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多元感受理解” 助力培养创新思维

2017-02-22 18:56陈全席
新教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监生主题思想课文

陈全席

人们在生活、接受教育以及工作(劳动)的过程中,会产生并形成各种思维活动——习惯性思维、传统性思维、顺向思维、多向思维、逆向思维、转向思维等等。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由于过分倾向灌输主题思想式的解读文本,学生因此接受的思维方式更多的是习惯性思维、传统性思维、顺向思维等。这类思维恰恰不仅不能属于创新思维,还可能导致思维惯性、思维封闭、思维僵化,缺乏创新精神;当人们一旦进入未知的世界时,由于没有可参照的模仿对象,这类思维就不再适用,致使事业进步和发展受到影响。

創新思维应是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甚至以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奇独特、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水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想别人没想的东西都应属于创新;通过语文学习培养小学生多向思维、逆向思维、转向思维等创新思维方式,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小学生学习语文,既是积累并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也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过程。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教育特点,这就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并把握好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努力扭转“单一理解人文内涵、主题式解读文本”的做法,重视引导并尊重学生“对语文材料有多元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敢想、敢说、有独特体验,有多元反应”;引导学生吸收“丰富的人文内涵”。这对落实培养小学生的多向思维、逆向思维、转向思维等创新思维是大有益处的。

《一夜的工作》是反映领袖人物生活、工作的文章。教学这篇课文,常态的教学过程都是指导学生围绕“办公设备极其简单”“工作十分劳苦”“生活非常简朴”这样的主线找句子、读句子、谈感悟,进行学习周总理的思想品格和工作作风的主题思想教育。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说至少传承了30年,由于教学只关注主题思想教育(问题还在于教师几乎对所有课文都如此教学),其思维方式的培养仅停留在传统性思维、顺向思维等,不利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教科书中的课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例子,也应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例子。我们应汲取“要把世界当成教科书,不要把教科书当成世界”的思想,通过教学课文引导学习理解、学习做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创新思维。教学课文《一夜的工作》,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多元理解感悟,是尊重语文教育的特点,探求人们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和理解(或者提取信息)是多元而不是单一的;既没有淡化主题思想教育,也不会影响领袖(伟人)的光辉形象,还能在这样的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课文《一夜的工作》,哪些语言材料可能出现“多元的”感受和理解呢?下面以列表的方式,例谈对课文中这些语句的解读是可能有“多元的”感受和理解的。由此,引发广大教师思考、实践这样的命题:任何语言文字材料的呈现(包含主题思想教育很强的课文),可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可能有“独特体验、多元反应”,依此作为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一夜的工作》多元感受理解例谈:

有教师说,教学用书也只解读到课文以写“办公设备极其简单”“工作十分劳苦”“生活非常简朴”,凸显周总理崇高的思想品格。也许正是这样的根本性的原因,导致我们三十多年来,雷打不动地坚守着以传授知识、对文本进行主题思想内容解读为主的教学方式。现行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体现的是十几年前,甚至是二十几年前的研究成果,这反映了教学用书与国家的课改要求有滞后的一面。但是,国家推进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解放思想,更新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转向能力为重,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课改背景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尽可能发挥好教材的多方面功能,则显得尤为重要。

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用书等资料也仅解读“生动写出严监生很小气、吝啬、抠门等人物形象的特点”。于是全国各地的教学案例也就只分析讲解(强调)这个形象特点,这也造成单一的解读和僵化的说教,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

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我们可以提出探究性问题,引领学生拓展思路,多元解读——

如:严监生是个大富翁,临死时,却因为点灯时有两茎灯草在烧着,而断不下气。刚才同学们能感受到,这个严监生人物的形象特点很小气、吝啬。现在请同学们联系生活现象想一想,对这样的事例,还有没有其他的看法、感受呢?

1.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现象思考、讨论,鼓励有个性化的感悟和多元的理解。

2. 同学们联系生活现象说说议议,就可能形成其他看法:这样的细节描写,不仅仅可以理解为刻画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也可以理解为写出严监生生活节俭,爱惜财物,不浪费财物等性格特点。

“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古诗中有《悯农》,教育人们要珍惜、节约粮食;到市场购物,出价、压价、货比三家;现代生活倡导“低碳生活”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类似少花钱,不乱花钱的事例随手拈来、举不胜举,人人都可能具有的生活现象,怎么一定要单一地解读为是“小气吝啬”呢?

通过这样的学习感悟,学生从这一文学作品的细节描写中,既可以感受到刻画出人物“小气、吝啬”的形象等解读,也可以有写出人物“勤俭节约,爱惜财物”等形象的感受。这就较好地回归了人们对文本的解读有个性化的理解,有多元的感悟。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习积累,结合课文所呈现的语言环境,面对同样的事件(现象),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同的思想结果,这就是在开启创新思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担当,也完全可能担当这样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任。

猜你喜欢
监生主题思想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分裂、异化与虚无——解读《上来透口气》的主题思想
韩国古典假传《书斋夜会录》的文本结构分析和主题思想研究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