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应激事件与希望感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

2017-02-23 11:18:58陆娟芝宇黄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量表因子儿童

陆娟芝 凌 宇黄 磊 赵 娜

中国.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E-mail:752025945@qq.com △通讯作者 E-mail:ponylingyu17@aliyun.com

生活应激事件与希望感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

陆娟芝 凌 宇△黄 磊 赵 娜

中国.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 E-mail:752025945@qq.com △通讯作者 E-mail:ponylingyu17@aliyun.com

目的:探讨生活应激事件与希望感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S-D)、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ASLEC)、儿童希望感量表(CHS)对1313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①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希望感的动力因子、生活事件的受惩罚因子和其它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t=1.99, 4.82,6.11;P<0.05);②生活应激事件、抑郁和希望感之间两两显著相关(P<0.01);③希望感对抑郁水平的变化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097,P<0.01);生活应激事件中各因子对抑郁水平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5);生活应激事件中的学习压力因子与希望感的交互作用对抑郁水平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828,P<0.001)。结论:希望感能够缓解学习压力给农村留守儿童抑郁带来的不良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生活应激事件;希望感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1]。抑郁的主要的心理症状是情感低落、兴趣和(或)愉快感缺乏及意志行为减退,躯体症状有食欲障碍、失眠、乏力、肌肉紧张、疼痛[2]。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难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比普通儿童更可能出现抑郁[3]。

希望感是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包括意愿动力和路径思维,前者指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后者指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4]。研究发现,高希望感水平与高生活满意度、良好功能、低身体症状、高应对技巧和正常情绪体验等密切相关,希望感水平与无助、抑郁等负性情绪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5]。

生活事件主要是指那些造成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变化的社会生活情景和事件,这些情景和事件对人们的情绪有重要影响,并要求人们对其适应和进行应对[6]。而这些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可视为应激源,通过一系列神经系统、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等变化,影响机体的内环境平衡,出现器官功能性障碍,进而产生结构上的改变,威胁人们的健康[7]。在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缺省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面对的主要生活应激事件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浙江省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8]表明,处于不利环境中的留守儿童面对的生活压力事件明显大于非留守儿童。农村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状态与应激源的相关性分析[9]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对农村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影响较大。

本研究在了解留守儿童抑郁状况的基础上,探讨希望感和生活应激事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的影响,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状况,为促进留守儿童的发展、适应及提高其身心健康提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湖南耒阳地区两所中学的全部为留守儿童的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320份,回收有效问卷1313份(99.47%)。其中男生596人,女生717人,年龄范围11~17岁,平均(13.66±4.72)岁。

1.2 方法

1.2.1 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10]由刘贤臣修订,该量表含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对每个事件的回答方式应先确定该事件在限定时间内(如12个月)发生与否,若发生过则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进行5级评定。该量表的27个条目可分为6个因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得分越高,表示个体在某一方面所遇到的负性事件越多且应激强度越大。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83。

1.2.2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11]由Radloff与1977年编制,主要评价当前的抑郁症状、出现抑郁的频率,着重于抑郁情感或心境[11]。该量表共有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总分范围为20~80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个体抑郁程度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9。

1.2.3 儿童希望量表[12]国内由赵必华和孙彦于2011年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测量8~16岁儿童的希望特质。该量表由6个项目组成,可分为2个因子:动力因子和路径因子。该量表在6个项目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介于0.72~0.86之间。采用1(从不)~6(总是)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希望越大。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95。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2.1 农村留守儿童抑郁、希望感与生活事件因子性别差异比较

见表1。留守儿童在希望感、生活事件的受惩罚因子和其它因子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希望感、生活事件的受惩罚因子和其它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

表1 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生活应激事件因子、希望感性别差异比较(±s)

表1 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生活应激事件因子、希望感性别差异比较(±s)

项 目男女t P抑 郁36.419±10.912 35.562±10.485 1.17 0.241希望感10.205±2.777 9.822±2.836 1.99 0.047人际关系9.724±10.912 9.465±10.485 0.92 0.358学习压力9.803±9.787 4.169±3.947 0.06 0.952受惩罚10.916±5.807 9.11±5.047 4.82 0.001丧 失4.087±3.368 3.861±2.829 1.05 0.291健康适应5.900±3.432 5.495±3.47 1.83 0.066其 他6.179±3.844 4.658±3.384 6.11 0.001

2.2 抑郁、希望感与生活应激事件得分的相关

见表2。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与生活应激事件各因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呈显著正相关,与希望感呈显著负相关。生活应激事件中人际关系因子、受惩罚因子以及其他因子与希望感呈显著负相关。

表2 生活应激事件、希望感与抑郁的相关(r)

2.3 希望感在生活应激事件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调节作用分析

采用多层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希望感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应激事件与抑郁关系中是否存在调节作用。第一步将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第二步将希望感纳入回归模型;第三步将生活应激事件的各项因子纳入回归模型;第四步将希望感与生活应激事件各因子的交互作用纳入回归模型。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3),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希望感得分能解释抑郁水平方差变异的0.9%[F(3,858)=3.483,P<0.05],生活应激事件各因子能解释抑郁方差变异的43.6%[F(9,852)=75.032,P<0.001],希望感与生活应激事件各因子的交互作用能解释抑郁水平方差变异的45.5%[F(15,846)=48.838,P<0.001]。且引入交互作用项“生活应激事件×希望感”后新增解释量(△R2)也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引入交互作用项后对抑郁差异量的解释增加了2.3%。

表3 希望感在生活应激事件对抑郁影响中的调节效应分析(β)

3 讨 论

3.1 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生活应激事件以及希望感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希望感量表上的得分,农村留守儿童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证实了不同性别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希望特质各维度与希望水平上男生的平均得分高于女生的平均得分的相关结论。在生活应激事件量表的受惩罚因子以及其他因子的得分上,农村留守儿童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一现象可能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重男轻女的思想,尤其是在较偏远落后的地方更为严重,男性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赞同和认可,因此男性对生活有更高的期望,而女性对未来的担忧相对男生而言,更为严峻。当前社会男性作为主要劳动力,社会地位较高;而大多数人对女性的偏见使得她们的地位相对偏低,受到家庭,社会各方面限制比较多。大多数时候,男性群体比女性群体能得到更为宽松的对待,这使得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肆意表达自我,更容易触犯规则,也更容易受到批评与惩罚。

3.2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应激事件、希望感对抑郁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遇到的生活负性事件越多,学生的抑郁水平越高;希望感的增加能有效缓解学生的抑郁情况,能有效缓解负性生活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生活应激事件与抑郁的关系已被大量的研究所证实。KS Kendler,JM Hettema,F Butera等人在对有关生活应激事件与抑郁的相关关系中也发现[13],抑郁症发病前约92%的人都经历过生活应激事件,这表明生活应激事件在抑郁症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丧失性和羞辱性事件更易促发抑郁发作。Snyder的研究表明,具有较高希望水平的儿童,其希望得分与无助、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内控、自尊等积极情绪得分呈显著正相关[14]。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心理问题时,应该把握全局,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到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家庭,学校,社会3个方面都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研究结果表明,希望感在生活应激事件上对抑郁的影响有调节作用。希望感是个体趋向内在成功的积极动态,希望感高的人更容易确定目标实现目标。可以通过提高个体希望感水平,促使其以一种健康成熟的方式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和压力[15]。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这种亲子教育的缺失和替代更多的是一种负性生活事件,在儿童时期主要的活动是学习,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较少、社会抚养者社会地位以及抚养者关怀较低,让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压力时更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但是希望感高的农村留守儿童在面对学习上的压力和挑战时会更多的以积极的心态应对,他们拥有强大的信念支撑着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战胜这些困难与挫折,并且不断的去尝试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他们能制定好学习计划以及去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对建立学习目标、实现学习目标并且获得成功有更积极的信念。希望感在学习压力与抑郁之间调节效应显著,希望感的增加可以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获得的挫败感和无助感、缓解学习压力对他们的消极影响,从而有效地降低抑郁。

[1]肖正德.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进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6,29(1):246-249

[2]Ustun T B,Ayuso-Mateos J L,Chatterji S,et al.Global burden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the year 2000[J].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2004,184(5):386-392

[3]高文斌.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38-240[4]陈灿锐,申荷永,高岚.应对方式:希望与幸福的中介[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72-175

[5]徐强.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178-181

[6]Rabkin J G,Struening E L.Life events,stress,and illness[J].Science,1976,194(4269):1013-1020

[7]沈渔村.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5-99

[8]鲁琴宝,龚震宇,林君芬.浙江省2004年-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718-719

[9]俞杰,徐美玉,季建玲,等.农村中学生抑郁和焦虑状态与应激源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1):72-73

[10]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测试[J].山东精神医学,1997,10(1):15-19

[11]Radolff L S.The CES-D scale:A self-report depression scale for research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Appl Psychol Meas, 1977,1(3):385-401

[12]赵必华,孙彦.儿童希望量表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6):454-459

[13]姚蒙.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希望感的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4]Vadher A,Ndetei D M.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in a Kenyan setting[J].Brit J Psychiatry,1981,139(139):134-137

[15]徐强.大学生希望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2):178-181

Impact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Hope o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Depression

LU Juanzhi,LING Yu,HUANG Lei,et al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life events and hope on depress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Methods:1313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and children's hope scale(CHS).Results:①There were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s on left-behind children's depression,agency of hope and punishment,loss and others factor of life events.;②There were remarkable correlations between every two of life events,depression and hope;③Hope could negatively predict depression significantly;Each factor of life events could predict depression positively;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tudy stress factor and hope could predict depression negatively.Conclusion:Hope can protect left-behind children from the study stress on depressio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Depression;Stressful life events;Hope

R395.6,B844.1

A

1005-1252(2017)02-0294-04

10.13342/j.cnki.cjhp.2017.02.035

2016-10-30)

http://www.cjhp.com.cn/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5 A093)

猜你喜欢
量表因子儿童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中等数学(2020年1期)2020-08-24 07:57:42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心理学探新(2015年4期)2015-12-10 12:54:02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