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主义的概念由来已久,从公元前四世纪到启蒙运动时期理论家哲学家们进行的争论,再到19世纪以来世界主义真正付诸实践并逐步成为现实。从世界主义的角度对文学文本进行阐述给文学评论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维度,使我们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的文化和文学传统,从而能够找到文学文本在更广阔语境中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世界主义;普世主义;文化多元主义;文学世界主义
作者简介:纪丽丽,女,天津科技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领域: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2
一、世界主义的历史
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来自希腊语kosmopolites,cosmo指宇宙的,世界的,polites指的是人民公民,因此世界主義一开始指的是世界公民。世界主义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戴奥真尼斯(Diogenes)和公元前四世纪的犬儒学派。戴奥真尼斯拒绝根据一个人的出生和社会环境来定义身份,他对于自己的定义是基于世界的意义上的。戴奥真尼斯之后的斯多葛学派继承了他的这种世界主义的思想,认为人类的道德责任感应该来源于全球社会(universal community),而人类的正义和善的概念也应该以此为基础。这种对责任感的新的认识即是社会学家特纳(Bryan Turner)所说的“世界主义美德”(cosmopolitan virtue)[1]。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指出,这种世界主义的姿态就意味着把个人从身份认同的舒适感中剥离出来,这种身份认同是建构在公民社会和现代国家基础上的[2]。成为世界公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流放状态,是脱离爱国主义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从宇宙的角度去衡量正义和善。
到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世界主义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随着欧洲民族国家的建立,世界主义成了民族主义(nationalism)的代名词,同时,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对世界主义做了更全面深刻的哲学主义的解读。1784年,在他的《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康德指出了建立一个与自然界相一致的世界主义的历史的可行性。他在阐释了世界主义宪法(cosmopolitan constitution)之后,他认为更具有可行性的是一个普遍接受国际权利的法制联邦(lawful federation)。戴维·赫尔德(David Held)对康德的世界主义架构进行了描述,认为康德的世界主义观念可以称为一种“世界主义权利”,这种权利指的是拥有超越政治群体的话语权和对话权。托马斯·博格(Thomas Pogge)也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认为世界主义具有这样三个基本原则,个人主义原则,普遍主义原则和一般主义原则。罗尔斯(John Rawls)对康德、赫尔德、博格等提出的这些概念和原则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在深化自己的正义理论的时候,罗尔斯把民族国家看做个人,认为开明国家应该对一些符合条件的不开明国家保持宽容的态度,这里他所说的不开明国家指的是那些等级制度的国家,这些国家要能够尊重人权和政见不同,并且是协商性质的等级制度的话,我们就应该对他们持宽容的态度。罗尔斯的这种多元主义和包容性使其他的能够被接受的社会形式和政体的存在成为了可能。[3]保罗·詹姆斯(Paul James)把康德和罗尔斯的这种世界主义成为实用世界主义。这种实用世界主义所强调的是在全球化世界中能够促使世界主义道德形成的组织架构的方法。德里达曾经对康德的世界主义做过这样的评价。他认为康德的世界主义是建立在某些条件之上的,其中的一个条件就是认为一个他者是属于另外国家的公民,他者权利仅限于对这个国家的拜访而不是居住,所以德里达认为康德的世界主义是具有局限性的。
二、文学与世界主义
世界主义与普世主义(universalism)是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首先,普世主义与种族中心主义是相对的,普世主义倡导平等对待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是帝国主义的基本力量之一,这种态度能将各个被征服民族国家和个人纳入帝国的核心,从而不断扩大帝国的权利范围,超越最初的民族基础。世界主义同样也倡导平等对待不同的民族和文化,承认民族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但是,不同于世界主义的是,普世主义认为这种差异性和多样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对于差异应该持有宽容的态度,但这种宽容是解决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起点,从而能够把差异变成相同。世界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也是不同的。虽然世界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都强调尊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多元主义文化的重点是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并对之采取包容的态度。世界主义是在承认和接受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尝试超越这种文化之间的界限,从而进行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想象的文学作品是一种他者(otherness),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就是读者与他者的经验和思想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社会性实践, 因此也是一种世界主义实践。努斯鲍姆在她的《诗性正义》(Poetic Justice)中说到文学想象能帮助我们在民主社会中形成一种公众话语(public discourse),她认为,对于读者而言,文学想象首先能够给道德和政治理论的建构提供洞见,其次能够提高公民辨别是非的能力。[4]她还认为,阅读小说特别是主流的现实主义小说更能让读者产生共情。阅读的过程首先是共情的过程,即是从小说中的人物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和经历小说人物所经历的一切。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小说的阅读者就像是观看悲剧的观众,不仅仅是要站在悲剧角色的角度去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还要做出自己的判断,不仅要理解人物的困境,还要认识到这种困境并不是因为人物自身的错误所引起的。这是一种能够对不幸的根源做出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够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能力是超越共情能力的,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怜悯(pity)。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共情是寻求共同性,而怜悯则是发现不同的过程。阅读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具有双重性的,首先是寻求共性的过程,也就是读者与文本产生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建立共情的基础上的。其次是读者与文本产生联系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的互动,这种互动突出地体现在文本意义的确定上。文本意义的确定是一种读者与作者的协商,文本就是这种协商的媒介。所以阅读是一种双重意义上的社会活动,首先是读者跟作者建立联系的过程,其次读者参与到文本意义的确定的过程,就文本的意义跟作者进行协商。
那么,应该怎样对文学作品进行世界主义解读呢?首先,我们并不能笼统地说某个文本就是世界主义的。斯宾塞(Robert Spencer)曾经在谈到什么是世界主义小说时提到,当我们需要去评价在阅读和分析文学文本时的世界主义效应的时候,重要的不仅仅是我们应该选取哪些文本进行解读,而是如何用世界主义的视角去解读。[5]世界主义文本的框架包括这样三个问题:1)一个文本如何在它写作的时代超越它的时代和空间而成为全球文本的?2)出版和批评或是演出的历史是怎样把文本变成全球文本的?3)一个文本通过全球媒体的各种形式,包括喜剧,电影,小说,或虚拟艺术的形式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文化遗产?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本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先要对文本的模式和文本所产生的时间进行分析,即文本是属于什么文学形式,是小说、诗歌亦或是戏剧?文本产生的时间也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解读文本的背景。其次,要了解与文本相关的关于作者的问题,有些文本可以看做是作者的自传,有些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作者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的,这些关于作者的问题可以促进读者与作者进行以文本为媒介的深层次的对话。再者,就是要分析文本的历史的、道德的、政治的、宗教的或者哲学的等等语境,也可以理解为文本的非语言性语境。最后,我们要在对以上问题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主题进行解读。当然,所有的这些步骤并不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建立在所有这些分析和解读基础上的,所以整个文本解读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次的解读都让我们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姚斯(Hans Robert Jauss)在谈到怎样解读文学文本的时候提出了他的“期待视野”理论(horizon of expectations)。期待视野理论认为,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头脑中是会有期待(expectations)的,这种期待是我们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审美的语境的产物。对于文学文本的世界主义阅读所要进行的就是与本身这种期待(expectations)的对话和协商的过程。世界主义解读本身所要求的就是突破自己的固有的理念去接受不同的理念,从而与之产生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对文本重新解读的过程,也是突破自己的期待视野的过程,从而一次次改变自己的这种期待视野。
三、结语
世界主义由来已久,但是对于世界主义的定义却一直属于内涵模糊、外延不清的状态,其实这正是世界主义本身的意义所决定的。世界主义从来就不是一个静态的可以被定义的术语,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范畴。世界主义视角既是民族的视角也是世界的视角,既是对于共同性的追求,也是对于差异的尊重与理解,更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共同与差异之间的融合和对话。世界主义视角为我们对文学文本的評价和解读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维度。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不能局限于本民族和本国的视阈,而应该把目光指向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找到所有优秀文学作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东西,也就是世界主义所指的共性和差异,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作家、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协商和对话,这样能够找到文学文本在更广阔语境中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注释:
[1]Bryan Turner, Rights and Virtues , Oxford: Bardwell, 2008, p15.
[2]Cyrus R. K. Patell, Cosmopolitanism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2015, p5.
[3]Cyrus R. K. Patell, Cosmopolitanism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2015, p5.
[4]Martha Nussbaum, Poetic Justice: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and Public Life , Boston: Beacon, 1995, p12.
[5]Robert Spencer, Cosmopolitan Criticism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Palgrave Macmillan: 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