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高职院校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于秀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高职教育时代的发展,对高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全力打造能够胜任新闻采编与制作相关岗位的专业人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和创新,进行了高职教育体系下新闻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探索。
新闻学;高职;教学设计;项目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理解新闻事业的基本功能,掌握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为其今后从事新闻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新闻学概论课程内容涉及新闻史、新闻业务、新闻伦理道德与法规等相关课程的框架性知识,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结构中的先导性课程,此课程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在整个新闻传播类专业中显得十分重要。此课程为后续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报纸编辑、广播电视采编、节目策划与制作等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能力基础,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位置。
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即掌握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新闻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为今后的新闻理论研究和从事新闻业务工作奠定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达到态度目标,即培养学生热爱新闻媒体行业,严谨踏实、认真细致、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教育学生了解、熟悉行业规范,树立正确的新闻思想,自觉遵守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学概论课程作为整个新闻学学科的先导性课程,开设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消化抽象、枯燥的新闻学理论知识有相当的难度。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远低于本科院校,学生的层次决定了高职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教学的起点。如何使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理论教学,重视理论教学,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历来都是理论教学需要特别解决的一个难点。
对于新闻理论的教学来说,尤其是要让学生在一开始就真正从思想上搞清楚他们未来所从事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什么”和“为什么”。新闻学概论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对自身所学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认可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高职教师在教学上应尽量避免空洞地灌输抽象概念和条条框框。除了在教学形式上尽量做到既生动活泼,又要保持理论课程的思维特性,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既不要让生动的形式淹没了理论的品格,又要让理论思维能够尽快为学生所接受。
我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开设于2007年,专业教学团队经过9年的实践和探索,将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理念定位于 “夯实基础、服务实践,注重知识延伸和拓展”的原则,并围绕此教学理念,展开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
(一)“说新闻”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学生对新闻专业学习的浓厚兴趣,依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原则,尝试将“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教学法”引入课堂,开设了“说新闻”环节。每堂课的前五分钟,由一名学生上台播报近期的社会热点新闻。这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密切关注社会近期热点新闻的良好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传播实践中的新动态、新现象和新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学生在“说新闻”环节进行完之后,老师当场进行点评和鼓励,同时对每位同学在此环节的表现打分,将分数记录在册,并按照30%的比例折算在本课程的平时成绩里。这个环节自设立以来,学生之间也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上加强了沟通和交流,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上课的积极性高涨,为后续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采纳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
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教学团队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交叉理论”三大模块。根据三个模块教学内容特性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分别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形式。
1.“基础理论模块”的教学
“基础理论模块”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会多一些,除了常规的讲授法、启发式、问答式等方法,还大量使用了分组讨论式、辩论式教学方法。在讲授“新闻事业的性质”时,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同学围绕题目展开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新闻是不是一种商品”。因为这个问题如果不弄清楚,关于新闻事业的性质就很难搞清楚。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抽取两组观点不同的同学展开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新闻是一种商品”,反方的观点是“新闻不是一种商品”。正方根据马克思关于商品的定义举出新闻是商品的三条理由:“满足需要,交换,付出劳动”,反方则立刻举出新闻不是商品的理由:“商品没有导向性、公益性,新闻是事实,事实不能拿到市场上出卖”等等。[1]辩论结束后,教师再对正反双方的观点做出点评,最后讲授新闻学研究历史中对这个问题的历来的观点和分析。经过这样一个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直接讲授。
2.“应用理论模块”的教学
在“应用理论模块”,教学内容大量涉及一些概念和原理,这些教学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演示法、案例法等教学手段。在课程上,通过报纸版面、电视画面、新闻照片、图片、视频等实物的展示,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对新闻学相关概念获得深刻的理解;同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在讲授“新闻的阶级性”这一知识点时,教学团队以“5·12”汶川地震为例进行剖析。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的《人民日报》和美国的《华盛顿邮报》都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关于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但是选择的新闻图片和新闻标题的措辞却有很大差异。教学团队在上课时就直接向学生展示了这两个报纸版面。《人民日报》选择的图片中,受众可以看到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灾区现场亲切慰问,紧紧拥抱着一个孩子,画面洋溢着人性的温暖和感动,照片上方大号的新闻标题《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强有力地透露出我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定会克服万难、共度难关的信心和决心。而美国的《华盛顿邮报》选择的图片,只能看到残破的废墟和一个被压倒在废墟中的可怜女孩,生死未卜,除了她之外,周围没有任何救援人员,看不到任何积极的营救,画面效果十分悲惨。[2]《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的头版照片,和《人民日报》一样,看到的是温家宝总理在现场指挥救援,救援人员在紧张有序地积极展开营救。通过对比,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新闻不是单纯地报道事实,新闻是有立场和倾向的。
在应用理论模块,笔者还大量使用案例法,及时将新闻实践中发生的最新事件或实践中的最新问题拿到课堂上,当作案例和学生共同探讨。比如,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某些记者采访过程中的不良表现来强调学好新闻理论对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通过媒体对动车组事件的报道来分析媒体是舆论的载体和放大器,可以反映舆论和代表舆论这一理论;通过“李双江之子”事件分析新闻价值规律中的“显著性”因素。由此,课堂效果大大优于枯燥地讲理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闻学的理论知识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高屋建瓴地指导和解决新闻实践的具体现实问题。
3.“交叉理论模块”的教学
在“交叉理论模块”,教材上的知识比较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可以理解,所以教学团队就抛弃了传统的老师讲授的方式,而是进行项目化教学,给学生设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独立思考、分小组讨论,最后展示讨论结果,遵循这样一个程序来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
在讲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时,教学团队以拥有“最美记者”称号的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的新闻事件为例,给学生布置了任务——“当抢新闻和抢救生命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作为记者应该怎么做?”,这实际上是职业伦理与公共伦理发生冲突时,记者优先遵从何者的问题,这不仅是新闻业务的问题,更是新闻观念的问题。学生通过这样一种学习程序,加深了对新闻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深刻地掌握并灵活运用于新闻实践之中。
首先,多元化评教方面。
从学生评教、督导听课评价和教师同行听课评价几个方面的反馈来看,都对教学团队对于新闻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非常认可。
其次,学生能力素质方面。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增强了学生学习新闻专业的热情。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媒体的创办,在系报、系刊、校报、校广播站任记者和编辑;系里组织学生成立了“星火影视团队”,负责学院各种活动的前期宣传、摄影摄像、稿件撰写等工作,建立了“模拟报社”,打造了具有模拟性质但内容丰富的系刊——《文泽》和系报——《先锋报》。学生还积极参与系内举办的各种新闻专业活动,如新闻写作大赛、新闻摄影大赛、新闻摄像大赛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充分证明了他们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的提高。2015年4月,在笔者的指导下,2014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毛丽丽同学在2014年度河南省高校新闻奖评选中获得“副刊作品”类一等奖。2015年4月,2013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赵威、靳进波、王亚茹在2014年度河南省高校新闻奖评选中获得“系列报道”类三等奖。在王佳老师的指导下,2010级以来历届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与文秘专业学生连续获得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2015年指导2014级新闻专业学生闫卓、王赛强获得1项“文案类”铜奖,指导徐天天、徐霞获得1项“文案类”优秀奖,指导王滨、赵晨皓等同学获得12项复赛入围奖;2014年指导学生获得2项“文案类”优秀奖,2项文案类入围奖;2013年指导学生获得1项 “文案类”优秀奖,1项“平面类”优秀奖和5项入围奖。2012年指导学生参加河南省第三届大学生广告节获得 “策划书类”优秀奖。
最后,学院还鼓励学生积极踊跃投稿。
每学期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的新闻稿件投稿数都日益增加,2008级学生的文章《植入广告就是“捆绑销售”》在中央权威媒体《人民日报》上发表,引起强烈反响,在学生中间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2014年10月,在河南省教育厅举办的河南省高校师生“中国梦·成才梦·美丽中原风”摄影大赛中,在笔者的专业指导下,2013级新闻专业1班学生仓媛媛的摄影作品《鱼树》和学生韩瑜的摄影作品《春江水暖鸭先知》,获得学会特别奖。仓媛媛的摄影作品《鱼树》还被推荐参加海峡两岸大学生摄影比赛,获得季赛优秀奖,并且又在当年8月27日的《人民摄影报》上发表。韩瑜的摄影作品《春江水暖鸭先知》,在同年9月17日的《人民摄影报》上发表。
[1]王展.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概论中的应用[J].青年记者,2016,(8).
[2]赵鹏.“融媒体”时代新闻学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文教资料,2015,(18).
G712
A
1671-2862(2017)02-0091-03
2016-11-24
于秀,女,硕士研究生,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