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华
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诊断技术在检测心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共51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心血管病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查所有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以及斑块总面积。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IMT、斑块总积分及斑块总面积分别为(0.94±0.13)mm、(5.72±3.89)mm及(1.82±0.18)mm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0.79±0.11)mm、(1.66±2.31)mm及(0.32±0.12)mm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诊断技术在检测心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便于更加准确的了解病程及预后,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弥漫性的病理状态,可同时涉及颈动脉、冠状动脉甚至其它动脉,是脑卒中、冠心病以及其它阻塞性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1]。大部分心血管病患者在第一次出现临床病症前就已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而动脉血管在较长的亚临床期内仅表现为内皮的功能障碍和内膜中层的逐渐增厚。颈动脉作为心脑两个重要器官的连接通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发部位,其病变的出现与主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同时进行,而往往比冠状动脉早。
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之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并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独立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是一种有效、无创的手段,通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可以明确临床心血管相关疾病患者是否同时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2]。本研究旨在观察超声诊断技术在检测心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重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共51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非心血管病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为(70.8±6.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71.1±5.9)岁。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病的诊断,对照组患者排除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方法 受检者取平卧位,头偏向检查对侧约45°,自颈总动脉近心端开始采取先右后左的检查顺序,分别取其横切面和长轴切面,由近及远,逐渐向远心端扫查。观察左右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椎动脉的管壁厚度-斑块及血流情况。每一指标测量2个心动周期之后取平均值。二维超声分别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积分及斑块总面积并应用超声仪器软件计算出狭窄程度。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积分以及斑块总面积。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观察组患者的IMT、斑块总积分及斑块总面积分别为(0.94±0.13)mm、(5.72±3.89)mm及(1.82±0.18)mm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0.79±0.11)mm、(1.66±2.31)mm及(0.32±0.12)mm2,兩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反映了全身主要血管区域的总发展趋势,可通过超声无创地评估颈动脉壁的病变,所以认识颈动脉僵硬度、IMT和早期斑块的形成对于亚临床人群及高危人群以后发生冠脉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颈动脉超声检查既可用于对新发现的或已确定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也可用于通过临床对高危因素干预后,动态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及消退,还适合于无症状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具有众多的相似危险因素,例如:①年龄:年龄是任何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随年龄增长而增加;②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已被公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S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载脂蛋白A-I降低有关;③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与冠心病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颈动脉疾病和收缩压、脉压呈正相关,目前一致认为控制升高的收缩压,能减缓颈动脉狭窄,这一点已得到证实[4];④糖尿病:糖尿病、高血糖、高胰岛素水平、胰岛素抵抗都可以使颈动脉壁增厚,很多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与动脉IMT,呈正相关,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产生影响;⑤性别差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65岁以前的发生率女性明显低于男性。性别差异可能由于绝经前雌激素水平对早期冠心病的发生是很强的保护因素,绝经后激素改变增加了对粥样硬化病变的敏感性[5];⑥目前研究认为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其潜在机制包括尼古丁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一氧化碳替代氧分子,诱发血管壁的损伤,增加血小板的聚集度和血栓形成[6]。
观察组患者的IMT、斑块总积分及斑块总面积分别为(0.94±0.13)mm、(5.72±3.89)mm及(1.82±0.18)mm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0.79±0.11)mm、(1.66±2.31)mm及(0.32±0.12)mm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超声诊断技术在检测心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便于更加准确的了解病程及预后,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邸海燕,刘巍,胡文宇.超声评价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关系[J].中国卫生产业,2012,( 4):115.
[2]杨雪华.超声评价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关系[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5(2):19-20.
[3]刘兰,黄岚.心血管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超声评价的意义[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5,28(1):139-142.
[4]刘芳,欧阳福珍,赵玮,等.超声技术评价老年心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20(11):831-834.
[5]黄锦平,陈幸,丁成.超声评价中青年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远期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A].2014,:70.
[6]高明,李冬青,臧书梅,等.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河北医药, 2013,35(6):848-850.编辑/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