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培养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思考型学生

2017-02-22 19:17曹建清
新教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内容探究

曹建清

恩格斯曾把思维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这朵思维之花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绽放得似乎并不是那么光彩夺目。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有些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经常把一些探究活动,要么让学生糊里糊涂地玩过去了,要么由教师统筹安排好,学生照做就行了。这样没有经过学生自己思考过的活动,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多少印象?能使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多少呢?因此,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融会贯通地运用科学知识,也才能把科学课程中一些零乱的、死板的教条变得有血有肉,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联系与应用,保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那么,如何使学生的思维之花开放得更加美丽动人呢?经过几年的科学教学工作,笔者也在不断地尝试着,觉得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效果还不错。

一、课前——预思

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大部分内容是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的,但活动虽多,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每节课中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学生事先没有接触过,上课才开始了解,还没进行深入思考,就快下课了。

因此,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端、思维的动力,是创造的基础。学生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有探索,有探索才能有创新。在没上新课之前,学生没接触过的内容,让他们如何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呢?这就需要教师事先安排学生自己预习下个单元,或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上新课时,说说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这样,学生进行思考过的内容,教师在上新课时,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扩散,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也会更加游刃有余,甚至会有更进一步的突破。

二、课中——深思

由于科学课程本身的特性,思考能力的发展是在学生观察、测量、分类、实验等探究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而且经过事先的预习,学生对所学内容已经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因此,在新课中,我们可以更深一步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 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最多的探究活动就是观察活动,观察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是研究科学最基本的方法。但是仅有观察远远不够,观察必须和思维结合起来,只有经过思考过的内容,学生才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正确的分析。如果盲目、被动地观察教材中提到的内容,那么观察到的信息就不可能加工成有用的信息,也可以说是什么也没看到,什么也没印象,纯粹是在浪费时间;如果是有目的地主动观察,对所观察到的信息进行积极的分析和加工,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够得到锻炼,对于预习时的思考内容也能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课《校园的树木》,这节课的主要活动就是让学生到校园里去观察树木,可以通过看、摸、闻、听、测量等方法感受植物的特点。教师可以指导學生思考:自己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等等,这些跟自己事先想象的一样吗?自己有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的特点,与别的同学发现的是否一样?自己观察的树木每一棵的特点是否一样等等。这些问题在学生的脑海中回荡过,学生的书本知识应该会转变成自己的知识,以后做相同的观察活动时,他们也就会试着用看、摸、闻、听、测量等方法去研究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2. 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做实验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的活动。缺乏思考的实验,就等于机械地重复手工劳作,没有任何科学意义,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更不会有任何帮助。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学生动脑。

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这一课时,主要涉及三个基础实验和一个巩固实验。三个基础实验需要改变的分别是“搅拌与不搅拌”“加热与不加热”“碾碎与不碾碎”,在操作时,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做这三个实验时,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只能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像这样的实验,我们称它为什么实验?巩固实验是加快方糖的溶解,这里要引导学生思考:在做这个实验时,为什么我们能把三个条件都用上?科学书中还提到了许多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验操作,也会发现一些自己不明白的内容,这时,学生的思考会更加主动、更加全面。

三、课后——反思

杜威认为,反思就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集和探究的行为”。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反思即自我反省、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是回顾复习、消化吸收、查漏补缺的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因此,没有经过反思,学生的学科学习往往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己掌握正确的反思方法有点困难,需要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1. 课内为主,课外为辅。

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时,笔者试着让学生独立写一篇学习反思。为了提高反思的质量,笔者特地安排在周末让学生写。可实际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不是忘写的,就是为了应付而草草写了几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双休日既要完成学校教师布置的学业任务,还要完成家长布置的课外练习和其他各种特色补习。此后,笔者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反思,课后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再以规范的书面形式自行完成,作为以后写科技小论文的素材。笔者教的好几个学生,在嘉兴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几篇佳作,素材都是以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为延伸。

2. 口头表达为主,书面呈现为辅。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有限,让其完成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书面反思还是比较困难的,大部分学生无从下笔,即使是写了,也只是把课堂上教师的板书和师生的对答书写下来。如果要求每堂课、每个学生都写学习反思,就会像一座大山似的压着他们,效果是适得其反的。

3. 生生互评为主,教师讲评为辅。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训练后,学生对于怎样进行反思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尝试开展学生间的互评活动,这样,学生的思考会更进一步,对所学的知识也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讨论时做适当的点拨,使学生不至于就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而最终双方都还是错的。如果个别学生的想法特别好,可以做重点讲评。讲评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么想的,让其他学生也来学习如何正确地进行反思,可以从哪些角度思考。

这种形式,对于积极动脑的学生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一种帮助。当然,对于一些不理解课堂中已经讨论过的问题的学生,教师不应该指责,也要制止班级里其他学生对他的嘲笑,而应让会的学生再讲一遍,这样,既可以对会的学生进行巩固,也可以帮助不会的学生再理解。

有思考,才会有关注;有感悟,才会有接纳;有接纳,才会拥有自己的科学知识,才会主动应用科学知识。当然,培养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思考型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只要我们教师长期从“课前——预思、课中——深思、课后——反思”等方面去关注和培养,相信我们的学生会成为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思考型学生。

猜你喜欢
科学内容探究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主要内容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