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庆期间,电影《湄公河行动》火了。从低排片量、默默无闻,到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深沉的情感寄托,鲜明的主题意识,使该剧深触人心、引人共鸣;真实的事件背景,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更是这部警匪剧抓人眼球的法宝。没有穿越和宫斗,不搞玄幻与奇想,《湄公河行动》用现实主义为主旋律讲了一个中国好故事,它的成功再次证明:“正能量”不怕讲,而怕讲得不漂亮。电影的号召力不在噱头、不在炒作,而在于用心,在于贯穿其中的情感共鸣。
文化产品本身就是价值观的呈现。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影视剧创作似乎弥漫着一股重市场营销、轻“中心思想”的倾向。各种电影电视剧,充斥着虚飘的幻想、做作的情节、矫情的对话,堆砌着漂亮的面孔、精致的着装和七宝楼台般的场景。而究其内涵,鲜有触动内心的震撼。与此同时,一些主旋律题材的文艺作品,又时常陷于剧情的重复,刻意拔高和偏离主题,遭到诟病。这些都说明,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正能量和主旋律,更需要有真实可感的好故事、好载体将其传播出去。
《湄公河行动》的逆袭让我们看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并没有过时。从家国情怀与正义传递,到努力奋斗与实现梦想,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作品:宏大叙事可以看到國家、民族;凡人小事也可窥见人生、人性。源于现实生活,又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洗礼,指导现实生活,这是影视创作应有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影视创作就要深入生活,回到对作品灵魂的拷问上来。
(胡静静文,摘自《北京日报》2016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