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人
————贵贵州州非非物物质质文文化化遗遗产产寻寻访访活活动动
贵州省贵阳市东山小学 常玉琴
有一天,一声清脆的哨响引起了教室里正在学习的队员们的注意。大家发现是一位同学吹响了一枚漂亮的泥哨。这泥哨叫啥名字?它从哪里来?听说它是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这枚从“多彩贵州非遗博览园”带回的黄平泥哨,引发了队员们的极大兴趣。队员们和辅导员商量后,决定一起到贵州“非遗博览园”去开展探寻活动。
辅导员按照《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四年级主题活动中“民族精神代代传,团结力量大”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①了解“非遗”的含义。②了解贵州“非遗”的种类及存在方式。③在探寻贵州“非遗”的过程中,感悟民族精神,努力争获“探寻非遗章”。
多彩贵州探“非遗”
队员们首先来到贵州“非遗博览园”。在观看了牙周陶瓷、古法造纸、水族医药、苗族扫寨、侗族祭萨等100多种贵州非遗展品后,大家兴奋不已,样样都想探个究竟。在辅导员的指导下,他们依兴趣分成了“巧手泥哨队”“侗歌声声队”“智慧屯堡队”和“苗家银饰”四个小队,开始了探寻贵州“非遗”之旅。
黄平泥哨展柜前,各式飞鸟走兽、蝶虫蛙鱼等充满民族风格和色彩的泥哨,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泥哨的传承人王登书叔叔给大家讲了许多有关黄平泥哨的故事。听完这些故事,队员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悟:“黄平人心灵手巧,泥哨才会形态各异。”“苗、侗、汉族走亲戚互送晚辈泥哨,各民族就像一家人。”“只有用贵州黄平山上的土和当地的水才能和出特别的泥,能细致观察的人才能把一枚枚泥哨做得那么栩栩如生。作为贵州人,我们要努力把它传承下去。”队员们在进一步的观察与交流中,慢慢地感受到:小小黄平泥哨背后突显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以及各民族一家亲的和谐。
“侗歌声声队”的队员们刚走到侗族大歌展区前,就立刻被美妙的和声吸引住了。有个队员提出了疑问:“只是一万个人一起唱歌就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吗?”队员们决定先自己试一试小合唱,结果发现每个人发出的声音基本都不在同一个声部上。这时大家才知道万人合唱时发出天籁般的和声真不容易。通过讲解员的介绍,队员们还了解到侗族没有文字,民族历史全是以大歌的形式传承下来的,而且侗寨里人人都会唱大歌。辅导员借机引导队员们思考:侗族大歌为什么能做到万人合唱时美丽的和声如此和谐呢?队员们争相回答:“唱侗歌就是侗族人生活的一部分,在生产劳动中他们都会唱。”“他们都是好朋友,经常相互配合,所以和声唱得好。”“他们总会考虑到别人怎么唱,相互合作,默契配合。”在讨论中,队员们明白了侗歌承载着侗族团结合作的精神,也彰显了侗族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智慧屯堡队”的队员们来到了用石头做成的贵州安顺屯堡建筑微缩景观前。他们发现这里的房屋、街道、大门、围墙全是用石头做的,就连屋顶都是石头的。“咦,墙上有好多小洞。”一个队员突然发现石屋的墙壁上不仅有小洞,而且大多数石屋还是连在一起的。有几栋独立的石屋比其他石屋高出许多,就像一座座碉堡。用身边的电子屏查询后,队员们很快找到了答案并赞叹道:“这房子太神奇啦!可以利用高出的楼顶向远处瞭望,并占领战斗的至高点,还能利用墙上的小洞观察敌情并在保存实力的同时进行有效射击。”“墙上的小洞还能通风透气,使房子适宜居住!这是集居住、防御、作战于一体的杰出建筑啊!怪不得它会成为‘非遗’呢!”通过仔细的观察、调查和交流,队员们逐渐对屯堡建筑所蕴含的民族智慧有了深入的理解。
“苗族银饰队”的队员们来到了贵州台江苗族银饰展区。看着银光闪闪、精雕细琢的银饰,队员们赞叹不已。经过讲解员的介绍,队员们才知道:做一套精致的银饰要用一年半的时间。苗族人心灵手巧,把最美的祝福和对幸福的向往都融入其中。银饰不仅是苗家的崇拜物,更是婚姻的标志。父母疼爱女儿,期望她嫁入夫家后,能够一生幸福,不仅为本民族繁衍生息,也与其他民族和睦共处。有趣的是,苗族男孩子的饰品没有这么贵重。有一名队员惊呼道:“好多人都喜欢男孩,苗家人却最爱女孩,原来我们追求的男女平等在这里早就实现了!”队员们从苗族银饰文化中感受到了苗家男女平等的思想,对民族团结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队员们了解的贵州台江苗族银饰
队员们欣赏精美的贵州黄平泥哨
分享收获话“非遗”
参观结束后,队员们仍在交流参观的感受:“‘非遗’都是宝贝,是人类的精神财富。”“贵州‘非遗’是贵州各民族人民千百年来对幸福生活追求中的一种精神积累。”“贵州‘非遗’是贵州的,是中国的,更是对人类精神财富的贡献!”大家越说越起劲。于是,队员们商议着建起了一个微信群,把自己在寻访中的感受与其他小伙伴们分享。他们纷纷表示:生活在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十分幸福!少先队员有责任把这些民族文化遗产及其体现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
1.寄意于物。少先队的教育要巧用寄意于物的方法,“非遗”背后蕴含的意义,对队员来说是高、深、远的,但辅导员从“非遗”诞生、流传的故事入手进行引导,会让队员们更易接受。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对“非遗”精神价值的追求上,有利于帮助队员们感悟贵州“非遗”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
2.寓教于乐。兴趣和快乐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只有让队员觉得活动有意思,他们才会积极参与。这一活动是队员发起的,探寻内容也是队员们在“非遗博览园”展出的100多件展品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的。辅导员从队员的兴趣爱好出发,引导他们开展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活动,使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3.突出组织性与自主教育的作用。这一活动中,每个小队都有自己的研究内容,而每位队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因此,这样的活动能凝聚全体队员,让每个队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少先队组织中的一员。
(栏目编辑 韩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