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 文
重庆谈判后毛泽东全身而退
□ 洪 文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连发三封电报,公开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事。大多数人把蒋介石的邀请看做是对共产党摆下的一桌“鸿门宴”。然而,雄才大略的毛泽东毅然决定冒险赴渝。几十年来,很多人一直在困惑,蒋介石为何没有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加害或扣留毛泽东呢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际、国内要求和平民主呼声成为主流。国际上,苏、美、英三国从各自利益出发,也不赞成中国内战。
美国希望“将共产党人以一种类似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敌对的两党将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为此极力奔走。因而,美国积极支持蒋介石与共产党举行和平谈话,中国战区美军司令魏德迈曾两次致电中共中央,希望毛泽东赴渝,并严格承诺一定会保证毛泽东的人身安全,还答应提供飞机,赫尔利亲往延安迎接等。
前苏联出于自身考虑和国内建设的需要,在外交上寻求同美国达成某种妥协,所以,在战后也同意国共两党能够保持和平共处,支持美国在中国问题上的主张。斯大林两次给中共中央去电,希望毛泽东赴渝谈判,并提出毛泽东的安全由美苏两国共同负责,绝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国内外的压力,使蒋介石也不得不更多地考虑以政治方法解决共产党的问题。基于此,蒋介石连续向共产党发出三封邀请函,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商国家大计,并作出以他的人格保证毛泽东和他的随员的安全的承诺。毛泽东的安全是一个心照不宣的问题,蒋介石必须作出承诺,否则便不能表示其谈判的诚意。
然而,当毛泽东慨然赴渝,这个政治主动权就开始从国民党手中向共产党手中转移。蒋介石对请来的共产党领袖不敢怠慢,即便是“假戏”也得“真做”下去。在制定谈判方针、对付谈判的同时,蒋介石派他的亲信和学生、宪兵司令张镇做好毛泽东的安全保卫工作。
张镇深感责任重大,他采取了许多措施。对于警卫班人员作了精心挑选,配备了专用汽车,规定了严格的工作制度,每天的工作日报由单线交通经宪兵司令部直送蒋介石,并指示在警卫工作中“如果发现有借故捣乱的人,就是开枪打死了,也不要你偿命”。
“李少石事件”(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秘书李少石被国民党兵枪杀事件)发生后,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周恩来要求张镇查明真相,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张镇非常紧张,他事后亲自跟车护送毛泽东回到红岩办事处。对这位宪兵司令在这一时期所做的一切,共产党没有忘记。全国解放后,周恩来多次对负责统一战线工作的罗青长、童小鹏说:“将来台湾解放,对张镇在重庆谈判时期的这一功劳,一定不要忘记。”
最初,共产党内大多数人认识到蒋介石的目的,同时也出于对毛泽东安全的考虑,认为他不应前往重庆谈判。解放区的许多负责同志为毛泽东安全计,或者口头劝说或打电报,认为不去为好。
这些人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蒋介石惯于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在同国民党内各派系的斗争中,他扣押过李济深,软禁过胡汉民,“西安事变”后长期“严加管束”张学良,这些都使人们对蒋介石的为人有所担心。此外,作为陪都的重庆,国民党密探如麻,特务猖獗,人们对毛泽东重庆之行的安全担心,是在情理之中。
鉴于此,中共中央经过反复讨论筹划,为毛泽东赴渝谈判做出了全面而周密的安全部署。
首先,选择赴渝的有利时机。蒋介石“三电”,魏德迈两次致电中共中央,赫尔利两次表示愿到延安迎接。蒋介石的“诚意”充分表现出来,正当蒋介石认为毛泽东不会来重庆,而要大做文章时,毛泽东出乎意料地来到重庆,此事震动全国。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就来一个‘假戏真做’,让全国人民当观众,看出真假,分辨是非,这场戏就有教育意义了。”“对于蒋先生要贸然违反人民意志可能加害于我,我料想他还不敢,有国内国外的舆论压力,有强大的革命力量,有全国人民的支持,我既来了,他不会那么做。”
其次,人事上做好安排。尽管毛泽东认为“蒋介石此番目的不在诱捕他,而在于利用和谈,争取备战时间,推卸内战责任”,但是仍然做到有备无患。毛泽东赴渝,并没有打算停留太久,所以人事上可以不作变动。但是为了慎重起见,中共中央政治局还是决定毛泽东赴渝期间,由刘少奇代理中央主席职务,并增补陈云、彭真为书记处候补书记,以加强中央领导的力量。
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向党中央作了交代,到重庆后,如果蒋介石把我关了或杀头,那就由刘少奇来代替我。”这是一项英明决策,对蒋介石是一种无形的震慑。也就是说,一旦毛泽东出了“意外”,中国共产党仍然行使着坚强的集体领导。
第三,以军事行动配合谈判。蒋介石在请毛泽东谈判的同时,加紧调兵部署。共产党深知谈判是以武力作后盾的。早在中共中央讨论毛泽东是否赴渝时,彭德怀就主张双方先较量一下,打一仗,等到蒋介石的气焰被打下之后,毛泽东再去时机较为成熟。
有资料表明,毛泽东在赴渝谈判前同刘少奇长谈一天一夜,他对刘少奇说:“我在重庆期间,前方和后方都必须积极活动,对蒋介石的一切阴谋都要予以揭露。”对蒋介石的“一切挑衅行为,都必须予以迎头痛击,有机会就吃掉它,能消灭多少就消灭多少。我军的胜利越大,人民群众活动越积极,我们的处境就越有保障,越安全。须知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不认识礼让。”
在蒋介石看来,若谈判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最终就以武力解决问题。就国共两党军事力量而论,国民党优于共产党,与其现在在重庆扣押毛泽东,落下骂名,并开罪于美苏,不如将来在战场上俘虏他来得痛快。
抗战结束前后,国民党保存并扩充了军队,又接收日伪大量军事装备,美国帮助国民党运送军队至战略要点及重要城市,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随着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占领大城市和战略要地目标的实现,他们认定自己占据中央大权,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明显超过共产党,又有美国人支持,用武力消灭共产党没有任何问题。
蒋介石的这种心态在谈判时就有所表现。当谈判不像他预期的情况时,蒋介石曾蛮横地对周恩来说:“盼告润之,要和,就照这条件和,不然,请他回延安带兵来打。”这是在以武力相威胁。
尽管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日益强大,“已不像过去的江西时代那样容易剿灭”,“已有了国际地位”,但是共产党决不能打败国民党,这几乎是国民党蒋介石营垒中的共识。事实上,斯大林也不相信共产党能打败国民党,他清楚地表明:“中国没有一个共产党领袖有力量统一国家”。由此,斯大林也支持由蒋介石统一中国。
蒋介石正是依恃其暂时的经济优势,众多的兵力,精良的武器装备,依仗美国的支持和苏联“今后不再支持中共”的承诺,认为以武力消灭共产党不成问题。在他看来,即使放“虎”归山,也无大妨,国民党“剿匪”一定成功。
蒋介石有记日记的习惯,他在毛泽东重庆谈判期间的心态变化以及为何放走毛泽东,在日记中都有“记载”。毛泽东到了重庆以后,中共提出的条件有些蒋介石是赞成的。比如第一条,中共表示要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第二条,承认蒋委员长在全国的领导地位。但是毛泽东不接受军队的改编数字。
抗战胜利以后,当时全国的军队编制是100个师,中共提出要48个师的编制,蒋介石觉得太多,称顶多给你12个师。后来蒋介石作出退让,表示可以给中共20个师的编制。
中共还提出一个要求,即山西、陕西等5省的省政府要由中共来组建,天津等市的副市长由中共党员来担任。蒋介石认为毛泽东的这一要求太高,一度产生了把毛泽东扣下来交给法庭审判的想法,并在日记里开始起草中共的所谓罪状,列了十几条。他还写到:“如果我不拘留毛泽东,不加以审判的话,我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先烈。”但是他又担心美国和苏联的态度以及中共的军事实力,现在对内战还没有准备好,此时扣留毛泽东,无疑会让自己陷入被动。
蒋介石反复掂量后,最后决定礼送毛泽东回延安。按照蒋介石在日记中的说法,他是希望用这个方式来感动中共、感动毛泽东。
把毛泽东送走的当天,蒋介石在重庆林园官邸散步,他需要再慎重考虑把毛泽东放走这个事情究竟是对,还是不对?然后,他又在日记里写:我料定毛这个人不能成事,他终究不可能逃出我的“一捂”。“一捂”是他的原话,也就是说蒋介石有这个准备,将来会用战争解决问题,毛泽东最终不会逃出他的手掌心……
(摘自《党史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