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的读者“销魂魔刀”问:近日交付美国海军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排水量据说已经超过万吨,这么大的排水量,还能被称作驱逐舰是为何?
对此问题,我们特邀请作者uncelb做出解答。
从现在公开的资料看,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排水量已经超过了14000吨。如果按照二战时代的标准,这个吨位已经完全超越了驱逐舰的范畴,甚至在巡洋舰家族中对比,都不能算“小个子”了。
然而为何一艘14000多吨的庞然大物,还顶着驱逐舰的名头呢?
首先主要从驱逐舰与巡洋舰的区别说起。古典意义上的巡洋舰诞生于风帆时代后期,当时巡洋舰的主要特征是较好的航行性能和相对于主力舰差一些的火力,主要用于破交巡航和远距离奔袭支援。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巡洋舰主要是指那些航速高、航程远、火力较强、各项性能较为平衡的大型军舰。
而驱逐舰则是一种相对年轻的舰种。现代意义的驱逐舰脱胎于诞生自风帆时代后期的大型雷击舰,其一大特征是装备鱼水雷。到了一战后,驱逐舰又逐渐开始装备反潜用的深水炸弹和声纳。可以看出,从使命任务的广度划分,驱逐舰执行的任务类型更加单一,而巡洋舰更加复杂。
然而随着海军技术体系的发展,几乎所有类型的水面舰艇吨位都在上升。一战时代的雷击舰/驱逐舰大多吨位在1000吨左右,而二战时已经普遍上升到2000至3000吨大关。巡洋舰的吨位更是由一战时的5000吨到10000吨,在二战后期纷纷达到了万吨以上。这里面固然有轻重巡分家、雷击舰升级为驱逐舰,驱逐舰升格为驱逐领舰的发展道路问题,但造成吨位不再是分划舰种的“红线”的主要原因,还是武器装备的重量上升。
随着舰载导弹的实用化,上世纪60年代,美苏英法多国都出现过舰种吨位“排序乱套”的情况。所以在装备技术革新的时期,吨位并不是衡量舰艇级别的唯一标准。因舰艇的多功能化与采购门槛的普遍升高,所有舰艇的多用途性能都在提升。这就使得巡洋舰的多面手特性愈发不明显了。
从驱逐舰和巡洋舰的功能区别上看,除了搭载武器类型差别、吨位差别外,巡洋舰还有一个因其曾经的吨位和任务范围广度而保有的特点,那就是编队指挥能力。从行政上讲,更高的指挥权力意味着所在单位有更高军衔的指挥官。而从装备的能力构成上讲,这也意味着该单位要有与指挥层级相配套的信息处理能力。
巡洋艦往往具备这些能力,所以舰长军衔也更高,舰员往往更多。以美军为例,巡洋舰舰长一般是上校,而驱逐舰则是中校。这种编制的区别,也延伸影响到了海军装备论证采购的各个阶段。朱姆沃尔特级是当今世界最贵的舰艇之一。为了控制成本,聚焦主要技术革新领域,该舰时常以“近岸对陆打击”能力作为其核心能力示人,所以将其定为驱逐舰,确有一定道理。这既有节省预算的现实考虑,也有为人员队伍作战理论体系发展留下余地的考虑。附带一说,与朱姆沃尔特级同时代论证的几型美军下一代舰艇中,也有指挥、防空、反导能力更优的隐身巡洋舰方案存在,只不过那个项目暂时下马了。
需要指出的是,美军也常在舰艇服役后修改舰种分类。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美军就重新划分过多级舰艇的级别。如孔兹级升格为导弹驱逐舰,莱希级升格为导弹巡洋舰,提康德罗加级升格为导弹巡洋舰等。随着朱姆沃尔特级的服役使用和改造,这级舰升格成巡洋舰也不是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