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经》脾藏象时空观探析中医对生命、疾病及防治的认知思维特色

2017-02-23 07:26唐元瑜纪立金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藏象整体观念内经

唐元瑜,纪立金*(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基于《内经》脾藏象时空观探析中医对生命、疾病及防治的认知思维特色

唐元瑜,纪立金*(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目的探讨《内经》脾藏象理论的构建思维及方法,以进一步提高中医对世界、生命、疾病及其防治的认知能力。方法运用时空一体整体观念,分别探讨不同时间层面和同一时间层面下,脾藏象在空间上各自相应的变化及特点。结果不同时间层面下,脾主长夏和脾不独主于时而主四时之末十八日;同一时间层面下,脾-肉-唇-口-涎-思-长夏(或四时)是一个有机整体。结论时空一体整体观是构建《内经》脾藏象理论的重要思维特色之一;掌握和揭示《内经》所论生命之道,对于进一步整体、动态、辨证地把握好中医对世界、生命、疾病及其防治的认知,具有高屋建瓴的提升和一叶知秋的重要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中医思维;整体观;脾藏象;时空一体观;脾主长夏

本文引用:唐元瑜,纪立金.基于《内经》脾藏象时空观探析中医对生命、疾病及防治的认知思维特色[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7(1):38-41.

中医时空一体观,是关于人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在时间和空间上统一性和完整性的认知理念[1]。由于中医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体,故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发生在人身上,与生命、健康、疾病等密切相关联的内在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以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而“时间”,则是指客观存在于天地自然界中的春夏秋冬四时的更替和一日昼夜晨昏的变化,以及无形的、看不见的人的生命节律和疾病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

脾统四脏,应四时,为生命之枢机,探讨内经脾藏象理论的时空认知思维特色,其目的在于一叶知秋以揭示《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所论生命之道,高屋建瓴以提高中医对世界、生命、疾病及其防治的认知思维能力。现将相关内容阐释如下。

1 《内经》脾藏象理论的时空认知思维特色

由于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体,故相对于时间变化而言,《内经》脾藏象理论更注重人体空间上的变化。这种关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时间层面和同一时间层面下,脾藏象在空间上各自相应的变化及特点。

1.1 不同时间层面下脾藏象的空间变化

精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源同道,都是由至精至微的精气所化生,故万物同宗同源,有着千丝万缕的普遍联系。借鉴该哲学思想理念,《内经》构建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成为影响《内经》脾藏象理论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如《内经》认为:人的整体性,不仅仅表现在人自身的完整性上,人生活在天地自然界中,必然还会受到四时季节气候、昼夜晨昏的影响而表现出与四时变化相顺应的生命节律。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本藏》亦云:“五藏者,所以参天地,付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因此,人的脏腑生命活动及其变化规律,是与天地四时阴阳相通应的,人体五脏具有应时的节律性[2]。

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五行属性归类思维方法,根据五行配时空的演变规律[3],《内经》构建了藏于体内的脾脏与天地四时相通应的“脾藏器法时论”。受不同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内经》对脾与四时关系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如受生克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素问·平人气象论》云:“长夏……脏真濡于脾。”强调了脾与长夏季节相通应,长夏为脾气所主之时,脾气的活力在长夏季节最为旺盛。而受中土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素问·太阴阳明论》则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不主时,寄旺于四时。”即脾与四时相通应,四季之末十八日,为脾所主之时。

需要指出的是,“脾主长夏”和“脾不独主于时而主四时之末十八日”并不矛盾,二者都是在时空一体的整体观念指导下,分别从脾的生理功能和脾的核心主导地位两个不同的视角,探讨了“四时之中皆有脾气”。“脾主长夏”论,并不是单指脾独主于长夏,脾与其它四时也相通应,四时之中皆有脾气,只是长夏季节气候炎热,多雨多湿,而脾性湿属戊土,同气相求,同类相召,故在长夏季节脾气的活力表现最为旺盛,随着四时之序的更迭交错,脾所藏精气——脾气也呈现出阴阳盛衰的节律性和周期性变化。所以,“脾主长夏”论,强调的是随着春、夏、长夏、秋、冬五个不同季节的更替交错,即在五个不同的时间层面,脾脏的功能及其重要物质基础脾气,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应盛衰变化。而“脾不独主于时,主四时之末十八日”之论,虽然同样是在时空一体的整体观念指导下,探讨“四时之中皆有脾气”,但其强调的是在不同时间层面下,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序的变更,脾在空间层面所发挥的枢机调衡作用:脾能运代、调和心肝肺肾四脏的交错更替,使四脏分别依次与相应的四时顺应,从而统领四脏,在五脏中占据着核心主导地位。所以二者都是在时空一体的整体观念指导下,分别从脾的生理功能和脾的核心主导地位两个不同的视角,对“四时之中皆有脾气”的两种不同的认识和表达。故《内经》所论脾脏,其实质是在“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时脏概念[4-5]。

1.2 同一时间层面下脾藏象的空间变化

五方说,是中国古代对天地方位东南西北中的一种朴素认识和总结,强调了同一时间层面下,天地自然方位在空间上相应的变化及完整性,是时空一体整体观念的最初萌芽。《内经》时代,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内经》理论在其形成过程中,不自觉地吸收了以儒道释为主流的诸子思想,以五行属性归类思维方法为主,结合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推演络绎等,将天地自然与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天地有五运六气,人有五脏六腑。即《灵枢·本藏》所谓:“五藏者,所以参天地,付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初步构建了在同一时间层面下,藏于体内的脾脏与表现于外的脾之征象相通应的空间脾藏象理论基本框架。

在同一时间层面下,脾藏象在空间上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人体脾藏象自身的完整性,以及脾与天地四时五方相统一的认识上。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经脉别论》对脾与胃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空间整体联系,概括为“脾与胃以膜相连”“脾为胃行其津液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素问·六节藏象论》则论述了藏于体内的脾脏与表现于外的唇四白、肌肉之间在空间上的整体联系:“脾者,……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素间·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痿论》《素问·平人气象论》亦云:“脾生肉。”“脾主身之肌肉。”“脾藏肌肉之气也。”而《素问·宣明五气论》在论述五脏化五液时,则提出了“脾为涎”。此外,《灵枢·本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进一步明确了脾与思志之间的整体联系,“脾藏营,营舍意主思”“脾在志为思,思伤脾”,肯定了脾与脾之外象中作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之一的思志之间的空间整体联系,构建了《内经》藏象理论中最具中医思维特色的“脾藏情相关论”。

所以,受古代五行哲学思想影响,在同一时间层面下,《内经》从空间层面,构建了人体脾-四肢-肌肉-涎-口-思志的系统联系,突显了藏于体内的脾脏与表现于外的脾之征象体、华、窍、液、志、时之间在空间上的整体联系。

2 启示及意义

时空一体观,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认知思维特色之一。探讨《内经》脾藏象理论的时空认知思维特色,不仅可以掌握脾藏象理论构建的思维及方法,而且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医对世界、生命、疾病及其防治的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1 一叶知秋提升中医对世界观和生命观的认知

《内经》是一部关于人生命科学的巨著,对于生命本源、生命过程、生命现象以及生命本质规律的揭示,都离不开时空一体整体观念的指导作用。如关于生命的本源,《内经》认为天地阴阳四时法则是生命形成的根本。宇宙中“九星悬朗,七耀周旋”,天体的运行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替和昼夜晨昏的变更,形成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温变化,这是天地自然在春夏秋冬不同的时间层面下产生的各自相应的空间变化。同时,由于宇宙中精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在同一时间层面,天地万物还会产生相应的空间变化,如春风一吹,万物复苏,生命萌发;夏阳高照,叶茂花开,生命勃发;秋来凉生,大雁南飞,生命皆凋;冬冷刺骨,天寒地冻,生命闭藏;人在氤氲的候之时合于阴阳,生命由此诞生,由无形变有形,并不断长大,十月怀胎,瓜熟蒂落。这些都是在时空一体整体观念指导下,从哲学层面对自然界天地万物生命本源最质朴的认识。

而对于自然界中最为宝贵的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则也可以运用时空一体的整体观念,从宏观层面,以象测脏,来揭示出生命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借鉴道家重水思想,采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提出了“女子七七论”“男子八八论”,从人生命过程生长壮老已五个不同的时间层面,探讨了人生命外象齿、发、骨等在空间上的相应变化,并借助司外揣内思维方法,揭示了藏于体内的肾之精气的盛衰是人生长壮老已这一生命过程变化的内在本质,突显了《内经》在时空一体观念的指导下,整体、动态、辨证地来看待生命过程的认知思维方式和特色。

此外,深刻认识和理解时空一体整体观念,还有助于提升和指导中医对于人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如人体阳气一日的盛衰变化、营卫二气的运行与睡眠、四时季节的变化与脉象等。《素问·脉要精微论》在探讨人四时脉象变化时指出:随着春夏秋冬四时季节在时间上的交错更替,人之脉象在空间上也会相应出现“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特点。而脉象是人气血盛衰的外在表象,故四时脉象的变化,其本质是在不同时间层面下,人体气血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盛衰变化及规律。再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亦在时空一体整体观念指导下,对于一日之中人体阳气的盛衰变化,提出了“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人体之阳气具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盛衰规律,这也是人体阳气在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层面下,在空间上所产生的盛衰变化及规律。

所以,这些都提示:时空一体整体观念,对于提高中医对人生命本源、生命过程、生命现象及其内在的生命活动变化本质规律的认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2 高屋建瓴以提升中医对疾病观及防治观的认知

时空一体整体观念,不仅影响到中医对世界、生命的认知,对于疾病及其防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东汉张仲景的六经辨治理论体系、明清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辨治理论体系,虽然三者都是中医治疗疾病时采用的不同辨治方法,但对于疾病过程中每一阶段病理变化的认识理念是一样的,都采用了时空一体的整体观念来认识疾病在各个阶段的病理变化及治疗,都强调了在疾病过程中,随着疾病在不同时间层面或同一时间层面下,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在空间上产生的各自相应病理变化及特点。

如在温病发展过程中,依次会出现卫气营血四个重要的传变阶段,随着疾病在卫气营血传变时间上的不同变化,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在空间上也会同时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如卫分证可见肺卫失宣;气分证可见热炽津伤;营分证可见营阴受灼、心神受扰;血分证则可见热盛迫血、热瘀交结等。这些都是温病在卫气营血四个不同时间层面下所表现出来的相应空间上的病理变化及特点。

此外,在卫气营血发展过程中,温病某一传变阶段,即在同一时间层面下,也可发生不同的空间变化。如同样是卫分证阶段,因为在感邪性质上可能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的不同,所以卫分证在空间上的病理变化及其外在表象也就各异;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在气分证阶段,病变则可依次出现在肺、胸膈、阳明经、腑等部位的不同;在血分证阶段,则可出现多部位多腔道的出血,这些都是在同一时间层面下所发生的空间上的相应病理变化。由于疾病在某一阶段发生了空间上的病理改变,疾病在某一阶段的证也就发生了变化,而中医治疗疾病是针对能够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证来进行的,所以温病卫气营血不同传变阶段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也就各异,即叶天士《温热论》所谓“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也才会有“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种不同的中医辨证论治思维模式。所以,时空一体整体观,对于提升中医认知疾病传变过程、病理变化规律及其治疗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小结

时空一体整体观念,虽然是《内经》脾藏象理论构建的思维特色之一,但它对于提高中医观察和认知世界、生命、疾病及其防治的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渗透到了中医理论的各个层面,故与中医的其它思维如人本、中庸、合和、恒动、象思维相比较,时空一体整体观念是中医思维方法学中的最高层次。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急性脑卒中、胸痹等急性血管性疾病的发病及治疗而言,中医不仅仅关注其在空间上血管的病理改变,而且同时也“争分夺秒”地关注其相应的时间变化,如发病的时间、治疗抢救用药的时机等。所以,在时空一体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及其治疗用药时间的研究,关注其治疗的“时间窗”,这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综合能力和临床疗效,亦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1]纪立金.中医脾脏论[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1:52.

[2]方琼.钱乙时间医学思想浅探[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 (9):48-50.

[3]张效霞,张鹏.五行配时空的演变过程及其原理溯源[J].中医文献杂志,2003,4:16-18.

[4]纪立金.中医学“脾脏”概念的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24(3):168-171.

[5]李鸿泓,张其成.《黄帝内经》“时脏”学说阐微[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9):683-685.

(本文编辑 李路丹)

Congnitive Think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Life-Threatening Diseases and Prevention based on the Time and Space View of Theory of Viscera-State of Spleen in Neijing

TANG Yuanyu,JI Lijin*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Fujian 350122,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thinking construction and its methods of theory of viscera-state of spleen in Neijing, and to enhance the cogni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TCM on the world,life,disease and it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MethodsBy use of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integration,the change and character of viscera-state of spleen in the space were discussed.ResultsAt the different time level,the spleen administer the long summer season and the last eighteen days of four seasons.At the same time level,spleen-muscle-lips-mouth-spittle-thinking-long summer(four seasons)is an organicintegrity.Conclusion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integr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inking methods during constructing the viscera-state theory of spleen in Neijing.Mater and reveal the world of life in Neijing can enhance the cognitive thinking ability of TCM on the world,life,disease and it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uangdi Neijing;thinking of TCM;concept of wholism;viscera-state of spleen;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integration;spleen administer the long summer season

R221

A

2016-1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课题(81373528;81072714)。

唐元瑜,男,副教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脾胃理论及中医思维方法学研究。

*纪立金,男,教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医脾胃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E-mail:666j@163.com。

猜你喜欢
藏象整体观念内经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整体观念在畜禽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作用分析
中医整体观理念探析
中医和谐观的理论来源及意义
树立整体观念,巩固力学知识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藏象学说本质研究概述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
论《内经》肝为罢极之本及其现代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