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学礼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益尝试
杜学礼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极为重要的内容。为加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组织“筑梦杯”微视频大赛,让学生在广泛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和风细雨的方式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并最终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自觉的行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课内实践教学探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着眼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简练的语言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诉求和发展目标。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作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于是,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时代要求,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先行军”[2]。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大学生在大众传媒营造的开放、自由、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形成了独立、自主、公平、竞争、民主、法制、创新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积极向上、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大众传媒宣传的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以及现实社会的一些消极因素影响下,形成了世俗化、功利化等扭曲的价值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盛行,责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迷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于是,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面临着诸多挑战,应该从创新教育解读机制、实践转化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等方面着手,克服单一的灌输式培育机制的不足,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为[3]。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主阵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工作,同时包涵了宣传党的政策、表达国家意志,纠正思想误区、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工作。于是,思政课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促进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工作。在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同样蕴含了丰富的德育资源,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而它也是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应当充分借助的极其重要的载体。
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青年大学生处于一个容易冲动的年龄,他们对很多新事物都怀有极大的热情,思想活跃。正因为此,他们思想上的偏差需要引导,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使他们走上健康的轨道。
大学生对大学教师具有较高的心理预期和一定的敬畏感,至少从学识角度,对教师有一种钦佩之情。因此,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价值观引导就会取得一定的成效。
大学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学校园和图书馆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和生活场所,为大学生增长知识、感悟生活,确立稳定的世界观提供健康的条件,共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大学生塑造了归属感。大学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使同学们在相互协作之中不断增进情感交流,树立对社会的正面评价,确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有利于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高校思政课教师大都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已经确立了比较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个人言行和教学实践中。思政课教师也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言传身教的任务,促进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增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中国的崛起有助于树立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在处理很多国际事务中,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的国际形象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恰逢其时。当代青年大学生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认可中国的发展道路,进而认可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当代大学生
增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首先就要以正确的理论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明辨是非,从学理上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用理论武装群众,通过舆论宣传改造思想的惰性、塑造群众的精神、树立坚定的信念。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9毛泽东说:“夫所谓信仰者,必先之以知识,知之而后信之……夫知者信之先,有一种之知识,即建为一种之信仰,既建一种信仰,即发为一种之行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5]228邓小平说:“对待现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体系,我们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态度呢?……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加以批判地分析。”[6]43用理论来武装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态度,同时也是革命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增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需要以正确的理论进行阐释和引导,让大学生掌握了理论武器,才能够真正显示出改造社会、影响社会的巨大力量。
(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7]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首要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坚定的信念。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本认为,态度主要经历三个形成阶段。一是模仿或服从阶段。二是认同阶段,即主体努力使自己的认知、情感与榜样人物或外部要求一致,但这一阶段的认识未必深刻,也没有与自身原有的态度体系相融合。三是内化阶段。内化是指个人对态度的对象自觉形成特定的信念,并以这种信念指导行动。在这一阶段,外在要求与自身原有的态度体系相融合,形成新的态度,并不受他人关系和外界压力的影响[8]471。大学生这个青年群体正处在价值观可塑性极强的过渡阶段,需要对他们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的重塑。我们可以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内心体悟、个体接受和自觉践行进行科学引领,让他们的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信念引导机制和践行强化机制真正产生“内化”效应,去指导自己的行为[9]。只有内化为坚定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和社会理想,才会对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拥护。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我们要在学生的学习环节和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发现和摒弃消极的、低俗的、落后的、愚昧的理想信念,并用积极的、高雅的、先进的、理智的理想信念武装大学生,让学生自觉调节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高尚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内化。在理想信念熔铸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将其作为纲领和指南,武装和教育学生[10]。
(三)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告诫青年大学生:“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1]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旦内化成当代青年学生的信念,就会自然外化为其自觉的行动,而这正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如果脱离人民群众、远离社会实践,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上,永远也不会发挥实际作用[1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其价值所在。只有在全社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凝聚更多的共识,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生力军也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教材知识讲授的过程中,不断揉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在实践教学环节也不断增加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之中的认同。
(一)思政课教学改革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采用新媒体来增进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记录的知识单向传输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信息化、自动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于是,教育者需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更多采用新媒体的方式增进课堂的活力。同时要摆脱单纯的舆论宣传方式,摆脱官气,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进行教学。
利用讨论形式分享个人经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讨论为主,讲授为辅,激发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大家共同参与中完成课堂教学。“大学生是否接受一种价值观和这种价值观能否与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相印证是紧密相连的。”[13]于是,在讲授内容方面采用更加接地气的素材,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实际,联系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需要进行讲解,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网、校园贴吧、网络课堂等网络资源,以寓理于事、寓理于情等方式快捷、高效地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与信息呈现给大学生,使他们在参与和讨论的互动过程中,不经意间得到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和心灵的成长[14]。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注意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期增加他们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加时政探讨,鼓励学生讨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的要求与当前国家政策和发展方向结合起来,结合实际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视中国社会变革的过程探讨和发展方向分析,客观辩证对待各种社会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的设想与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前途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发生的根源、趋势、影响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坚定立场,自觉地与党和国家的根本原则保持一致,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15]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要求与大学生自身联系起来,分析当代社会的公民诉求和公民意识之间的差距,树立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和治理国家、化民成俗的担当意识。
通过中西社会状况比较讨论,分析各自社会的特点和优劣及其深层次原因,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如果就现代西方文化传统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来说,其精华似乎不外乎“倡导科学理性,尊重人权民主,注重契约规则,主张个性解放、创造现实人生等积极方面”[16]。这些都是符合现代精神、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然而,如果进行深层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中西社会状况的比较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从横向来看,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整个社会凝聚力不断增强、社会秩序井然有序,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常不可避免地陷入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社会治安较差,人们总是以自由权利为借口挤压政府行政的空间和力量,导致社会关系调整困难,社会改革进程缓慢。从纵向上来说,中国的工业化和市场经济才发展了三十多年,物质财富的积累还很有限,经验还不很充分,人们的意识还有待提高;而西方发达国家大都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社会建设经验远远超出我国,所以我国的社会发展落后、公民意识淡薄、生态环境较差又是发展不充分的表现。
通过中西价值观的比较,澄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远意义。西方社会所崇尚和标榜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理念,根本上是无法实现的。近年来的很多事件都在展示西方社会制度的先天缺陷,甚至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西方国家以个人的私有为政治前提,在个人私利欲求无限扩大的时候,不可能实现社会真正的平等,资本的逻辑会把所有价值评定的公正性都消解掉,带给人们的终究是一个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构成的世界。而对于社会问题的彻底解决,只能是社会主义原则,即以公有制原则代替私有制原则作为政治前提。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的诉求与传统社会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增强爱国意识、敬业意识、诚信意识、友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的讲话中强调:“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1]7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这些其实都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精神、诚信意识尤为明显;但是,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更多的指忠诚于君主。当代社会的爱国需要扩大内涵,把改善国家面貌、维护国家形象和声誉、自觉为国效力作为爱国的内涵。同时,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主要源自于个人对上天或神灵的沟通方式,只有诚才能获知天道,天道落实在人事上,就变成了人道,人与人之间也应该用信来维护。当代社会的诚信观念更多的要落实在陌生人之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通过诚信来确保市场的健康有序流动。同时,爱国中暗含着敬业,诚信中蕴含着友善。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个人的价值诉求,当前在很多方面都仍是积极有益的,理应借助于此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传统人格与当代精神结合起来。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契约精神和公民意识,而传统社会重视的却是人格修养。在当代社会,对于人格修养的诉求仍是需要的,我们应该用古代圣人品质和人格精神感化、激发、塑造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社会的修养工夫论丰富而精微,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尤其是孟子提倡的浩然正气的精神状态和大丈夫人格理想,在当代欺诈横行、腐败屡现的背景下仍有积极的意义。
(二)实践教学环节激活课堂内容,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必由之路,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意义重大: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转化作用,对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强化作用,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承载作用,对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辐射作用,对大学生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提升作用[17]。
采用微视频大赛的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通过“筑梦杯”微视频大赛,让大学生深刻感受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给中国带来的沧桑巨变,深化对社会主义道路、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微视频”大赛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课联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之一。“四课联动”的设想是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并推动实施的实践教学改革尝试,即包括“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的“明理杯”课程辩论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鉴史杯”历史情景短剧大赛,“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尚德杯”爱国主义主题演讲比赛,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筑梦杯”微视频大赛。微视频大赛的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调查和户外拍摄,需要多人的直接参与和精心剪裁,这正是学生自己所创造和营建的一个独有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说:“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用丰富集体生产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18]12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确实对于这种实践形式很有兴趣,参与意愿极高,感受也非常深刻。同时,微视频大赛以当代颇受欢迎的新媒体形式,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沧桑巨变,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引导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搜寻素材,增强了真实感受,留下了深刻印象。
隐形教育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隐性教育是行为主体在某种环境中,有意或无意地获取非预期的某种经验的过程。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教育过程的随意性、教育结果的非预测性、教育途径的开放性、教育内容方式的隐含性和教育主体的自主性。信息的暗示方式和主体的心理需要是隐性教育的运作机制[19]。付安玲等认为,实践课包含大量的隐性教育资源,比如社会调查、参观实践、社会服务、挂职锻炼、文化下乡等。充分利用这些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资源,在实践课中进行隐性渗透,使大学生在实践课的学习中形成对当前社会主流价值的正确认识和理解[20]。也就是说,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形培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就会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有五个着力点:立足生活实践,打牢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的根基;挖掘显性课程的隐性资源,构建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的平台;借助网络文化隐性教育的优势,拓展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的载体;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的合力;提升学生素质,抓住核心价值观隐性培育的关键[20]。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18.
[3] 赵果.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67-70.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 习近平.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2-11-18)[2017-08-12]. http://www.gov.cn/ldhd/2012-11/19/content_2269332.htm.
[8] 桑国标.学校心理咨询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 王丽丽,张森林.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4-47.
[10] 高地. 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111.
[1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2] 徐光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课题[N].人民日报,2010-04-19(9).
[13] 陈大勇,刘清才.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114-117.
[14] 付安玲, 张耀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 88-91.
[15] 杨志平.找准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N].光明日报,2013-02-23(11).
[16] 冯平,汪行福,王金林,等.“复杂现代性”框架下的核心价值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3(7):31-46.
[17] 邓卓明,姜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99-102
[18]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19] 沈嘉祺.论隐性教育[J].教育探索,2002(1):54-56.
[20] 付安玲,张耀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隐性培育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4):88-91.
AnInstructiveAttempttoInternalizationinMindandExternalizationinBehavioroftheSocialistCoreValues
DU Xueli
(School of Marxism,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6, China)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main and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We attach importance to practice-based teaching of theory course in class by hosting Micro-video Contest with the theme “Nesting Dream”,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have an insight into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on, get profound influence unconsciously in a gentle and mild way, and finally put into practice consciousl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ourse ofAnIntroduction; study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 class
2017-08-15
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用好思政课堂主渠道,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度人文社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2017-ZDJH-117)
杜学礼(1964—),男,河南新乡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G64
A
1008—4444(2017)05—0005—05
(责任编辑: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