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叶平
论十月革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影响及当代启示
杨叶平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
十月革命作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历史参照。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道路,丰富和发展了话语内容,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与时俱进”的原则,才能抓住关键,战胜困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成为普罗大众的话语,赢得话语权。
十月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启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重要历史任务,是应对西方话语霸权和不良社会思潮冲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价值,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更是提升中国话语权的必经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过程中,十月革命作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解答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历史参照。认真研究十月革命的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了走俄国式道路的信心,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大众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前景。它实际上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历史镜鉴,深刻影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整个过程。
中的关键理论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奠定理论基础
十月革命作为特定的历史事件,对世界、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有目共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指南和历史镜鉴,帮助中国共产党认清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基本框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使其不断丰富和发展。
1.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中国革命中的基本问题,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话语的框架。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伊始就着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问题,通过借鉴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革命方式、革命前景等关键问题,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话语的框架。其一,中国革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十月革命是依靠强大的、具有正确组织原则和章程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定领导取胜的,使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建构革命话语时需要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没有一九○三年在俄国出现布尔什维克派,没有布尔什维克在俄国革命中的活动,就没有十月革命。”[1]其实,毛泽东是借助肯定布尔什维克党对俄国十月革命的重要作用,来强调惟有中国共产党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并完全具有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能力,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其二,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在对十月革命的研究中,发现广大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革命力量,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本动力,只有将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到革命中来,才能形成与敌人对抗的强大力量,最终赢得革命的胜利。有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在建构革命话语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动员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群众中,教育、启发群众,提高群众的理论素养和革命觉悟,将群众的革命热情全面激发出来,使其成为革命的依靠力量。其三,中国革命必须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十月革命走的是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依托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这条道路适合于与俄国状况相似的中国,并明确指出“唯有枪才能对付枪,唯有暴力才能打倒暴力”[2]。毛泽东也认为十月革命的道路是最适宜中国革命的道路,在中国革命话语的建构中,确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方式,并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革命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胜利。其四,中国革命的理想是建立苏维埃政权。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使无产阶级获得了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为全世界受压迫人民指明了一条通往自由、平等、公正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初就将建立苏维埃政权作为目标,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中多次论述苏维埃政权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国民众最关心的“建立什么样的政权”的问题,阐明中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理想,使中国大众看到中国革命的未来,激发了民众为之奋斗的决心、勇气和热情,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又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改进新中国的政体设计,实现了对十月革命的超越。
2.十月革命推动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关键问题的发现、探索和解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中国共产党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过程中始终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这有利于弥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理论、经验、方法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其一,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苏联建立起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各方面显示出来,毛泽东肯定了苏联共产党“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通过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国民经济实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邓小平多次强调:“各国的事,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4]“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5]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十月革命的审思,科学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核心表达。其二,建构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列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根据帝国主义所表现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客观规律,提出“一国胜利”说,通过十月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为现实,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实力强大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得到蓬勃发展,然而七十多年后却发生了苏联解体、丧失政权的剧变悲剧。在总结其中的原因和教训时,中国共产党人得出,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正是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坚持,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6]其失败的原因在于脱离、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得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分析和总结新的情况和新的实践中求得解答”[7]。应“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8]。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和创新形成了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智慧,建构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作为一种具有重要社会政治功能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能够充分发挥话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多维功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开辟道路。
1.借助十月革命的历史资源,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迫切需要重塑党和国家形象,来表明自己是全民族共同利益的代表,这需要用带有特殊政治功能的话语来支撑,明确回答那些针对坚持党的领导的质疑。首先,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从对十月革命的省察中得出了坚持共产党领导的普遍意义,指出:“自从十月革命以来,更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9]其次,邓小平借助十月革命的历史资源,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进行拨乱反正,化解社会矛盾和信仰危机,解决文革遗留问题,破解发展难题等,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中国共产党以十月革命为历史镜鉴,深入挖掘姓“资”姓“社”争论的实质,转换争议话题的焦点,逐步引导人们转变原有思维方式,最终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在十二大开幕词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获得了对社会主义的解释权和改革开放的话语权,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方向。
2.挖掘十月革命的精神财富,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主体的良好形象。正如马克思所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10]话语和人类是相伴而生的,人们生活在特定的话语之中,受其影响来认识世界,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生产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指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主体,其形象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然而,有部分人质疑“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怀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诋毁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为解决这一现实难题,中国共产党努力挖掘十月革命的精神财富,结合中国的实际,建构、塑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一个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现代型政党。基于此,邓小平指出对过去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出路,将中国的改革表述为“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是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体制等一系列变革的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并未偏离社会主义,而是拓宽了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塑造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伟岸形象,助其向现代型政党转型,使其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主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依据十月革命的逻辑,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中的党际和谐关系。十月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后,列宁清醒地意识到,俄国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加之经济科技文化占优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使得巩固革命成果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要加强同世界的联系。“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11]此后,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尝试,逐渐形成了处理党际关系的特色话语,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问题极其复杂,必须要处理好坚持真理与修正错误、求同存异与共谋发展等一系列复杂关系。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历史遗产,成为党际沟通、党务认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邓小平依据十月革命的基本逻辑处理与印度、匈牙利、苏联等国共产党的关系,呼吁各国兄弟党“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指出“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12]。江泽民在处理与古巴共产党关系时,也依据十月革命的经验,表达了对社会主义前途的坚定信心,指出“一个国家走什么道路,应该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根据本国的历史传统、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等各方面条件自己选择”[13]。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使各国共产党形成历史共识,有力地促进了党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
4.借助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事实,有力地回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中遭遇的各种错误思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急速转型,多元价值观、多样化社会群体并存,社会层次分化明显,导致“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界犹如‘万花筒’,世界上所有的社会学说、思想流派几乎都能在中国找到其踪影”[14]。受冷战思维和苏东剧变的重大影响,国内外质疑甚至否定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异常活跃。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就必须对其进行有力地回应和批判。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为中国共产党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提供了理论武器,澄清了苏联解体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而恰恰是背叛马克思主义、背离十月革命的道路和精神所带来的恶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恰恰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15],是对十月革命道路和革命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以此为基础建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使人们认清了中国革命、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有力地回击了各种错误思潮。
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的重要遗产,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模式,为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提供了历史与现实依据,为丰富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内容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
1.依托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不断进行话语内容的创新。十月革命重要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话语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话语的提炼、完善、发展与创新,形成新的话语理论,用其武装工人阶级,开启了社会主义的艰难探索和实践,推动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这深刻地启发了中国共产党,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过程中,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提炼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进行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当时中国国情提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为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时代特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的话语,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奠定了概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的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内容,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话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小康社会”“和平与发展”等一系列话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奠定了新的概念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着眼于新的时代特征和客观形势,结合中国实践经验,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四个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话语,形成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
2.依托十月革命的启示,提炼具有中国风格的标识性话语。标识性话语是语言表达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在特定时期、特定场景、特定地点具有特殊的存在意义和作用,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号召和鼓励民众为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努力奋斗。十月革命就充分利用了标识性话语的这一特点,在革命期间提出“和平、土地和面包”“自由”等标识性口号,激起了民众的革命热情,共同行动起来,对革命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受到十月革命利用标识性话语的启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具有中国风格的标识性话语来指导工作,激发精神动力,推动社会实践。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根据不同阶段、任务、标准、受众及文化背景,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武装夺取政权”“自己动手,克服困难”“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反对内战,争取和平”“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标识性话语,对群众起到了巨大的精神鼓舞作用,确保了革命的最终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了“耕者有其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不要四面出击”“向科学进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标识性话语,这些话语激发了广大群众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是一场革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等契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标识性话语,及时向全党和群众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解放思想,成功号召全社会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中国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革命理想高于天”“不忘初心”“实干兴邦”“撸起袖子加油干”“打铁还需自身硬”“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具有当今时代特点、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彰显新时期执政理念的一系列标识性话语,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政治立场、根本要求、奋斗目标、总体布局和发展理念,捍卫、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些富有中国风格的标识性话语,进一步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深化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将马克思主义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十月革命作为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至今仍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对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积累的宝贵经验,给当前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提供了重要启示。
十月革命之所以胜利,苏联建设之所以取得一系列成功,就是因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共产党人坚持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针对本国每一特定历史时期遇到的实际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措施。基于这种认识,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理应将解决中国问题作为建构的前提和目标,这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影响力和感召力,提升中国话语权的最佳路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内容必须围绕“中国问题”展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实践的起点。”[16]中国共产党创立至今,一直围绕“中国问题”建构中国话语,但不同历史时期的问题不同,解决问题的主张和方法不同,形成的理论和话语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当前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应继续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问题展开,即围绕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的“新的历史起点”的国情展开。这就决定了必须要正视社会上出现的收入差距、社会保障、食品安全、公平正义、生态环境等问题,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这些直接的、具体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直指问题的本质,对各类问题一一回应,解决问题,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内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必须围绕“中国问题”展开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局性的事业,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需要做到兼顾全局、协调有序的发展。相应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和发展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全面科学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构成,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为依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正面回应和科学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科学发展,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价值定位必须围绕“中国问题”。话语与语言不同,话语承载着一定的价值立场,如何说话,说什么话,对谁说,都深深植入了说话人的价值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就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7]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正是因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围绕各个时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实践,才实现了不同阶段、不同层面的人的解放和发展,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创新和发展,实现了党在思想上的重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的过程中,一直都受到各种非社会主义潮流的腐化和冲击,需要在坚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立场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所要着力解决的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及其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问题,积极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8]列宁的理论之所以会带领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它满足了俄国革命对理论的需要,满足了俄国人民寻求解放的需要,真正掌握了俄国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同样要以满足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人们对科学理论的需要为导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和对社会生活的解释力,真正掌握中国大众,进而提升话语权。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对科学理论的需要。话语是伴随着人们社会生产实践中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人们的实践活动凝聚着人们对价值观的追求,相应的话语也是价值观和一定思想体系的反映,话语的建构也就需要以一定的思想为中心展开。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展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掌握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解释权。为实现此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必须要赢得其对象即人民群众的信任,这种信任主要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性进行的透彻、合理、科学的解释。没有一定科学性的理论,在理论和现实的追问下往往会到处出现破绽,不堪一击,根本无法获得群众的信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必须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是因为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当前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解决,化解人民群众的困惑,满足人民群众对科学理论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群众,赢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必须满足中国社会发展对理论的需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各种错误思潮、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充斥着中国的思想领域,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强有力的、科学的社会主导理论来引导社会思想领域的发展,需要用正确的、有说服力的话语来对当前中国社会中存在的错误观点、崇尚西方价值观和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论、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沉渣、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各种混淆视听的消息等进行澄清、回击,重新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必须要以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为导向,揭露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和各种社会“杂音”“噪音”的本质,帮助人民群众澄清认识,划清是非界限,正确对待现实的社会矛盾,凝聚共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合法性与科学性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还要不断提炼和概括新话语,进行理论创新,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19]无论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还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实践取得的成绩,都是因为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持续自觉地推动理论创新的结果。因此,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应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完善和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当代中国的话语权。
1.必须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课题确立话语主题。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科学,就在于他科学地揭示了特定时代的要求,解决了时代提出的历史性课题。”[20]只有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理论,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旗帜。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程来看,掌握话语权、发挥理论引领作用的重要保障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时俱进地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实践创造话语。历史上曾经有一些国家,因为没有正视历史条件,没有创造性地应对时代提出的新课题、适应时代的变化、弘扬时代的主旋律,从而遭受重挫。为此,中国共产党应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教条。其建构过程中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课题,立足于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经验进行科学的解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的回答,科学预测和正确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风险与挑战,充分体现当代中国的实践,自觉推动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赢得话语权。
2.必须坚持发展的思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同样如此,这是个动态的过程,没有结束,只有不断的前进和发展。十月革命开创的是争取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但是这个事业并没有完成,而且在今天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存在各种质疑。中国革命和建设虽然取得了伟大成就,也相应地创造了一些经典话语,但只对国内有较强的说服力,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政治立场、不同社会制度的西方世界,中国话语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话语权被弱化,必须根据变化了的世界不断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还应看到,十月革命至今,尽管世界历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也在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社会改革,但是要牢记“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要与十月革命传过来的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同样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不偏离主航道。
3.必须将新技术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中。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媒体正逐渐普及,人们已经适应了从网络上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海量、丰富、快捷、及时的网络信息,已经使互联网成为新的意识形态阵地,QQ、博客、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大大拓宽了意识形态的传播途径和民众自主选择信息的途径,但是当前民众的信息辨别和选择能力不强,极易受西方文化、各种错误思潮和言论的影响,出现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的建构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应主动引入新技术,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的传播语境,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在尊重新技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利用新媒体的正向功能,更新话语传播手段,丰富话语内容,转换话语表达方式,拓宽话语领域,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速度和辐射广度。还要站在新媒体发展的最前端,依托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将经过包装的、富于时代感的、贴近群众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通过新媒体传递给广大群众,融入群众的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在网络空间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掌握网络话语权。
[1]毛泽东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97.
[2]河北省党史资料征集编审委员会.李大钊在河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204.
[3]毛泽东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1.
[4]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94.
[5]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14 -515.
[6]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41.
[7]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
[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11.
[9]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11]列宁全集:第4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7.
[12]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2.
[13]江泽民文选: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8.
[14]房宁.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J].复旦政治学评论,2006,(00).
[15]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0-271.
[1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34.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2.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19]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1-07-02.
[20]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1.
The Influence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ANG Ye-ping
In the process of Marxism’s sinicization,it’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task for us to construct the discour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lso,it is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the Chinese discourse power.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the October revolution has influenced the world socialist movement,satisfied the needs of China’s revolution,construction and reform which becomes a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lay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opens up the roa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nriches and develops the discourse content.After that,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realized that we should adhere to the“problem-oriented”“demand-oriented”and“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Only in this way can we seize the key,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so that the discour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become the general public discourse and win the discourse power.
October Revolution;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iscourse construction;enlightenment
D616
A
1009-5152(2017)04-0043-07
2017-11-20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教育部青年课题“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EIA150415)。
杨叶平(1980— ),女,黑龙江科技大学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