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船》新解读:劳动异化之后的精神救赎

2017-02-23 08:20:49高欢欢
关键词:古船异化劳动

高欢欢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古船》新解读:劳动异化之后的精神救赎

高欢欢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张炜是当代中国致力于探索个人、家族和民族生存苦难的灵魂作家之一,他以悲天悯人的眼光书写着人们的苦难,力图找到行之有效的精神救赎之路。他的代表作《古船》以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为大背景,洼狸镇经济的发展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异化”这一不良现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省”意识、“先他人之忧而忧”的“责任担当”意识、“道在人伦日用间”的“人情”意识对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异化”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苦难;自省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劳动异化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工具理性在人们的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物质追求不断出现负面效应,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精神独立性没有同步发展甚至出现背离和矛盾,导致了异化的产生。异化包括人与自我关系、人与他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如何“立足于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关注,努力扬弃人的异己力量的支配、统治和奴役,对人的创造性、自由的本质活动的追求,提高人的主体性地位,这已成为近现代人在思考人类自身困境过程中形成的一道独特的文化批判风景线”[1]。张炜在《古船》中以悲悯的目光审视着人性恶、阶级斗争和家族恩怨带给人们的苦难,并试图把解决人类生存苦难的方法转移到传统儒家文化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结构方面,尤其是人物形象隋抱朴身上具有的“自省”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担当”意识,以及“道在人伦日用间”的“人情”意识。张炜的这一立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古船》中的劳动异化现象分析

《古船》描写了洼狸镇粉丝厂的兴起、繁荣、衰败、再兴起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实质上这也反映了以洼狸镇为代表的城镇企业在逐步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并随着劳动分工的愈加明显,财产私有制的愈演愈烈,造成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异化”是指一种事物脱离了它的本来目的和设计,进而与其本来目的产生偏转、背离。人是一个真正自由的生命个体,人的本质是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在《古船》中,物质财富的增长反而加剧了人的精神危机。人类追求物质财富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独立,而物质财富却最终阻碍了人实现自由、独立,恰恰使人迷失了“本我”。这体现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马克思对“异化”根源进行追溯,从政治异化、经济(财产)异化,最终定位在劳动异化。正如学者姚顺良所论:“经济异化(私有财产)的根源在于人的生命活动的分裂即劳动异化。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但现在的劳动却是异化劳动:劳动产物、劳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人同人相异化,一句话,人的生命活动发生了分裂。”[2]传统意义上人的主体性地位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物的第一位。

《古船》中,隋见素基于家族恩怨,一心想要洼狸镇粉丝厂姓隋,郁郁不得志,孤身一人来到了城市里。在城市的发展虽也让他踌躇满志,但最终还是赔了买卖,又身患绝症。他向兄长倾诉:“我想挺直腰杆走回去才是,要不就死在城里!我不愿让洼狸镇看到一个快死的人……不过我真想家,想含章,想叔父,想咱的镇子。这座城里没有一个亲人……”从隋见素滴滴见血的内心表白中透露出人与自我关系的异化,乡镇人在走向大都市的过程中得到的只是暂时的物质享受,他们的根依然深深地扎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他们的血依旧沸腾在日夜奔流不息的芦青河中,他们的心始终挂念着亲人之间的温存、乡邻之间的情意。隋见素在大都市获取的物质财富非但没有让他获得自由的生命状态,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反而被异化为物质的奴隶,情理矛盾充盈着他的内心,造成了个人与自身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种类本质,人在创造出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创造着自身。而人的类本质往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人的类本质特性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劳动不过是满足人的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3]个体因为生存而失去了自由自觉的生命状态,生命的意义也会慢慢枯竭,变得黯淡无光。

洼狸镇粉丝厂作为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造成了工人与老板、工人与工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主要体现在洼狸镇“隋、赵”两家在走向城镇化、承包粉丝厂的过程中。隋家老一辈人拥有洼狸镇粉丝厂,粉丝畅销海内外,真可谓是扬名中外,甚是得意。在经历了政治风波和粉丝厂重新再承包后,隋家和赵家关系开始异化。一方面,作为技术员的隋见素面临粉丝厂带来的巨大利润,蠢蠢欲动,曾想故意制造“倒缸”事件,致赵多多于死地,让粉丝厂为隋家所有。另一方面,承包者赵多多借助政治势力独霸一方,财迷心窍,为了巨大利润,不断地对觊觎粉丝厂的隋见素发出“弄死你”的信号。这里面当然有家族观念的影响,但是主要影响来源于粉丝厂在不断市场化的过程中因经济利益而造成的雇佣者和工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体现了人与他人关系的异化。人的本质属性是群体性和社会性,人与人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者,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独立的。但是随着社会分工、私有财产认可等,人类产生了层次分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诞生了权利、金钱、学识等方面的高低落差,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各种人际关系(权利奴役、资本雇佣、文化引导等)。这些人际关系背离了人本身的属性。

人与他人关系的异化还体现在洼狸镇城镇化的过程当中。洼狸镇城镇化势必带动世代生活在芦青河畔的人们一步一步地脱离土地,走向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工业文明时期。经济迅速发展带动的大众文化势必借助工业传媒之手被炮制出来,真正的民间文化被一种非自然的、假的、异化的工业文化所置换。在大众文化的引导下,“前现代的民间所面对的意识形态只有是政权抑或文化的,民间力量才得以在差异对抗中显现。现代启蒙之后的大众却是自主自觉地向工业技术意识形态靠拢,有着从众的焦虑,是为‘他人引导’的”[4]。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来的城镇化势必促使大众文化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侵蚀,而以利己主义、个人本位主义为核心的大众文化将会带来新一轮的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古船》也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这里的“自然”不是指物质本体的第一属性的存在,主要指科技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机械化生产,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古船》中的洼狸镇开始机械化生产的标志是李知常、李技术员、隋不召在老磨房里面安装了柴油机,用柴油机带动老磨悠悠地转动,用运输带将绿豆送进黑黑的磨眼,“这个老磨屋永远结束了木勺扣绿豆的年代”。后来,李知常携手李技术员发明了变速轮,在变速轮应用到洼狸镇粉丝厂的生产时,隋不召立刻就死在高速运转轮之下。这标志着机械化已经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机器的产生和发展,其本身是为了使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人的自由和独立,但是恰恰是机械化使人类成为机器的奴隶。

显而易见,洼狸镇粉丝厂的机械化生产致使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机械化生产的异化,一个人的生命因为机器的广泛应用而变得残缺不全。洼狸镇粉丝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于无形中酝酿着新一轮的苦难——劳动异化。“《古船》是一部写人间苦难的书,是一部祷告人间不再有苦难的书。悲悯的眼光,必然是批判性的,是一种针贬……说穿了,《古船》是对人的现存状况抗议,是对人性的现存状况的否定。《古船》认为既有的人的生存状况应该被改变。”[5]张炜也正是借助《古船》中洼狸镇粉丝厂的发展来表达自己对人情冷漠、自我分裂、生产机械化的现存状况的否定,表露出对现代人生存状况的深深忧虑。

二、“劳动异化”下的精神救赎之路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建文化自信成了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使我们这个国家的社会创造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人性的发展获得更大更开阔的空间,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将人性恶的一面暴露了出来。文学除了挖掘与发现各种人性内容,也必然承担批判与扬弃这一社会责任,古老的惩恶扬善也还是文学不能不捎上的东西”[6]。有学者提出:“毋庸置疑,中国人需要重建文化自信。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通过文艺复兴才能重建文化自信。文艺复兴的目标是发现个人,方法不是复古,不是媚外,而是内部发掘外部引进。”[7]还有学者提出:“先天不足的启蒙历史,现实存在的合理性假象,既是文化危机的根源之所在,更加剧了当下的文化危机,所以21世纪的中国必须来一场新的启蒙运动。”[8]86在文化危机四伏的当代,许多学者也纷纷将目光转移到传统的儒家文化上来。可以说,《古船》就是应运而生的一部杰作,文本的文化意义也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隋抱朴的身上。隋抱朴身上所具有的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心理积淀为解决当代人与自我关系异化、人与他人关系异化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

首先,《古船》中隋抱朴这一人物形象典型地体现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自省”文化心理结构。自省的文化心理结构促使隋抱朴不断地反思老隋家的人有罪,自己有罪。一方面,他认为洼狸镇粉丝厂不应该为“隋”家所有,他对父亲的去世、母亲的惨死痛心不已,他对弟弟隋见素为家族恩怨、个人私利的胡作非为表示愤怒;另一方面,他的自省意识促使他沉默地坐在老磨屋里,一动不动地、日复一日地聆听着老磨“呜隆呜隆”的声音,多次发出“老隋家,老隋家的人有罪”的感叹,默默地思索着“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好”。隋抱朴的内心每时每刻都在忍受着“情欲”和“理性”的撕裂,这些都是他深刻的自省意识的体现,促使他不断地去解剖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去翻阅《共产党宣言》。在文本的末尾,隋抱朴终于因为深刻的“自省”意识促使自己觉醒,最终成为洼狸镇粉丝厂的权威人物和精神领袖。“自省”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自省”意识,一个人能够及时有效地审视自身的道德品质,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鞭策自身努力学习知识,从而实现人的道德、知识和行为的和谐统一。

其次,隋抱朴自身所具有的责任担当意识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心理结构渗透在隋抱朴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和情感状态之中,也是促使他这样一个重视骨肉亲情的人物,宁愿和弟弟闹分裂也不愿意让弟弟为了一己私欲或者家族恩怨而断送整个洼狸镇人们的幸福生活。在心理层面,他坚信“洼狸镇粉丝厂不姓赵,也不姓隋,它属于洼狸镇所有人”。正像他回答隋见素时所说的那样:“不过粉丝厂落在你手里早晚也是镇上的灾难,我还是得从地上爬起来,擦净了血,还会用老拳把你打倒,打败你。”在行为层面,隋抱朴三番五次地处理粉丝厂的“倒缸”事件,哪怕粉丝厂的拥有者是害死自己母亲的仇人赵多多,他都义无反顾地去做,这充分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担当意识。隋抱朴最后走出老磨房,担任粉丝厂厂长,解救粉丝厂于危难之中。隋抱朴自身具有的责任担当意识,“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文天祥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9]34这种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责任担当意识至今都闪烁着熠熠光辉,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基本观念、情感、思想和态度,构成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中的重要一部分。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个人主义虽然是现代性的最大成就,但也是滋生问题和疾患的一个根源。它不仅可能削平、窄化我们的生活,使生活的意义更为贫乏,而且也可能使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使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怀更少”[10]。在个体利益至上的当代,在人际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儒家思想文化,来化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从而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就显得格外重要。

隋抱朴所坚守的“自省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优越性,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提倡的人道精神、人格理想的正面体现。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分工促进阶级明显分化、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现实状况下,继续弘扬这种个人的“自省”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可以在当代为解决人与自我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这样严峻的问题找到新的方向,让人们能够愉快而和谐地生活在一个既有高度物质文明又有现实精神安息场所的环境之中,“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再次,赵多多承包的洼狸镇粉丝厂在实行了机械化生产以后,解雇了部分工人,留下来工作的工人也失去了往日的笑脸,机械地从事着劳动,不言不语,表情冷漠,出现了人与机械化生产的异化。可见,“理性因科技在近代的急剧发展,日益损害着个体作为动物性的非理性的生存(人总是动物)。它由于忽视、舍弃甚至排斥、牺牲个体的独特性、偶然性、丰富性,而使‘人为物役’,成了各种机器(包括物质机器和社会机器)的奴隶”[11]16。如何解决人与机械化生产异化这一问题呢?也许“道在人伦日用间”的“人情”意识能够有效地实现人与机械化生产的和谐统一。以儒家“仁”学思想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使人们重视亲情、友情,乡里和睦,人活着的现实意义在于日常伦理生活之中,在于人与人相互交往中的含情脉脉。重视“人情味”的儒家道德“由于在文化心理结构上已经把人的存在意义放置在‘人伦日用间’,人生理想满足在社会性的人群关系和日常交往中,也许可能在将来不致发生所谓‘真实的存在’(个体)像被抛置在均一化整体机器的异化世界中,而倍感孤独和凄凉?或沉沦于同样是均一化的动物性的抽象情欲中,而失去人的本质?”[9]35“即使是失去对神的信仰而陷入机器(科技机器和制度机器)支配的日常世界,人在自己的悠久的文化心理积淀中,难道就允许真正无家可归?就不能够找到自己建立的信仰和信仰的快乐?”[12]238“道在人伦日用间”的“人情”意识常常让人们在自然界中发现花香鸟语的楚楚动人、山川河流的气势磅礴;让人们在家庭里感受到母爱、父爱的细腻,妻子、丈夫的含情脉脉,孩子的天真可爱;让人们在单位感受到同事之间互帮互助的友谊。即使因为机械化工作而疲惫不堪的人们也能够在随处可见的自然景物、无处不在的亲情、友情之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在机械化大生产普及的当代,重视“人情”不是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吗?

三、结语

《古船》作为新时期经济改革、民族文化反思的重要文本,以洼狸镇粉丝厂的承包经营为线索,不断地追溯“土改”“大跃进”“文革”给洼狸镇人们带来苦难的根源,作者回望传统文化的立场不仅仅让人深刻地反思历史,更让人看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带来的“道德危机”“精神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简言之,人的生命活动发生了分裂,人的本质属性发生了异化。张炜以悲悯的眼光审视着生命,审视着苦难,试图将劳动异化的个体的救赎之路定位在儒家传统文化中的“自省”意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意识及“道在人伦日用间”的“人情”意识,分别来解决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机械化生产之间的异化问题,进而促进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人与他人和谐相处、人在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找到生命的意义。也许张炜立足传统文化的救赎之路有待时间的考验,有待实践的检验,但是,我们坚信,他的努力为化解新时期的“道德危机”铺垫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为21世纪文学对人性的进一步开拓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价值。

[1] 刘玲媚.人网异化:异化的现代形式[J].探索,2003(3):66-68.

[2] 姚顺良.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语境和内在逻辑[J].理论探讨,2007(6):38-41.

[3] 朱瑾.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的现实意义思考[J].哲学思想,2012(9):216-217.

[4] 王姝.民间自由言说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理论与创作,2005(5):30-34.

[5] 王彬彬.悲悯与慨叹重读《古船》与初读《九月寓言》[J].当代作家论,1993(1):57-62.

[6] 裴毅然.20世纪中国文学人性轨迹概述与展望[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3):20-24.

[7] 刘军宁.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写在即将到来的新人文运动前夜[J].国学,2007(6):46-48.

[8] 张启蒙.感性与理性之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9]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10] 唐文明.现代人的道德追求[J].读书,1999(8):143-148.

[11] 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12] 李泽厚.人类学历史本体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NewInterpretationofTheAncientShip:SpiritualSalvationafterAlienationofLabor

GAO Huanhu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Zhang Wei, as one of the soul writers, is committed to explore the suffering of life about the individual, the family and the n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He writes the sufferings of the people with compassion so that he can find the effective way of spirit redemption. His masterpiece ofTheAncientShi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 in the new period, reflects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under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throug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ali town, which has three aspects, self-alienation, alie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and alienation between man and the nature. The concepts of the introspection, the sense of duty of being the first to bear hardships and the human consciousness of the “dao in ethical dail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ve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suffering; introspective consciousness; responsibility consciousness; alienation of labor

2017-08-29

高欢欢(1989—),女,河南新蔡人,河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I207.42

A

1008—4444(2017)05—0139—04

(责任编辑:王菊芹)

猜你喜欢
古船异化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古船和木墩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四大古船复原“大帆船时代”
重构白板舟:3D建模在疍民古船复原中的应用(英文)
热爱劳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