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民教育对我国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启示(一)

2017-02-22 18:51严卫林
新教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新加坡政府新加坡法治

严卫林

在为期一个多星期的新加坡教育考察中,我们通过走访学校、聆听讲座、交流座谈等途径,边学习、边研讨、边反思,感触颇深。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线教师,我有意识地对新加坡的国民教育进行了较为深入详细的学习、探究和分析。新加坡构筑起的全民价值体系,扎扎实实地搞好国民教育的做法,对我们做好道德与法治教育启发很大。

一、必须确保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地位的首要性

新加坡的国民教育之所以有这么显著的成效,首先离不开新加坡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加坡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地寻求治国良方,与此同时,国民教育的内容和政策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优化,与国家发展相得益彰。新加坡自建国以来,一直把加强学校的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作为振兴国家的重要措施乃至基本国策,新加坡政府对国民教育的重视不是停留在口号上,或者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做做广告和宣传而已,而是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动其实现,毫不松懈,绝不手软,保证其沿着预设的轨道全力实施。如新加坡政府编制了统一的道德教育大纲和目标体系,强化指导作用,并采取强制性手段,保证校内道德与法治教育课按计划时数授课,同时政府还建立专家咨询机构,辅导各学校开展相应的德育规划,通过政府手段推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紧密结合。为了促进国民教育的扎实推进,新加坡政府还投入了巨资作保证,政府投资于教育的经费仅次于国防,教育支出在政府行政总支出中占有很高的比例。这些有力而具体的措施充分体现了政府对国民教育的重视,保证了国民教育在新加坡学校的应有地位,使它在新加坡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一直以来,在我国,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重视意识形态的教育,并把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照理说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我国应该有不低的地位。但由于中考是指挥棒,在中考中分值高,家长重视,学校重视,学生重视;在中考中分值不高,家长、学校和学生都不重视。特别是有的地方,道德与法治学科被挤出中考范围,紧接着带来的是全民的不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成为“弃儿”。有的学校干脆把道德与法治学科当成副科,觉得可教可不教,可教好也可教不好,顺其自然。上面考,下面教;上面不考,下面不教。出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说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不考时干脆不要”的局面。不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带来的是一些地方学生道德水平的严重滑坡。笔者以为,要使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全社会占有很高的地位,就需要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一以贯之地重视,不折不扣地加以监督,保证其有效开设和教学,不管考或不考,不管分值大小。不能因为考试就重视,不考试就靠边站,并使其成为一种常态、一种定势、一种规则。任尔东西南北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地位决不能动摇,因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国家对青少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最重要的阵地,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喉舌和窗口。

二、必须确保评价机制的综合性

新加坡国民教育十分成功,与其有效的评价机制分不开。在新加坡,对学生考核评价既注重课堂教学中的考试成绩,又十分注重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做义工、参加社团活动等表现和成绩,两手抓,两手都硬。假如一位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是如果不参加一定时间的社区活动和做一定时间的义工,在升学考核评价过程中,同样也得不到优异的评价成绩。相反,如果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由于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和做较多的义工,也能得到较好的评价成绩。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新加坡的考核机制不以分数为唯一依据,而是对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的学习态度与个人修养等进行综合评估与等级鉴定,体现了评价机制的综合性,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国民教育的有效开展。

评价就是指挥棒,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评价机制,就难以使道德与法治学科沿着良性轨道发展。一直以来,在我国,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考核习惯于只看分数不见行动。评价学生道德与法治情况、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的唯一依据就是分数,至于学生的行为习惯好坏根本不闻不问。学生背诵得多就考得好,考得好就能进高一级学校,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只强调学生文化知识掌握的多少,完全忽略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最终导致了一些学生成了“说话的巨人、考试的高手、行为的矮子、道德的小人”,知、情、意、行严重背离。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学校考核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成绩时,不能仅仅看其考试考了多少分,还应该考虑到其平时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等,要把学生一学期的综合德育表现折算成一定的分数加入道德与法治学科总分,客观上引导学生不以考试分数为唯一依据,而要在方方面面注意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否则,如果仅有分数,没有德性,同样得不到好的评价,甚至还会遭到一票否决。

三、必须确保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搞好国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否则离开了社会的配合和支持,仅仅靠学校孤军奋战就会显得势单力薄,不可能形成合力。新加坡的国民教育俨然成了“全民教育”,学校、家庭、社会诸方面分工合作,全员参与,切实履行各自的教育职责,从而使新加坡国民教育形成了全民参与的立体化格局。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国民教育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强调学校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联系,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新加坡政府认识到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对其道德品质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于是建立了广泛的社区教育网、教育监督站,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新加坡通过各种途径使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全民的教育环境,发挥“潜课程”的作用,携手进行国民教育。由于诸多方面不偏不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形成了铜墙铁壁,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我国,如果按照正常的课表上课,道德与法治学科每周有两课时。教师在课堂上尽管也灌输了大量的理想、道德、情操知识,传授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但这样的教育只是道德与法治科任教师单打独斗,家长看重的只是自己子女道德与法治学科能够考多少分,至于子女的道德品质如何压根就不闻不问。学生离开课堂后,家长很少会重视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甚至有的家长本身素质不高,在子女面前表现出种种不良行為。“学好千日难,学坏一时成”,家长和社会上的污言秽语,种种劣迹,让涉世不深的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冲击着我们学生的道德水平,让我们的学生一时难以适从,继而对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上教师讲的所谓“大道理”产生了怀疑。由于没有形成合力,客观上就削弱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效果。有鉴于此,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应该主动与家庭和社会相联系,取得家长和社会组织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家教培训,引导和教育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子女师表,以自己的身教影响子女的言行,绝不能让家庭和社会成为影响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软肋,拖学校教育的后腿。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新加坡政府新加坡法治
维珍老板拒绝新加坡死刑辩论邀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新加坡政府用机器人解决养老问题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我在新加坡过冬天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