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英+张冰
内容摘要: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人才的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的盛行也給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于教育全面改革的背景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我国高职学校的追捧。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学质量监控存在很多的困境,本文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教学 质量监控 措施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其主要的目的是培养职业性的人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个特点:首选就是实现学习与工作的结合,其次就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结合,最后就是实现学历证与职业资格证的结合[1]。如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职教学中的核心理念。“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学校、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因而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困境分析
1.缺乏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当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计划以及人才的培养方案上,往往只从学校的教育层面考虑,忽略了对学校以及企业的具体实际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管理就无法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需求。
2.缺乏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高职院校的监控体系大多系统性不强,各种监控力量没有形成合力。原有的保障监控体系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部门“各司其职”,只顾埋头种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缺乏全局意识,没有形成学校内部各监控机构以及学校与社会、企业等外部监控组织联合监控的长效机制[2]。虽然很多的学校都在不断的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但是在监控的范围上还是存在很多的盲点,比如对课程的设置以及对教材的选取等都怎么涉及,教学的评价也比较片面,缺乏社会以及行业专家的参与。
3.缺乏强大的师资队伍。当前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公共课以及专业课上的指导老师的分配比例是严重失调的。很多教师受繁重的任教任务的影响,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到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甚至有些企业是不愿意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的。除此之外,校外兼职的教师数量也严重缺乏,教师的理论水平不够,师资队伍不稳定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
4.企业的参与力度不够。当前,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了很多的资金,当前的实训基地基本上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但是“工学结合”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但是就当前的情况而言,因为没有处理好企业与学校的关系,因而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性不高。很多的仪器设备以及师资、服务平台等都不能实现校企资源的共享,在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除此之外,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与社会的服务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提升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措施
1.通过校企合作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人才的培养需要科学的教学计划,校企结合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定所在,因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的计划以及人才的培养目标时,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只有校企合作才能更加科学的将教学的目的进行有效的落实。
2.教学的质量监控与管理要进行多方的参与。教学监控与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进而保障教学各个环节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下,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教学的质量监控与管理必须要发挥各方的作用,比如学校与企业的作用,甚至是学生与家长的作用。只有多方参与与合作才能对当前的教学质量进行多元化以及多样化的评价。
3.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首先要积极的鼓励专职教师深入到企业的内部进行实践性的锻炼,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进而培养更加实用型的人才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要对教师的能力标准进行一定程度的完善,高职教师的能力标准涉及的内容比较多,有专业的基础知识、授课的能力以及相关的职业道德等。只有不断的完善教师的能力标准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培养的人才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总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产物,对我国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上文主要对当前我国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俊林.高职高专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以工学结合模式为视角[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53-56.
[2]李海英.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09:39-4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闭环式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S[2016]GHB1293)。
(作者单位: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