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大学教师文化危机与重构策略
郑海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大学教师文化关乎着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建设,直接反映着大学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大学教师所处的的政治、经济、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教师文化受到多方冲击和挑战,面临着多种潜在的威胁。把握当前大学教师文化面临的困境,探寻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尝试提出其重构策略,以期对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师德建设,推动高校教师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大学教师文化;危机表征;原因探微;重构策略
大学肩负的任务之一是对人类文化进行筛选、提炼和融合,使人类优秀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这一艰巨任务的践行者和执行者就是大学教师,所以大学教师自身的文化建设关乎着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和传承,成为整个大学文化建设的轴心之所在。优秀的大学教师文化会熏陶出卓越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对知识的追求、对工作的热忱、对职业操守的坚持推进了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大学教师文化面临着沉沦和危机,大学的精神家园将面临坍塌,整个大学精神将沦为荒芜。因此,分析和把握当前大学教师文化面临的困境,探寻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及其重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研究者对文化、大学教师和教师文化的定义:大学教师文化应指长期浸润在大学文化氛围中的教师群体,以其独立的身份和独特的个性,在教育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中不断汲取文化精华,经过长期的积淀和融合而形成的与众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职业意识,是大学教师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称。它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加以区分。从静态来看,大学教师文化主要包括教师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和职业道德,它们内隐于教师的心灵深层,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从动态来看,大学教师文化主要包括教师的思维方式、行为态度,其外显于教师的形象、教风和学术风范,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大学教师文化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大学教师价值选择的影响。近年来,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对大学教师原有的价值观念、职业信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引发了大学教师文化的危机和沉沦,具体表现如下。
(一)自我职业角色认同的淡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冲击使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出现了分化,出现了自我迷失。为了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实施了结构工资制度,即以量计酬、多劳多得的激励机制,但也造成了一些大学教师以市场化的规则重新衡量和定位自身价值,经济效益成为其工作的动机和初衷,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教师传统的自我职业角色的认同逐渐淡化,职业奉献精神逐渐式微。
(二)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与价值目标的短期化
大学教师文化的深层结构是由大学教师的价值观念系统建构的,是大学教师文化的核心部分,渗透并交织于教师文化的诸要素之中。由此可以推断大学教师价值取向是指“大学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以及在观念和行为上作出的选择”[1]。在全球化经济浪潮和功利文化的影响下,伴随着中西文化的冲突、现代与传统的交锋,大学教师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出现了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唯利是图等不良倾向。他们对经济利益和名誉的追求动摇了其对职业理想的坚守,有些人放弃了对学术操守的坚守,开始重视眼前的物质利益和实惠,学术演绎成追求功名利禄的手段,失去了促进大学教学和大学教师精神升华的意义。在名与利的驱使下,一些大学教师越来越趋于追求短期化的价值目标,“完全模糊了科学研究的边界,亵渎了科学研究的真谛”[2]。在价值取向功利化的驱使下,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效果不佳、缺乏深度思考,这就影响了整个高校的教学质量,降低了大学品位,消蚀了大学精神。
(三)脱离师本,淡化天职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角色的神圣职责,踏上三尺讲台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成为具有崇高精神的自我觉悟者,因为“自育”者才能“育他”。在教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地修身养性、完善自我;要以自身渊博的学识、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去启发、感染学生自觉地汲取知识、探索世界;要引导学生主动追寻人生价值和生命的真谛并积极塑造乐观、健康的人格。然而,为了获得职称晋升的机会和通过科研考核等,部分大学教师把主要精力投放在论文的撰写、课题的申报和人情世故的走动上,较少研究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滑,更谈不上育人。育人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坚持方显成效,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其主要职责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这种教育理念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忽视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和精神状态,曾经令人艳羡的浓浓师生情也日益淡漠,甚至有学生对教师产生不满或对立的情绪。
(一)高校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的缺陷
在我国高校现行的管理制度中科层行政文化盛行,教师作为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元素,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熏染。科层管理模式“依赖建立理性化的规则、政策和程序,甚至以非人格化的外显形式否决了教师的情感需要和愿望达成。科层组织及规约以庞大的体系掩盖了教师的困惑,于是消极的无奈和惆怅成为很多教师的主导心境”[3]。尽管高校管理者意识到了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易操作,终结性评价还是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并且与经济性奖惩挂钩,质性评价却被忽视。此外,一些高校根据职称和相应的级别对教师每年度的教学量和科研任务量作出了明确规定,并详细地制定了奖惩规则和办法。这些任务量的完成与否跟教师的职称评审、津贴的发放和鼓励性的物质奖励紧密联系。这导致有些教师转而只顾个人物质利益的得失,对教学活动敷衍了事,把教书当成副业,平时更忙于写论文、跑项目,极大地削弱了教学质量,使得大学教师文化陷入严重危机。
(二)市场经济的冲击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更加广泛和频繁,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影响着作为主流文化传播和弘扬者的高校教师,导致了其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和否认,使得他们构建的价值体系内部出现了动摇。因为“每一次利益观念的解放都会较大地冲击社会的道德观念,并由此而引发道德价值与利益价值之间的冲突”[4]。一些高校教师改变了秉承的处世哲学和行为方式,逐渐淡漠了自我肩负的社会责任及奉献意识,商品化、世俗化之风吞噬着其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使得其原来坚持的高雅和独立日趋变得庸俗、没落,高尚的职业光环也失去了应有的光泽。
(三)教师队伍的自身因素
大学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决定着大学办学质量的高低。近年来,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有些高校教师的价值目标和行为选择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影响和阻碍了优秀大学教师文化的形成。高校部分青年教师,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尽管其教学积极性很高、科研成果不断,但他们容易忽视道德的修炼和思想理论的学习,导致职业信念和社会责任缺乏,对社会上的消极行为也缺乏应有的抵制力,不可避免地出现“趋名逐利”和“自扫门前雪”的不良倾向。还有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沦为纯知识和技能的讲述,缺乏作为教师的独立思考和灵感启发,使得工具性充斥着大学课堂,学生无法领略课堂学习的美妙之处。大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下滑必然阻隔大学精神家园的建设。
大学教师文化危机引发了大学精神的萎靡不振,曾经充满活力和正能量的大学精神家园面临荒芜的危险。因此,汲取国外大学精神、重树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批判意识、重塑大学教师文化,已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及高校教师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鼓励教师回归教师之本
现代大学肩负着多元化的职能,但其立根之本仍是教书育人,这是大学存在的根本前提与内在逻辑。古往今来,但凡载入史册的教师都是以教为本,因教而扬名,而不是其学术造诣和学术著作。永远的“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因其生动的教学而万古流芳,其学生整理的学习笔记《论语》中的许多言论至今影响深远。孔子自道“述而不作”。大学教师应重新认识自己的天职和使命,认识到自身科研及其他综合能力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首先应体现在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评价上,以教为本应成为高校教师追求的首要职业理念。
(二)坚守为师之道,重塑师道尊严
教书育人、淡泊名利等教师应有的职业精神正陷于前所未有的危机。所以应加强大学教师的师德建设,让其重新坚守为师之道,重塑师道尊严。这就要求大学教师自身要秉承高尚的职业信念和职业操守,提升内在的品行修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追求诲人不倦、铸造灵魂的崇高境界。《礼记·学记》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5]8众所周知,传道的最佳途径是言传身教,因为传道不仅指传授为学之道,还指传授为人之道。教师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吸引力和深远的影响力,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方能于润物细无声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志趣的选择,甚至其人生的选择。
(三)守望师魂,捍卫学术尊严
我国知名教育学者冷余生曾述:“教育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是大学的本质属性。”[6]学术研究不仅是学者主体创造性外显的知识成果,还是一种追求真理,以真理为归宿的精神,更是一种辨明是非和传播真理的过程。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不能简单地表现为一种外显的学术产出,更应该表现出其对学术恪尽职守的态度以及其秉承科学精神和学术良知而对知识、真理的不懈追求。重建大学教师文化必须捍卫学术尊严,守望学术自由,进而实现大学教师作为师者和学者于一体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大学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守崇高的学术信念,发自心底地热爱学术研究,遵守学术规范,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这是高校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立身之本,也是促进大学教学水平提升、大学教师精神升华的重要路径。
[1] 于晶.论素质教育与教师价值取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24-126.
[2] 周川.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教育性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7(3):66-69.
[3] 吴文胜.教师职业认同:困境与理性回归[J].现代教育论丛,2008(6):55-59.
[4] 兰久富.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97-102.
[5] 倪敏达.《礼记·学记》的教育智慧[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6] 冷余生.大学精神的困惑[J].高等教育研究,2004(1):2-5.
CollegeTeachers’CulturalCrisisanditsReconstruction
ZHENG Haixia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The college teachers’ culture is fundamental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lture and college spirit. Though the excellent teachers’ culture is generally dominant, upon the impact of economic civilization an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environment in which college teachers live has changed a lot, their culture has been challenged greatly. So, to know the dilemmas the college teachers’ culture faces at present, to explore the causes and the ways to reconstruct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ulture, to boost the colleg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higher learning.
college teachers’ culture; crisis representations; explorations of causes; strategies to reconstruct
2017-03-22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河南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问题研究”;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河南省大学教师文化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2015-JKGHYB-0070)
郑海霞(1975—),女,河南周口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G650
A
1008—4444(2017)05—0116—03
(责任编辑:王兰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