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7]赵雅青.历时视角下的汉语有标紧缩句及其紧缩机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8]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齐沪扬.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1]张志公.张志公汉语语法教学论著选[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12]朱德熙.语法·修辞·作文[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1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5]刁晏斌.汉语语法研究:修订本[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
[1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7]刘天堂.汉语紧缩句探析[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18]张桂英. 连谓句和紧缩句的区别[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2).
[19]毛润民.现代汉语紧缩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0]宋仲鑫.单句、复句、紧缩句訾议[J].武陵学刊,1995(1).
[21]梁蕴华.现代汉语紧缩结构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22]丁勉哉.谈复句的紧缩[J].中国语文,1957(2).
[23]葛清林.对紧缩句应慎提紧缩[J].佳木斯师专学报,1995(3).
[24]于默.紧缩句三论[J].丝路学刊,1996(2).
[25]陈书仪.紧缩句蠡测[J].思维与智慧,1985(2).
[26]李成泉.试析紧缩短语与紧缩句[J].现代语文,2008(6).
[27]邢向东.紧缩句与单、复句划分[J].语文学刊,1988(5).
[28]王红明.紧缩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9]陈兆福.紧缩句论略[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1).
[30]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1]施关淦.用“一……就(便)……”关联的句子[J].汉语学习,1985(5).
[32]吴春仙.试说“一V就是NP”句式[J].汉语学习,1999(5).
[33]王弘宇.说“一A就C”[J].中国语文,2001(2).
[34]许维翰.“爱……不……”与“爱……不……的”[J].汉语学习,1982(2).
[35]俞敦雨.“爱X不X”式的分析[J].汉语学习,1982(2).
[36]刘承峰.“爱V不V”结构的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2004(2).
[37]郭圣林.“爱V不V”句式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9(1).
[38]林书武.英语一种特殊条件句与汉语“越……越……”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4).
[39]陈群.说“越来越A”[J].汉语学习,1999(2).
[40]徐复岭.谈“非……不可”[J].汉语学习,1981(5).
[41]洪波,董正存.“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4(3).
[42]许维翰.谈“非……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
[43]王春东.要多a有多a[J].汉语学习,1992(1).
[44]吴长安.“爱咋咋地”的构式特点[J].汉语学习,2007(6).
[45]谢晓明,肖任飞.表无条件让步的“说·什么”紧缩句[J].语言研究,2008(2).
[46]王霞.动词重现话题化紧缩句“V也VP”的形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7]刘娟.对外汉语教材紧缩句式的考察与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8]李英俊.留学生习得汉语紧缩句式的调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9]董雅静.中高级汉语紧缩复句考察分析及对韩汉语教学建议[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0]陈蕴秋.基于语料库的对外汉语紧缩句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51]邢福义.语法问题探讨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薄 刚]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Contracted Sentences in Modern Chinese
ZHAO Ya-qing
(The Academy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The study of contracted sentences is a weak link in the Chinese system of sentence patterns.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review to the research on the contracted sentences in modern Chinese in recent one hundred years.Then we points out the defects existed in the research and prospects the research trend in the future.
modern Chinese;contracted sentences ; defects;prospect
2016-11-29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汉语紧缩句的多维研究”(15CYY034)
赵雅青,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讲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汉语语法、方言、华文教育。
H146.3
A
2095-0292(2017)01-00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